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

副标题:无

作   者:王斯德主编

分类号:

ISBN:9787040009538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作为世界现代史的教科书,内容包括自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世界史。本书作者力图向读者展示历史的本来面貌 ,叙述力求翔实,便于自学;本书吸收近年的研究成果,注意理论概括, 反映了当前的学术水平。 本书可供师范本科专科、卫星电视教育、教育学院使用,也可供自学 者和一般研究者学习参考。

目录

目录
第二节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和实行
法国共产党的诞生
三、 意大利
战后初期意大利的政治经济状况
1918—1920年革命运动的高涨
意大利共产党的诞生
墨索里尼“向罗马进军”
四、 美国
一次大战后美国实力地位的增强
1919年罢工高潮
美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 二月革命后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五、 日本
一次大战结束后日本的政治经济状况
“米骚动”和日本工人运动
日本共产党的成立
第四节 1923年的欧洲革命风暴
一、 1923年德国汉堡起义
二、 保加利亚九月人民起义
三、 波兰克拉科夫工人起义
第五节 共产国际的建立及其初期活动
一、 共产国际的建立
二月革命和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
二、 共产国际的初期活动
第四章 两次大战之间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第一节 概论
一、 一次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历史背景
一次大战期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经济、政治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一次大战后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新掠夺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民族解放运动成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同盟军
二、 两次大战之间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概况和基本特点
第二节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一、 概况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形成和意义
二、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一次大战结束后的印度
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和甘地主义
三、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奥斯曼帝国的瓦解和协约帝国主义对土耳其的瓜分活动
凯末尔领导的反帝民族独立战争
凯末尔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凯末尔主义及凯末尔革命的性质和意义
四、 朝鲜民族解放斗争
“三·一”人民起义
二、 社会主义革命方针、策略的制定
“六·十万岁”运动
抗日游击战争
五、 越南民族解放斗争
安沛起义
义安—河静苏维埃运动
第三节 非洲民族解放运动
一、 概况
二、 埃及独立运动
1919年埃及人民起义
英国承认埃及独立
列宁的“四月提纲”
1923年宪法
1936年英埃协定
三、 摩洛哥里夫人民起义
第四节 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
一、 概况
二、 阿根廷一月风暴
三、 尼加拉瓜的抗美游击战争
四、 巴西的圣保罗起义和普列斯特斯长征
五、 墨西哥卡德纳斯政府的改革
第五章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革命和平发展的策略
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苏联的建立
一、 国内战争结束后的形势和任务
二、 新经济政策的制订和实施
三、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
四、 列宁逝世前后的苏联政局
五、 国民经济恢复的胜利完成
第二节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一、 国民经济恢复后的形势和任务
二、 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确定和实施
三、 工业化初期苏联的党内斗争
三、 革命群众运动的高涨和临时政府的政治危机
四、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途径、方法的争论和反对布哈林及其拥护者的斗争
五、 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六、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订和实施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和发展
一、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制订的实施
二、 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确立和新宪法的颁布
三、 肃反运动
四、 第三个五年计划和卫国战争前加强战备的努力
第六章 相对稳定时期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20年代的国际关系
第一节 相对稳定时期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四月示威和四月危机
一、 概论
二、 美国
柯立芝繁荣
工人的经济状况和工人运动
三、 英国
发展迟缓的社会经济
殖民体系的危机
第一届工党政府
保守党鲍尔温政府的内外政策
1926年总罢工
六月示威和六月危机
“蒙德主义”的协定
四、 法国
法国的经济状况
左翼联盟政府及其政策
国民统一政府及其政策
法国人民反对殖民战争的斗争
五、 德国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魏玛政府的内外政策和兴登堡当选总统
德国共产党影响的增强
导言
四、 七月事变和武装起义方针的确定
希特勒纳粹势力的抬头
六、 日本
经济状况及特点
护宪三派内阁和政党政治时代币原外交
田中内阁,东方会议和田中奏折
七、 意大利
经济状况
法西斯独裁统治的确立和强化
第二节 相对稳定时期的国际关系
一、 20年代国际关系的特点
七月事变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
二、 德国赔款问题和道威斯计划
鲁尔危机
道威斯计划
杨格计划
三、 欧洲安全问题和洛加诺公约
安全保证问题
洛加诺会议和洛加诺公约
德国加入国联
四、 裁军问题和非战公约
军备竞赛和裁军会议
布尔什维克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和武装起义方针的确定
白里安—凯洛格非战公约
第三节 相对稳定时期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一、 概论
二、 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
三、 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
第七章 世界经济危机袭击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第一节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一、 经济危机的爆发
二、 经济危机的特点
三、 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后果
列宁撰写《国家与革命》
四、 资产阶级代理人图谋解决经济危机的对策
第二节 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一、 危机的突发和胡佛的反危机措施
二、 罗斯福推行反危机的“新政”
罗斯福当选总统及“新政”的酝酿和实施
“新政”的主要内容
“新政”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日本的法西斯化和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 经济危机和日本的法西斯运动
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
五、 革命形势的成熟和十月武装起义的胜利
军部支持下法西斯势力的加强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和李顿调查报告政党内阁的结束和“举国一致”内阁的建立
二、 国民经济军事化和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战争经济的膨胀
“二·二六”事件和广田内阁的成立“基本国策纲要”和扩军备战活动
对华侵略的扩大
日本人民反法西斯、反侵略战争的斗争
第四节 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 希特勒上台,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经济危机对德国的打击
科尔尼洛夫叛乱被粉碎
纳粹运动的崛起
德共领导的反法西斯斗争
魏玛政府的危机和希特勒担任总理
二、 纳粹德国的独裁恐怖统治和战争准备
纳粹独裁体制的形成
反动的种族主义理论和“排犹”暴行
纳粹文化专制主义
国民经济的军事化
重整军备,加紧准备发动侵略战争
第八章 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的扩大 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绥靖政策 世界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苏维埃布尔什维克化和革命群众运动的新高涨
第一节 德国毁约扩军和苏法等国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
一、 德国毁约扩军
德国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
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
斯特莱沙会议和英德海军协定
德军进驻莱因非军事区
二、 苏法等国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和成果
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后世界战略格局的变化
苏联对30年代初国际形势的分析和关于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构想
苏联同美国等一系列国家建交
妥协党的分化
法国的巴尔都外交方针
苏联参加国联
关于缔结东方公约的谈判及其失败
苏法、苏捷互助条约的签订
第二节 共产国际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而斗争
一、 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
二、 法国人民阵线运动
三、 世界反战和平运动
第三节 德、意、日扩大侵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侵略斗争的高涨
一、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和埃塞俄比亚人民抗意战争
预备国会和克伦斯基第三届联合政府
意大利发动侵埃战争
国联对意大利的经济制裁及其失败
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抗意战争及其失败
二、 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和西班牙反法西斯民族革命战争
西班牙内战和德意武装干涉
英法的不干涉政策
苏联和国际纵队对西班牙人民的支援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民族革命战争及其失败
三、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全民抗战
“七·七”芦沟桥事变和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战
美英的两面政策和布鲁塞尔会议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
苏联和世界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支援
四、 德意“轴心”和德日意《反共产国际协定》
柏林—罗马轴心的建立
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订
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
第四节 德国侵吞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 英法全面推行绥靖政策
一、 希特勒的战争行动计划
1937年的世界形势
“霍斯巴赫备忘录”
二、 张伯伦上台和绥靖政策的全面推行
第一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革命胜利初期的苏维埃俄国
第三节 革命胜利初期的苏维埃俄国
张伯伦上台及其绥靖战略
张伯伦上台初期的绥靖活动
三、 德国吞并奥地利和英法的纵容
德国侵吞奥地利
英法的绥靖态度
苏联的正义立场
四、 美国的中立政策
五、 《慕尼黑协定》——绥靖政策的顶峰
苏台德地区问题
捷克五月危机
一、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伦西曼调停
伯希特斯加登和戈德斯堡会谈
苏联的态度
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
《英德宣言》和《法德宣言》
慕尼黑阴谋的恶果
第五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欧洲
一、 德国进军布拉格和英法苏外交政策的新动向
1939年德国的侵略计划
德国进军布拉格,捷克斯洛伐克沦亡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英法苏外交政策的新动向
二、 法西斯国家加紧侵略步伐和德意军事同盟的建立
波兰危机爆发
意大利入侵阿尔巴尼亚
日本挑起张鼓峰、诺门坎事件
德意日三国结盟谈判德意钢铁同盟条约
三、 英法对德的遏制行动和英法苏谈判
英法结盟和英国对波兰等国的安全保证
英法的战备措施
英法苏政治和军事谈判
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凯歌行进
英德秘密谈判
四、 苏德谈判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捷克斯洛伐克沦亡后德国的对苏政策
苏德谈判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第九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节 大战的全面爆发及其初期阶段
一、 德国闪击波兰
德波战争
英法对德宣战和“奇怪的战争”
波兰沦亡的原因和教训
二、 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的内外政策措施
二、 美国的中立
三、 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行动
四、 德国入侵北欧、西欧和法国的败降
德国入侵丹麦和挪威
张伯伦下台和丘吉尔组阁德国入侵低地国家和法国
敦刻尔克大撤退
巴黎陷落和法国败降
戴高乐“自由法国”运动
五、 英伦保卫战
希特勒制定“海狮作战计划”
摧毁旧国家机器和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机器
不列颠空战
六、 北非争夺战
意军在东非、北非的侵略行动
英军在东非、北非的反攻
隆美尔兵团在非洲的初期胜利英军的“十字军”行动
第二节 战争的扩大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一、 法国败降后世界战略格局的变动
法国败降后世界各大国的战略演变
法西斯国家侵略性军事同盟的形成
英美结成反法西斯同盟
镇压反革命叛乱和建立全俄肃反委员会
二、 苏德战争的爆发
“巴巴罗萨计划”与德国侵苏的准备苏日中立条约
苏联的临战准备
德国发动侵苏战争和战争初期苏军的失利
莫斯科会战
三、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近卫“新体制运动”
日美矛盾的加剧和日美谈判的前期阶段
日本的开战决策
珍珠港事件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立宪会议的解散和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
四、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终形成
苏英协定和霍普金斯访苏
大西洋宪章苏美英莫斯科会议
美英“阿卡迪亚”会议和《联合国家宣言》
第三节 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转折
一、 1942年战争的战略转折
斯大林格勒会战——苏德战场和二次大战的转折点
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二、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展
剥夺剥夺者,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美英盟军在北非的胜利
意大利投降库尔斯克会战和苏军秋季攻势
美日在太平洋上的逐岛争夺战
共产国际的解散
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
第四节 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进攻
一、 1944年苏军的战略进攻和德军被逐出苏联国土
二、 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和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法国的光复
三、 德国的政治经济危机
四、 盟军在亚太地区的战略进攻
土地改革和打击富农的破坏活动
美军在太平洋的战略进攻
盟军在缅甸的反攻
日本陷于全面危机和东条内阁垮台
五、 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高涨
第五节 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一、 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
德军在阿登地区的反扑及其失败
盟军全部占领意大利
雅尔塔会议
联合国的成立
第一节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前提
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苏美英盟军进攻德国本土
易北河会师苏军攻克柏林和德国无条件投降
波茨坦会议
二、 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
盟军在太平洋的最后攻势
日本准备本土决战与乞和活动
美国对日本的轰炸和封锁
苏联对日宣战和远东战役
中国和亚洲各国人民的大反攻
日本无条件投降
列宁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设想
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地位
第四节 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
一、 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的开始
二、 苏俄人民为保卫苏维埃国家而斗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三、 协约国的三次武装进攻及其被粉碎
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的国际关系
第一节 凡尔赛体系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
帝国主义国家力量的新对比
一、 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计划
社会主义体系和资本主义体系的对立
二、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巴黎和会的召开
俄罗斯问题
凡尔赛条约的签订
国际联盟的成立
凡尔赛体系及其实质
第二节 华盛顿体系
一、 战后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形势
生产高度社会化为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物质基础
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争霸斗争的加剧
海军军备竞赛
二、 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四国条约和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九国公约
华盛顿体系及其实质
第三节 苏维埃俄国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一、 两种社会制度共存局面的出现
二、 英苏贸易协定
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加速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
三、 热那亚欧洲经济会议和拉巴洛条约
四、 1924年各国同苏联建交热
第三章 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运动
第一节 德国十一月革命
一、 十一月革命的爆发
基尔港水兵起义和霍亨索伦王朝被推翻
艾伯特政府及其反动政策
二、 德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德国共产党的诞生
柏林工人的一月起义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
二、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
三、 魏玛共和国的建立
第二节 匈牙利革命
一、 奥匈帝国的崩溃和匈牙利共和国的建立
二、 匈牙利共产党的建立和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匈牙利共产党的诞生
无产阶级的夺权斗争
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及其革命措施
三、 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失败
协约国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霍尔蒂反动政权的建立
俄国的基本国情俄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布尔什维克党
第三节 英、法、意、美、日等国的革命运动
一、 英国
一次大战后英帝国的衰落
劳合·乔治联合内阁的建立
工人运动的高涨和英国共产党的诞生
勃纳·劳保守党内阁的成立
二、 法国
一次大战后法国实力的衰退
工人运动和士兵起义
米勒兰国民联盟政府的建立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世界现代史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