简介
《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原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教材,也属于高等教育出版社“百门精品”课程教材。目前经再修订而形成的第四版,吸收了近年来在教材使用过程中的各方面的意见,与过去相比有一定程度的改动。全书内容分为五编:第一编导论介绍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第二编阐述了文学活动的性质、特点和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第三编论述了文学创造的过程和价值追求;第四编从不同角度考察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分析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讨论叙事性作品和抒情性作品,把握文学风格内涵和价值;第五编论述文学消费、文学接受和文学批评等内容。
点击链接进入新版: 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
目录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
第一编 导论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三、文学理论的应有品格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二、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一、文学活动论
二、文学反映论
三、艺术生产论
四、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五、艺术交往论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二、中国特色
.三、当代性
第二编 文学活动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第一节 活动与文学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性质
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三、文学活动的地位
第二节 文学活动的构成
一、世界
二、作者
三、作品
四、读者
第三节 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一、文学活动的发生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第一节 文学的含义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
四、文学与非文学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第三节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一、文学与话语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三、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第一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
二、继承与创新: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三、借鉴与创造:在对话与交流中实现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沟通
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民族新文学
第三编 文学创造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第一节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
二、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一、文学创造的客体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一、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二、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一节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二、艺术发现
三、创作动机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二、构思方式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三、即兴与推敲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第一节 文学的真实
一、文学中的求真
二、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三、真实的发掘与表现
第二节 文学的伦理与情感
一、伦理与情感是文学的核心要素
二、情感与“诗意的裁判”
三、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
第三节 美的创造
一、审美理想的烛照
二、文学形式的升华
三、文学形式之美
第四编 文学作品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类型
一、现实型文学
二、理想型文学
三、象征型文学
四、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
一、诗
二、小说
三、剧本
四、散文与报告文学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
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第二节 文学典型
一、典型论的发展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第三节 意境
一、意境概念的形成及界定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
三、意境的分类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第一节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二、叙事的含义与特征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四、叙事的构成
第二节叙述内容
一、故事
二、结构
三、行动
第三节叙述话语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二、视角
第四节叙述动作
一、叙述者与作者
二、叙述者与声音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
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
第一节抒情界定
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
二、抒情与现实
三、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
四、抒情与宣泄
第二节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第三节抒情方式
一、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二、抒情角色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
第一节风格的诸种观念和思路
一、独特的言语形式
二、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
三、主体与对象相契合的特色
四、读者辨认出的格调
第二节风格的定义和内涵
一、创作个性是内在根据
二、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是基本条件
三、言语组织和文体特色是外部特征
第三节文学风格的类型与价值
一、风格类型的划分
二、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
第四节文学风格与文化
一、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二、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
三、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
四、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
第五编文学消费与接受
第十四章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第一节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
一、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
二、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三、文学消费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四、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第二节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
一、文学接受作为审美活动
二、文学接受作为认识活动
三、文学接受作为文化价值阐释活动
四、文学接受作为审美交流活动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
第一节文学接受的发生
一、期待视野
二、接受动机
三、接受心境
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第二节文学接受的发展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二、还原与异变
三、理解与误解
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第三节文学接受的高潮
一、共鸣
二、净化
三、领悟
四、余味
第十六章文学批评
第一节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一、文学批评的界定
二、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
第二节文学批评的模式
一、传统批评模式
二、现代批评模式
第三节文学批评的实践
一、了解对象
二、选点切入
三、确定要旨
四、布局安排
五、力求创见
初版后记
修订版后记
修订二版后记
第四版后记
第一编 导论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三、文学理论的应有品格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二、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一、文学活动论
二、文学反映论
三、艺术生产论
四、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五、艺术交往论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二、中国特色
.三、当代性
第二编 文学活动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第一节 活动与文学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性质
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三、文学活动的地位
第二节 文学活动的构成
一、世界
二、作者
三、作品
四、读者
第三节 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一、文学活动的发生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第一节 文学的含义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
四、文学与非文学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第三节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一、文学与话语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三、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第一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
二、继承与创新: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三、借鉴与创造:在对话与交流中实现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沟通
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民族新文学
第三编 文学创造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第一节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
二、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一、文学创造的客体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一、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二、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一节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二、艺术发现
三、创作动机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二、构思方式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三、即兴与推敲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第一节 文学的真实
一、文学中的求真
二、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三、真实的发掘与表现
第二节 文学的伦理与情感
一、伦理与情感是文学的核心要素
二、情感与“诗意的裁判”
三、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
第三节 美的创造
一、审美理想的烛照
二、文学形式的升华
三、文学形式之美
第四编 文学作品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类型
一、现实型文学
二、理想型文学
三、象征型文学
四、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
一、诗
二、小说
三、剧本
四、散文与报告文学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
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第二节 文学典型
一、典型论的发展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第三节 意境
一、意境概念的形成及界定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
三、意境的分类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第一节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二、叙事的含义与特征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四、叙事的构成
第二节叙述内容
一、故事
二、结构
三、行动
第三节叙述话语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二、视角
第四节叙述动作
一、叙述者与作者
二、叙述者与声音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
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
第一节抒情界定
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
二、抒情与现实
三、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
四、抒情与宣泄
第二节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第三节抒情方式
一、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二、抒情角色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
第一节风格的诸种观念和思路
一、独特的言语形式
二、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
三、主体与对象相契合的特色
四、读者辨认出的格调
第二节风格的定义和内涵
一、创作个性是内在根据
二、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是基本条件
三、言语组织和文体特色是外部特征
第三节文学风格的类型与价值
一、风格类型的划分
二、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
第四节文学风格与文化
一、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二、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
三、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
四、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
第五编文学消费与接受
第十四章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第一节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
一、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
二、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三、文学消费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四、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第二节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
一、文学接受作为审美活动
二、文学接受作为认识活动
三、文学接受作为文化价值阐释活动
四、文学接受作为审美交流活动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
第一节文学接受的发生
一、期待视野
二、接受动机
三、接受心境
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第二节文学接受的发展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二、还原与异变
三、理解与误解
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第三节文学接受的高潮
一、共鸣
二、净化
三、领悟
四、余味
第十六章文学批评
第一节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一、文学批评的界定
二、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
第二节文学批评的模式
一、传统批评模式
二、现代批评模式
第三节文学批评的实践
一、了解对象
二、选点切入
三、确定要旨
四、布局安排
五、力求创见
初版后记
修订版后记
修订二版后记
第四版后记
文学理论教程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