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懂一点行为心理学

副标题:无

作   者:张伊宁

分类号:

ISBN:9787516910627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一个看似无心的握手可以促成亿万级别的生意大单;

一个看似简单的眼神能够传达讳莫如深的政治策略;

一个看似轻松的微笑足够影响世界格局的动荡变迁.

行为心理学是行为科学的延伸,已经被应用于政治会谈、商业谈判、司法测谎、精神医学研究、企业面试、人际沟通等各个领域.本书是一本行为心理学的入门级读本,它虽然未必帮你建起足够坚固严谨的知识框架,但却足够通俗,足够好看.

《每天懂一点行为心理学》从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情景出发,从情绪、自我管理、工作、社交、恋爱、婚姻、环境影响以及心理病症等维度,借用心理学知识或生动的案例进行阐发,对于其中一些问题,给出操作性强的建议,文字通俗易懂.


目录


*章 行为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面貌        

时间调戏人类的方式:被感觉扭曲001

不必太活在当下:白日梦有意想不到的好处004

未完成的为什么让人念念不忘:蔡加尼克效应006

被关注时,我们可以更加出色:霍桑效应008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科学依据010

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013

为何我们会迷恋那些“小”幸运015

第二章 为什么我们和想成为的自己不一样      

拖延是对自我的反抗017

共同偏差导致群体性盲视020

感觉剥夺实验:与人交往是人的天性023

为什么你记不住小时候的事024

只有浅薄的人才不以貌取人027

为什么我们总是对身边的事情

  视而不见:贝勃定律030

如何做到专注不分心:衍射心理033

这世上所有的美好,都源于专注035

第三章 你的日常行为可能正在侵蚀你的大脑     

心理卷入:情商高,就是有界限感038

提升自信心的*好方式:和自己积极对谈040

正面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043

为什么失去让我如此心痛:参照依赖045

假装开心可能会让快乐成真047

被动攻击,不如表达愤怒049

不是没有情绪,而是不要被它牵着走053

快乐时,我们的大脑记得又快又好055

第四章 如何让工作变得使人感到快乐        

你不需要鸡汤,需要成就感059

求职时,不谈钱才伤感情062

自我推销,你的优秀才能被看见:“老鹰效应”065

我们选择的不是工作,而是生活067

时间商:在不确定中保持笃定的能力071

没有一种工作比无所事事更累073

关于工作,你得到的可能比想象的更多076

能人都是被工作打磨出来的成品079

第五章 有效社交:你是一切的答案         

人更愿意与欣赏的人结交:吸引的回报理论083

为什么我们容易相信八卦:戈培尔效应085

共情是快速拉近心理距离的社交利器087

为何你害怕成为人群的焦点:社交恐惧症089

互动越多越亲密:邻里效应091

若想受欢迎,请背后说人好话:波什定律095

每个人,都可能是某个人的熟人:熟人链效应097

怎样成为人群中的发光体:NASCR法则100

第六章 影响消费行为的心理学策略         

免费的东西让你花的更多103

所谓品位,就是价格与成本之间的距离106

拥有了更好的东西,我才会变得更好吗108

人情债,比高利贷更可怕111

淘宝网铁粉的养成:路径依赖113

打折就买:商家是如何让你掏腰包的116

为什么你总是迷恋冲动消费118

第七章 穷人和富人的差距是怎样一点点拉开的    

当小钱变成大钱,我们都会成为吝啬鬼121

及时止损,让投资回报*化

让你获得财富自由的理财计划126

投资的本质:不同风险的组合129

为什么相信自己有钱的人更容易赚到钱134

为什么投入多未必有回报:二八定律的运用136

第八章 *好的爱情,是两个人一起变得更好     

“一见钟情”其实挺靠谱140

为什么恋爱不能相信感觉142

为什么明知道完美恋人不存在,我们仍在寻找145

爱你的人,会在汹涌人群中握紧你的手148

为什么我们会爱上和父母相像的人149

心跳的感觉,可以人为制造出来152

为什么爱情中总是男人找妈,女人找爸154

在对方*脆弱的时候挺身而出157

失恋不是忘掉他人,而是记起自己159

为什么我们会因为小事分手162

第九章 两个好人,却未必有好的婚姻        

*牢固的感情,大都势均力敌165

有一种爱,叫作长成了彼此的模样167

太安分的女人,其实是苦了自己169

婚姻的死局:誓言太重,诺言太轻172

婆媳关系不好,你只是没有付出到点子上175

女人的直觉为什么那么准177

为什么说免费的性是*贵的179

第十章 内心越不稳定的人,越期待环境稳定     

眼泪有毒,请迅速逃离现场182

群体妄想,让我们盲目跟风184

为什么我们无法在电梯里感到自在187

过分拥挤的环境不伤人,但能伤心189

身处人群,让我感到自己不再是个异类192

为什么我们无法理性评判所处的环境193

第十一章 其实你心里住着一个心理变态       

你这么怕胖,是不是有病196

孤独越美越杀人199

只偷内衣的贼:恋物癖202

人格解体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204

我们所有的不幸,皆因无法自处206

内在的分裂:我看不到的另一个自己208

我承认,我所有的面具都是真的212
【书摘与插画】

行为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面貌

?时间调戏人类的方式:被感觉扭曲

每天的时光都是造物主赐予我们的珍贵礼物,它新奇、亮丽,充满着各种美妙的机遇.岁月易逝,不要为了无用的念头就虚度年华,浪费精力;不要眼盯着时钟,企盼光阴飞逝;不要虚掷它,不要浪费它,因为我们未来的财富就在今天珍贵的时间里.

灵子是典型的水瓶座女生,对什么都很好奇,喜欢问一些奇怪的问题.有一天,她问她爸爸:“老爸,为什么上课的时候,时间会那么长呢?”爸爸回答:“哪有很长,不才45分钟吗?平时看个动画片,1个小时你还嫌短呢!”灵子笑着窜到爸爸身边,“对啊!这我才觉得奇怪啊,同样1个小时,为什么上课的时候这么难熬,看动画片的时候却又觉得不过瘾呢?老爸,你说这是为什么啊?”爸爸听后,挠了挠头,自己也不清楚这到底是为什么,只好尴尬地笑了笑.

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过,当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就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可以说是时光飞逝;当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时,便如坐针毡,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如感觉过了1小时,可是实际上才过了10分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我们对时间长短的感觉,会因在这个时间内做不同的事而不同.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时间的估计有时会不符合实际情况——有时估计得过长,有时又过短.这种对时间的不正确的知觉就是时间错觉.而这种对时间的错觉,容易使人想起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关于相对论,爱因斯坦有一个精妙的比喻,“当我们和一个美丽的姑娘坐上2小时,我们会觉得好像只坐了1分钟;但是在炎炎夏日,如果让我们坐在炽热的火炉旁,哪怕只坐上1分钟,我们都会感觉好像是坐了2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所以,一般来说,当活动内容丰富、引起我们的兴趣时,我们对时间的估计容易偏短;当活动内容单调、令人厌倦时,我们对时间的估计则容易偏长.当情绪愉快时,对时间的估计容易偏短;当情绪不佳时,对时间的估计容易偏长.当期待愉快的事情时,往往觉得时间过得慢,时间估计偏长;当害怕不愉快的事情来临时,又觉得时间过得太快,时间估计偏短.

就像上面所说的,和美丽的姑娘聊天,当然是甜蜜的体验,人人都希望它能长时间持续下去;相反,炎炎夏日,在炽热的火炉边烤着,分分秒秒都是煎熬,好像受刑,自然希望它赶快结束.也许正是因为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实际情况的比较,使我们产生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时间感觉.我们平时所说的“欢乐嫌时短”“寂寞恨更长”“光阴似箭”“度日如年”,也是这种情况的表现.

那么,哪些事情的价值比较低呢?别人希望我们做的事;老是以同样方式完成的事;我们不擅长的事;做时无乐趣可言的事;总是被打断的事;别人也不感兴趣的事;如我们所料已经花了两倍时间做的事;合作者不可信赖或没有品质保障的事;可预期进行过程的事;接无聊、无内容的电话.

我们的时间*好花在高价值的活动上(无论是为了成就或让自己开心).同时,我们也要学着把所有的时间都看作是有用的.尽量从每一分钟里得到满足,这种满足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包括取得一定的成就,也包括从消遣中得到的快乐,等等.下列是一些提高时间效率的方法,我们可以此为参照.

(1)按照事先排列的次序制成一张计划表,把重要的工作放在*前面,并尽快去完成.制订计划时要有弹性,*好在计划中留出空余时间,以便应付紧急情况.

(2)每月要抽出3个小时或每周拿出1个小时的时间来处理身边的琐事.如果等到这些琐事积压过多再去处理,必然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尽量不在周末想工作问题,真正使自己放松下来,以便恢复体力和精力.即使在工作时,也应当适当放松一下.

(3)碰到专业性很强的问题时,一定要请专家帮忙.因为我们在两三天中弄不清楚的问题,专家在一两个小时内甚至几分钟内就能帮助你弄清楚.

(4)即使做错了也不后悔.经常悔恨以前所做过的事情,会浪费许多时间,所以从时间这个角度来看,任何懊悔都是不必要的.

(5)要学会浏览报纸,不能事无巨细全部看完,这样会浪费时间.要掌握快速读书的方法,获得书中*主要的观点和内容即可.尽量让家与公司之间的距离短一些.这样,上班时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到达办公室,下班时也能在很短的时间回到家,把花费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降到*限度.

(6)充足的时间应用在*重要的事情上面.这是节约时间的诀窍,如果常常在不重要的事情上纠缠,就难以达到节约时间的目的.

(7)每天要早起,这样坚持下去就可以节约许多时间.午餐要适量,因为午餐吃得太多、太饱,到下午容易就容易打瞌睡,工作效率会降低.而工作效率的降低,本身就是浪费时间.

无论我们是“度日如年”还是“度年如日”,时间的马蹄都是一刻不停地向前的.这是一种规律,我们无法改变这种客观情况.但是,从主观上来说,我们可以珍惜和享受每一刻时光,无论它给予我们的是短暂抑或永恒的魅力.

?不必太活在当下:白日梦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会想些异想天开的美事儿,还忍不住在心里偷着乐,我们把这种没有依据的、一厢情愿的行为叫作“白日梦”.

事实上,即使没有睡着,只要想想美事,就总会让人神魂颠倒.比如,你坐在办公桌前,却想象着买彩票中了一大笔钱,于是,你炒了老板的鱿鱼,离开这个让你压抑又讨厌的地方,你可以用这笔钱买到自己想要的一切,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或者,你在一夜之间成了名人,正陶醉于众人的前呼后拥;或者,你正和前男友共进晚餐,许多年前,他抛弃了你,现在却失魂落魄,祈求你与他复合.

……

白日梦的场景很多,做梦人想到哪儿就是哪儿,而且也乐此不疲,时而清醒,时而又心不在焉.

李月是一个高三的女生,眼看着高考临近,她越来越紧张.为了缓解她的紧张心理,这天下午,妈妈带她去逛街,顺便给她买件衣服.李月看上了一件衣服,妈妈让她试穿,店员就与妈妈闲聊.李月穿上那件衣服从试衣间走出来时,看到镜子中的自己像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妈妈也微笑着说好看.店员趁机说:“这件衣服是我们店内的限量版,你穿出了与众不同的美丽.如果你穿着这件衣服参加高考,一定会考上理想的大学.”

既然好看,妈妈就为女儿买下了这件衣服.一回到家里,李月就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装穿上新衣服,对着镜子照来照去.她想起了店员的话,开始想象:自己穿上这件漂亮的衣服,考出了好成绩,被一所著名大学录取.在新生开学的晚会上,自己穿着这件衣服出席,遇到了一个形象高大、长相英俊的白马王子,开始一段甜蜜的恋爱……就这样,整个晚上李月一直在想着这件事,妈妈叫她吃晚饭,她都一动不动.妈妈问她想什么?李月又兴奋地把自己的想法一一告诉了妈妈.妈妈听后却说:“早知道不给你买衣服了,你简直是异想天开,根本不可能,你还是赶紧吃饭,饭后抓紧时间多看看书.”

很多人都和李月的妈妈一样,认为做白日梦是痴心妄想,是浪费时间.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的精神活动有一半时间会花在白日梦上,白日梦会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燃起内心深处的希望和消除恐惧.白日梦是一扇通向创造力的大门,它能帮助我们解决难题,甚至帮助我们挖掘潜能.白日梦让李月如此兴奋,确实缓解了原本紧张的心情,也许使她更加有信心面对高考,发挥出超常的水平.当然,白日梦既可以让人赏心悦目,也可以令人沮丧、愧疚、抑郁或者恐惧.这两种白日梦我们都会经历,但取决于我们的情绪和环境.据统计,只有3%的白日梦会集中在引人焦虑不安的念头上,比如遭遇一场恐怖袭击,或是丢掉工作.但是,更多的时候,人们的白日梦往往想的都是好事.

白日梦其实是对自我心理的一种宣泄和解脱,是一种自我的体验和满足,它可以帮我们舒缓紧张的情绪,让自己的思想放松下来,是我们自身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有时候,白日梦本身就会产生治疗的效果.做梦者可以通过想象改变自己的心情,让自己开心.重温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和愉悦感的白日梦,可以帮助我们应付现实生活中难以克服的局面.但是,如果过度沉迷于消极的白日梦中,对解决情绪问题反而不利.

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白日梦”,肯定它积极的一面,又要避免陷入其消极的影响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让“白日梦”成为一种有益的自我交流方式,化解不良情绪,促进心理健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上进心和生活动力,帮助我们解决难题.

?未完成的为什么让人念念不忘:蔡加尼克效应

很多电视剧的忠实“粉丝”对节目中插播的广告甚为反感,但又不得不硬着头皮看完.因为广告插进来时剧情正发展到紧要处,实在不舍得换台,生怕错过了关键部分,于是只能忍着,一条、两条……看完第N条后也只能无奈地长叹一口气:“还没完呀?”

不得不承认,这广告的插播时间选得着实精妙.其实说穿了,也就是广告商摸透了观众的心理,才能让我们欲罢不能.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不完成似乎就心有不甘.我们大可以回忆一下,记忆中*深刻的感情,是不是没有结局的那一桩?印象中*漂亮的衣服,是不是没有买下的那一件?*近心头飘着的,是不是那些等我们完成的任务?

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理,让我们被牵着鼻子走呢?

其实,这都是一种被称为“蔡加尼克效应”的心理现象在起作用.

1927年,心理学家蔡加尼克做了一系列有关记忆的实验:他给参加实验的每个人布置了15~22个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比如写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将一些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珠子按一定模式用线串起来,完成拼板,演算数学题,等等.完成这些任务所需的时间是大致相等的.其中一半的任务能顺利地完成,而另一半任务在进行的中途会被打断,要求被试停下来去做其他的事情.在实验结束的时候,要求他们每个人回忆所做过的事情.结果十分有趣,在被回忆起来的任务中,有68%是被中止而未完成的任务,而已完成的任务只占32%.这种对未完成工作的记忆优于对已完成工作的记忆的现象,被称为“蔡加尼克效应”.

由此可知,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在心里产生一个张力系统,这个系统往往使我们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之中.当工作没有完成就被中断的时候,这种紧张状态仍然会维持一段时间,使得这个未完成的任务一直压在心头.而一旦这个任务完成了,那么这种紧张的状态就会得以松弛,原来做了的事情就容易被忘记.

蔡加尼克效应说明,当心理任务被迫中断时,人们就会对未完成的任务念念不忘,从而产生较高的渴求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觉得宝贵;而轻易就能得到的,就会弃之如敝屣.这也为父母们提供了一条合理的建议:不能让孩子的愿望过早地得到满足,因为他得到了可能就不会再珍惜了.所以,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一股脑儿地将知识灌输给孩子,而应该分阶段地给孩子讲解,让他们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无论是教授知识还是讲述做人的道理,在讲到关键处不妨稍做停顿或者让孩子谈一下看法,这样孩子就可能会对知识或道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对这个关键点产生深刻的记忆.事实上,突出关键点的方法很多,可以重复强化,可以详细阐述等,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戛然而止不再讲解,这也许会使孩子的求知欲受到阻碍,但反而会让孩子产生迫不及待的求知心理,此时他的求知欲已经被激发,这时候的教育效果就会比较理想了.

?被关注时,我们可以更加出色:霍桑效应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某个成绩并不好的孩子,因为做了某件好事而受到了老师的当众表扬之后,这个孩子将会找机会做更多的好事,甚至连一向不怎样的成绩也会得到提高.工作中,也有员工在某次会议上,领导对他所做的工作给予肯定和表扬之后,他将更加努力工作.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要想真正弄明白这个现象,我们就要从经济学上的“霍桑效应”说起.它是指人们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使其绩效提高的情况.“霍桑效应”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要改变某一个人的行为,就要使其感受到他是受关注的,以对其产生一种强大的激励作用,从而在行动上表现得更加积极.

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以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为首的研究小组进驻西屋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他们原想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他们选出继电器车间的6名女工作为观察对象.在7个阶段的实验中,他们不断改变照明、工资、休息时间、午餐、环境等因素,希望找到这些因素和生产率的关系.然而,不管外在因素怎么改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都没有受到影响,实验组的生产效率一直在上升.这样的结果令人很困惑.经过长期的实验和研究,专家们发现,真正促使被试改变行为、积极努力工作的原因是她们觉得自己受到了特别的关注.在实验中,当那6个女工被抽出来成为一组的时候,她们意识到自己是特殊的群体,是实验的对象,是这些专家一直关心的对象.正是这种受关注的感觉使得她们加倍努力地工作,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是值得关注的.至此,专家意识到,人的行为不仅仅受到外在因素的刺激,更会受到自身主观上的激励.此后,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霍桑效应”.

人们往往无法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尤其是失意彷徨的时候,很容易灰心失望、跌至心理的低潮.这时,旁观者额外的关注,尤其是来自长者、权威、专家的劝慰和激励,是一种对心灵的抚慰,对其工作绩效、心理健康等能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如果你想改变一个人,就应给予充分、积极的关注,让他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是被人期待的.很多时候,一个微笑,一个眼神,拍拍肩膀,可能远比物质上的支持与奖励更能够令人鼓舞.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用善意的谎言来强化这一效果.例如,告诉对方:“领导曾私下里表示很欣赏你,认为你很有前途……”“领导之所以把这么艰巨的任务交给你,就是觉得你有这个能力,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好”.这样的话语可能会激发对方的积极性,使其奋发向上.当然,要说得恰到好处,夸大容易使其骄傲自满,反而产生消极的影响.

另外,我们也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对自己多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你就可能变颓废为振作,从而在工作中做出成绩,让领导对你刮目相看.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科学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巴纳特曾经以大学生为被试对象做了一个实验,研究了做笔记与不做笔记对听课学习的影响.他给大学生们提供的材料为1800个词的介绍美国公路发展史的文章,实验者以每分钟120个词的中等速度读给大学生听.而大学生被分成了三组,每组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甲组为做摘要组,他们被要求一边听课,一边摘出要点;乙组为看摘要组,他们在听课时,可以看到已列好的要点,但自己不用动手写;丙组为无摘要组,他们只是单纯听讲,不用动手写,研究者也不提供有关要点.课程完结之后,研究者对所有学生进行了回忆测验,检查其对文章的记忆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自己动手写摘要组的学习成绩*好;在听课时看摘要,但自己不记录摘要的小组,学习成绩次之;单纯听讲、不做笔记、没有摘要的小组,成绩*差.同样的课程,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

我们很容易遗忘一些信息,特别是那些容易忽略的细节问题.但是,如果这些细节正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呢?所以,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那么,为什么我们宁愿相信自己的双手,而不是自己的大脑呢?

首先,做笔记有助于提高记忆力.用笔记下的内容,它与看到的内容有本质的差异.前者既有思维参与,又有活动因素,而后者主要是思维参与,其参与程度一般也不如前者.因此,记忆效果不如前者.现代心理学大量实验表明,活动是有助于提高记忆效果的.

其次,做笔记有助于多种分析器协同作用.分析器是分析和判别外界信号刺激的各种个别要素的系统总称.其中包括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所以,我们在使用笔记记录时,它用到了看、记相应的分析器活动.每一种分析器进入大脑记忆的通道并不一样,但相互都是联系的.同一内容从不同通道进入,从而使记忆更加牢固.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单凭听觉,会话通信每分钟仅能传达100个单语,而视觉传达的速度则达到听觉的1倍;视觉、听觉同时起作用,传达的速度则是听觉的10倍.可见,分析器参与越多,彼此联系越紧密,其记忆效果就越好.这就是用笔记下来的内容容易记住的原因之一.

做笔记既然有那么多的好处,我们要怎样才能记好笔记呢?

1.提高书写速度

当我们在记录即时性的内容时,就需要一定的书写速度,速度太慢,势必会跟不上记录进度,影响笔记质量.所以,我们要学会使用一些提高笔记速度的方法:不必将每个字写得横平竖直、工工整整,可以潦草地快速书写;可以简化某些字和词,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书写符号,比如用“∵”代表“因为”,用“∴”代表“所以”.但要注意不要过于潦草、过于简化,否则连自己也看不懂所记的内容是什么.

2.使用多种笔记方式

我们常用的记录方式有要点笔记、提纲笔记及图表笔记等.要点笔记,不是将所有信息都记录下来,而是抓取要点,如重要的概念、论点、论据、结论、公式,对所记录的内容要学会用关键词加以概括.提纲笔记这种记录方式,是把信息分出不同的层次,在每一层次中记下要点和有关细节,这样就显得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图表笔记则是利用一些简单的图形和箭头连线,把主要信息内容绘成关系图,或者列表加以说明.图表比单纯的文字更具有形象性和概括性.

3.做好记笔记的准备工作

笔记本是必不可少的.*好给不同的处理事项准备一本单独的笔记本,不要在一个本里同时记几项内容,比如,上一页还是工作记录,下一页就写满了理财计划,这样就会显得很混乱.

4.适当安排知识补充区域

每页笔记的右侧划一竖线,留出1/3或1/4的空白,用于事后的拾遗补阙,或自己心得体会的补充.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每天懂一点行为心理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