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rplexities to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English-Chinese:selected translation
副标题:无
作 者:李鼎著;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编译;徐瑶[等]翻译
分类号:
ISBN:9787811210026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针灸学释难》是作者长期研究经络学、腧穴学与针灸学临床的成果,本书对针灸流派和理论,尤其是其中的疑难问题一一作答。本书从中选取45个疑难问题翻译成英文,并以英汉对照的形式排印,以满足国内外不同读者的需求。
目录
1.何谓十二经别?其作用与临床意义怎样?
2.十二经别与十二络脉有何异同?
3.何谓十二经筋?它与经脉有哪些不同?
4.经筋的作用、病候及治疗特点怎样?
5.何谓皮部?其临床意义如何?
6.为什么六阳经不说主“腑”所生病?
7.为什么手三阳经分主“津”、“液”、“气”所生病?
8.为什么足阳明经主“血”所生病?
9.手太阴肺经何以“起于中焦”?
10.足阳明胃经为何循行于胸腹?
11.对“心系”有哪些不同的解释?
12.何谓“目系”?有哪些经络通过?
13.督脉的命名含义如何?为什么又称“阳脉之海”?
14.为什么胃与冲脉都称为“五脏六腑之海”?
15.为什么称冲脉为“经络之海”、“十二经之海”和“血海”?
16.冲脉是“并少阴之经”,还是“并阳明之经”?
17.八脉如何交会八穴?
18.什么是交会穴?它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19.水沟穴的急救作用有哪些?
20.风池、风府、风门三穴的治疗作用有何异同?
21.“膻中”、“气海”指哪些部位?相互关系如何?
22.为什么关元穴有扶阳固脱的作用?
23.标本理论对临床取穴有何指导意义?
24.各经五输穴何以都起于四肢末端?有何含义?
25.何谓“子母补泻法”?临床上如何应用?
26.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四穴的主治作用有何异同?
26.4127.《四总穴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临床应用有何发展?
28.足三里穴有哪些治疗作用?
29.为什么说“面口合谷收”?
30.为什么说内关、公孙“合于心、胸、胃”?
31.怎样用至阴穴纠正胎位?其机理如何?
32.为什么说“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33.《灵枢》和《素问》解释“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有何不同?
34.针刺补泻是怎样“从卫取气”、“从营置气”的?
35.何谓“迎随”?具体方法有哪些?
36.针刺中如何分“三才”?它与《内经》、《难经》理论有何联系?
37.针刺补泻法与轻重刺激的关系怎样?
38.“平补平泻”有哪几种用法?
39.掌握针刺深浅的客观依据有哪些?
40.“巨刺”和“缪刺”有何异同?
41.如何分析《灵枢·官针》中的三种“输刺”?
42.“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具体操作和研究情况怎样?
43.何谓“龙、虎、龟、凤”四法?怎样运用?
44.艾灸法怎样分补泻?
45.皮刺法的由来和理论依据怎样?
附录1 参考书目
附录2 经络系统
附录3 经穴国际标准化名称
附录4 腧穴(拼音)
附录5 特定穴
附录6 古代刺灸法
附录7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附录8 二十四节气
附录9 中国历史年代表
附录10 中文版原书目录
1.何谓十二经别?其作用与临床意义怎样?
2.十二经别与十二络脉有何异同?
3.何谓十二经筋?它与经脉有哪些不同?
4.经筋的作用、病候及治疗特点怎样?
5.何谓皮部?其临床意义如何?
6.为什么六阳经不说主“腑”所生病?
7.为什么手三阳经分主“津”、“液”、“气”所生病?
8.为什么足阳明经主“血”所生病?
9.手太阴肺经何以“起于中焦”?
10.足阳明胃经为何循行于胸腹?
11.对“心系”有哪些不同的解释?
12.何谓“目系”?有哪些经络通过?
13.督脉的命名含义如何?为什么又称“阳脉之海”?
14.为什么胃与冲脉都称为“五脏六腑之海”?
15.为什么称冲脉为“经络之海”、“十二经之海”和“血海”?
16.冲脉是“并少阴之经”,还是“并阳明之经”?
17.八脉如何交会八穴?
18.什么是交会穴?它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19.水沟穴的急救作用有哪些?
20.风池、风府、风门三穴的治疗作用有何异同?
21.“膻中”、“气海”指哪些部位?相互关系如何?
22.为什么关元穴有扶阳固脱的作用?
23.标本理论对临床取穴有何指导意义?
24.各经五输穴何以都起于四肢末端?有何含义?
25.何谓“子母补泻法”?临床上如何应用?
26.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四穴的主治作用有何异同?
26.4127.《四总穴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临床应用有何发展?
28.足三里穴有哪些治疗作用?
29.为什么说“面口合谷收”?
30.为什么说内关、公孙“合于心、胸、胃”?
31.怎样用至阴穴纠正胎位?其机理如何?
32.为什么说“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33.《灵枢》和《素问》解释“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有何不同?
34.针刺补泻是怎样“从卫取气”、“从营置气”的?
35.何谓“迎随”?具体方法有哪些?
36.针刺中如何分“三才”?它与《内经》、《难经》理论有何联系?
37.针刺补泻法与轻重刺激的关系怎样?
38.“平补平泻”有哪几种用法?
39.掌握针刺深浅的客观依据有哪些?
40.“巨刺”和“缪刺”有何异同?
41.如何分析《灵枢·官针》中的三种“输刺”?
42.“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具体操作和研究情况怎样?
43.何谓“龙、虎、龟、凤”四法?怎样运用?
44.艾灸法怎样分补泻?
45.皮刺法的由来和理论依据怎样?
附录1 参考书目
附录2 经络系统
附录3 经穴国际标准化名称
附录4 腧穴(拼音)
附录5 特定穴
附录6 古代刺灸法
附录7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附录8 二十四节气
附录9 中国历史年代表
附录10 中文版原书目录
14.为什么胃与冲脉都称为“五脏六腑之海”?
4.经筋的作用、病候及治疗特点怎样?
18.什么是交会穴?它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2.十二经别与十二络脉有何异同?
11.对“心系”有哪些不同的解释?
33.《灵枢》和《素问》解释“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有何不同?
10.足阳明胃经为何循行于胸腹?
26.4127.《四总穴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临床应用有何发展?
34.针刺补泻是怎样“从卫取气”、“从营置气”的?
附录3 经穴国际标准化名称
7.为什么手三阳经分主“津”、“液”、“气”所生病?
13.督脉的命名含义如何?为什么又称“阳脉之海”?
28.足三里穴有哪些治疗作用?
附录6 古代刺灸法
15.为什么称冲脉为“经络之海”、“十二经之海”和“血海”?
19.水沟穴的急救作用有哪些?
附录8 二十四节气
12.何谓“目系”?有哪些经络通过?
22.为什么关元穴有扶阳固脱的作用?
23.标本理论对临床取穴有何指导意义?
5.何谓皮部?其临床意义如何?
21.“膻中”、“气海”指哪些部位?相互关系如何?
附录10 中文版原书目录
1.何谓十二经别?其作用与临床意义怎样?
8.为什么足阳明经主“血”所生病?
9.手太阴肺经何以“起于中焦”?
17.八脉如何交会八穴?
37.针刺补泻法与轻重刺激的关系怎样?
3.何谓十二经筋?它与经脉有哪些不同?
6.为什么六阳经不说主“腑”所生病?
44.艾灸法怎样分补泻?
16.冲脉是“并少阴之经”,还是“并阳明之经”?
25.何谓“子母补泻法”?临床上如何应用?
42.“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具体操作和研究情况怎样?
附录5 特定穴
20.风池、风府、风门三穴的治疗作用有何异同?
附录4 腧穴(拼音)
24.各经五输穴何以都起于四肢末端?有何含义?
29.为什么说“面口合谷收”?
36.针刺中如何分“三才”?它与《内经》、《难经》理论有何联系?
41.如何分析《灵枢·官针》中的三种“输刺”?
附录2 经络系统
附录7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26.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四穴的主治作用有何异同?
40.“巨刺”和“缪刺”有何异同?
43.何谓“龙、虎、龟、凤”四法?怎样运用?
30.为什么说内关、公孙“合于心、胸、胃”?
31.怎样用至阴穴纠正胎位?其机理如何?
39.掌握针刺深浅的客观依据有哪些?
32.为什么说“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38.“平补平泻”有哪几种用法?
45.皮刺法的由来和理论依据怎样?
35.何谓“迎随”?具体方法有哪些?
附录1 参考书目
附录9 中国历史年代表
2.十二经别与十二络脉有何异同?
3.何谓十二经筋?它与经脉有哪些不同?
4.经筋的作用、病候及治疗特点怎样?
5.何谓皮部?其临床意义如何?
6.为什么六阳经不说主“腑”所生病?
7.为什么手三阳经分主“津”、“液”、“气”所生病?
8.为什么足阳明经主“血”所生病?
9.手太阴肺经何以“起于中焦”?
10.足阳明胃经为何循行于胸腹?
11.对“心系”有哪些不同的解释?
12.何谓“目系”?有哪些经络通过?
13.督脉的命名含义如何?为什么又称“阳脉之海”?
14.为什么胃与冲脉都称为“五脏六腑之海”?
15.为什么称冲脉为“经络之海”、“十二经之海”和“血海”?
16.冲脉是“并少阴之经”,还是“并阳明之经”?
17.八脉如何交会八穴?
18.什么是交会穴?它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19.水沟穴的急救作用有哪些?
20.风池、风府、风门三穴的治疗作用有何异同?
21.“膻中”、“气海”指哪些部位?相互关系如何?
22.为什么关元穴有扶阳固脱的作用?
23.标本理论对临床取穴有何指导意义?
24.各经五输穴何以都起于四肢末端?有何含义?
25.何谓“子母补泻法”?临床上如何应用?
26.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四穴的主治作用有何异同?
26.4127.《四总穴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临床应用有何发展?
28.足三里穴有哪些治疗作用?
29.为什么说“面口合谷收”?
30.为什么说内关、公孙“合于心、胸、胃”?
31.怎样用至阴穴纠正胎位?其机理如何?
32.为什么说“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33.《灵枢》和《素问》解释“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有何不同?
34.针刺补泻是怎样“从卫取气”、“从营置气”的?
35.何谓“迎随”?具体方法有哪些?
36.针刺中如何分“三才”?它与《内经》、《难经》理论有何联系?
37.针刺补泻法与轻重刺激的关系怎样?
38.“平补平泻”有哪几种用法?
39.掌握针刺深浅的客观依据有哪些?
40.“巨刺”和“缪刺”有何异同?
41.如何分析《灵枢·官针》中的三种“输刺”?
42.“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具体操作和研究情况怎样?
43.何谓“龙、虎、龟、凤”四法?怎样运用?
44.艾灸法怎样分补泻?
45.皮刺法的由来和理论依据怎样?
附录1 参考书目
附录2 经络系统
附录3 经穴国际标准化名称
附录4 腧穴(拼音)
附录5 特定穴
附录6 古代刺灸法
附录7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附录8 二十四节气
附录9 中国历史年代表
附录10 中文版原书目录
1.何谓十二经别?其作用与临床意义怎样?
2.十二经别与十二络脉有何异同?
3.何谓十二经筋?它与经脉有哪些不同?
4.经筋的作用、病候及治疗特点怎样?
5.何谓皮部?其临床意义如何?
6.为什么六阳经不说主“腑”所生病?
7.为什么手三阳经分主“津”、“液”、“气”所生病?
8.为什么足阳明经主“血”所生病?
9.手太阴肺经何以“起于中焦”?
10.足阳明胃经为何循行于胸腹?
11.对“心系”有哪些不同的解释?
12.何谓“目系”?有哪些经络通过?
13.督脉的命名含义如何?为什么又称“阳脉之海”?
14.为什么胃与冲脉都称为“五脏六腑之海”?
15.为什么称冲脉为“经络之海”、“十二经之海”和“血海”?
16.冲脉是“并少阴之经”,还是“并阳明之经”?
17.八脉如何交会八穴?
18.什么是交会穴?它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19.水沟穴的急救作用有哪些?
20.风池、风府、风门三穴的治疗作用有何异同?
21.“膻中”、“气海”指哪些部位?相互关系如何?
22.为什么关元穴有扶阳固脱的作用?
23.标本理论对临床取穴有何指导意义?
24.各经五输穴何以都起于四肢末端?有何含义?
25.何谓“子母补泻法”?临床上如何应用?
26.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四穴的主治作用有何异同?
26.4127.《四总穴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临床应用有何发展?
28.足三里穴有哪些治疗作用?
29.为什么说“面口合谷收”?
30.为什么说内关、公孙“合于心、胸、胃”?
31.怎样用至阴穴纠正胎位?其机理如何?
32.为什么说“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33.《灵枢》和《素问》解释“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有何不同?
34.针刺补泻是怎样“从卫取气”、“从营置气”的?
35.何谓“迎随”?具体方法有哪些?
36.针刺中如何分“三才”?它与《内经》、《难经》理论有何联系?
37.针刺补泻法与轻重刺激的关系怎样?
38.“平补平泻”有哪几种用法?
39.掌握针刺深浅的客观依据有哪些?
40.“巨刺”和“缪刺”有何异同?
41.如何分析《灵枢·官针》中的三种“输刺”?
42.“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具体操作和研究情况怎样?
43.何谓“龙、虎、龟、凤”四法?怎样运用?
44.艾灸法怎样分补泻?
45.皮刺法的由来和理论依据怎样?
附录1 参考书目
附录2 经络系统
附录3 经穴国际标准化名称
附录4 腧穴(拼音)
附录5 特定穴
附录6 古代刺灸法
附录7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附录8 二十四节气
附录9 中国历史年代表
附录10 中文版原书目录
14.为什么胃与冲脉都称为“五脏六腑之海”?
4.经筋的作用、病候及治疗特点怎样?
18.什么是交会穴?它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2.十二经别与十二络脉有何异同?
11.对“心系”有哪些不同的解释?
33.《灵枢》和《素问》解释“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有何不同?
10.足阳明胃经为何循行于胸腹?
26.4127.《四总穴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临床应用有何发展?
34.针刺补泻是怎样“从卫取气”、“从营置气”的?
附录3 经穴国际标准化名称
7.为什么手三阳经分主“津”、“液”、“气”所生病?
13.督脉的命名含义如何?为什么又称“阳脉之海”?
28.足三里穴有哪些治疗作用?
附录6 古代刺灸法
15.为什么称冲脉为“经络之海”、“十二经之海”和“血海”?
19.水沟穴的急救作用有哪些?
附录8 二十四节气
12.何谓“目系”?有哪些经络通过?
22.为什么关元穴有扶阳固脱的作用?
23.标本理论对临床取穴有何指导意义?
5.何谓皮部?其临床意义如何?
21.“膻中”、“气海”指哪些部位?相互关系如何?
附录10 中文版原书目录
1.何谓十二经别?其作用与临床意义怎样?
8.为什么足阳明经主“血”所生病?
9.手太阴肺经何以“起于中焦”?
17.八脉如何交会八穴?
37.针刺补泻法与轻重刺激的关系怎样?
3.何谓十二经筋?它与经脉有哪些不同?
6.为什么六阳经不说主“腑”所生病?
44.艾灸法怎样分补泻?
16.冲脉是“并少阴之经”,还是“并阳明之经”?
25.何谓“子母补泻法”?临床上如何应用?
42.“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具体操作和研究情况怎样?
附录5 特定穴
20.风池、风府、风门三穴的治疗作用有何异同?
附录4 腧穴(拼音)
24.各经五输穴何以都起于四肢末端?有何含义?
29.为什么说“面口合谷收”?
36.针刺中如何分“三才”?它与《内经》、《难经》理论有何联系?
41.如何分析《灵枢·官针》中的三种“输刺”?
附录2 经络系统
附录7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26.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四穴的主治作用有何异同?
40.“巨刺”和“缪刺”有何异同?
43.何谓“龙、虎、龟、凤”四法?怎样运用?
30.为什么说内关、公孙“合于心、胸、胃”?
31.怎样用至阴穴纠正胎位?其机理如何?
39.掌握针刺深浅的客观依据有哪些?
32.为什么说“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38.“平补平泻”有哪几种用法?
45.皮刺法的由来和理论依据怎样?
35.何谓“迎随”?具体方法有哪些?
附录1 参考书目
附录9 中国历史年代表
Perplexities to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English-Chinese:selected translation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