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电子资源.图书]: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

副标题:无

作   者:鲁西奇著

分类号:

ISBN:9787219040652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探讨了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新石器时代汉水流域的自然、人群、经济与聚落;青铜时代汉水流域的文化演进、城邑分布与居住形式等内容。

目录

3. 或然论的人地关系思想
4. 城镇的形态与规模
五 小结
第五章 明清时期汉水流域自然与人文地理面貌的巨变
一 人口迁移与分布
1. 向汉水下游地区的移民
2. 明代向汉水中上游地区的人口迁移
3. 清前期向汉水上游山区的移民
4. 明代户口规模及其地理分布
5. 清代的人口增长与分布
二 农业经济的区域差异
三 “区域”观念及其方法论意义
1. 汉水下游平原垸田农业区
2. 汉水中游以旱作为主的水旱兼作农业区
3. 汉水上游农业经济区
三 自然环境的变迁
1. 汉水下游平原自然地理面貌的变化
2. 秦巴山地生态环境的恶化
四 城镇、集市、乡村聚落的分布与形态
1. 城镇与集市分布的区域差异
2. 城镇形态的演变
3. 乡村聚落形态的变化
1. 地理学中的“区域”
五 小结
第六章 区域开发进程、空间结构及人地关系
一 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1. 考察指标
2. 历史时期汉水流域的经济开发层次
3. 关于区域发展周期
4. 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二 区域内部的空间结构与差异
1. 核心区与边缘区
2. 山地、丘陵与平原
2. 区域观念的方法论意义
3. 城市、集镇和村庄
三 人地关系的多样性
1. 人地关系的时间差异
2. 人地关系的空间差异
3. 人地关系的种群与文化差异
四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专家鉴定意见
后记
图表目录
四 以汉水流域历史地理研究为个案
图1.1 淅川下王岗仰韶文化三期长屋平面结构和复原图
图1.2 石家河城址及其遗址群
图2.1 宜城楚皇城遗址平面图
图2.2 盘龙城宫殿F1复原图
图3.1 汉代普通民居院落模型
图4.1 唐宋时期汉水下游水系示意图
图5.1 明清时期汉水下游水系示意图
图6.1 阿尔卑斯山环境演变的图表模型
表1.1 汉水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食物遗存
表1.2 汉水流域新石器时代典型遗址出土的重要生产工具
1. 历史地理研究中“区域”的设定
表2.1 周代汉水流域的城邑及其分布
表2.2 考古发现之青铜时代汉水流域次要城址的概况
表2.3 汉水流域部分地区周代聚落遗址的分布
表2.4 汉水流域典型遗址出土的青铜时代生产工具
表3.1 两汉时期汉水流域与有关地区人口比较
表3.2 两汉时期汉水流域与中原部分郡国人口状况比较
表3.3 两汉时期汉水流域的人口分布
表3.4 东晋南朝时期汉水流域移民的来源
表3.5 东晋南朝时期汉水流域移民的分布
表3.6 晋宋时期汉水流域著籍户口的地理分布
2. 汉水流域的历史地理特征
表3.7 汉代汉水流域的城邑分布
表3.8 襄樊地区部分汉代城址
表3.9 6世纪前期汉水流域的城邑分布
表4.1 宋代汉水流域水旱灾害的发生频次
表4.2 隋大业中汉水流域的户口与密度
表4.3 隋唐之际汉水流域著籍户口的下降
表4.4 唐贞观至天宝间汉水流域的户口增长
表4.5 唐天宝、元和间汉水流域部分州郡的户口升降
表4.6 唐代各阶段汉水流域的户口分布
表4.7 汉水流域部分府州北宋初年与唐元和间户数比较
五 研究方法与切入点
表4.8 北宋各阶段汉水流域的户口状况
表4.9 隋唐宋时期部分地区人口状况比较
表4.10 北宋时期汉水流域与有关地区人口增长速度之比较
表4.11 南宋荆湖北路、京西南路、利州路户口升降
表4.12 宋金唐、邓、商三州户口升降
表4.13 元代汉水流域各路府州著籍户口
表4.14 元代汉水流域的人口分布
表4.15 《全唐诗》所见汉水流域的水稻种植
表4.16 《全唐诗》所见汉水流域的小麦种植
表4.17 《宋史·五行志》所见汉水流域的小麦种植
1. 建立连续的地理剖面
表4.18 唐宋时期汉水流域贡赋中的纺织品
表4.19 北宋时期京西南、荆湖北、利州三路岁收纺织品总数
表4.20 唐宋时期汉水流域贡赋中的其他经济作物
表4.21 北宋汉水流域“镇”的分布
表4.22 宋代汉水流域的市
表4.23 隋唐北宋时期汉水流域城邑的分布
表4.24 北宋熙宁十年汉水流域城镇的商税(贯)
表5.1 清前期兴安府的人口增长
表5.2 清前期商州的人口增长
表5.3 明代汉水流域部分州县著籍户口的变动
2. 连续居住、人口变动和土地利用
表5.4 汉水流域部分地区明代户口与汉、唐、宋代户口的比较
表5.5 明代襄阳府各县编里与户口的关系
表5.6 明中期汉水流域部分州县编里与户口的关系
表5.7 明后期汉水流域的户口估算及其分布
表5.8 清代汉水流域部分州县的户口状况
表5.9 清代汉水流域的人口分布(1820年前后)
表5.10 明代汉阳府农业用地的结构
表5.11 清代汉水下游部分州县农业用地的结构
表5.12 江汉平原部分州县元明清时期水灾次数统计
表5.13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水旱灾害周期变化表
目录

3. 方言、风俗、居住方式
表5.14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水灾次数、强度统计表
表5.15 明清时期汉水流域的城镇分布
表5.16 1953年汉水流域的城镇分布及其城镇化
表5.17 明代汉水流域部分州县集镇的分布及其影响区域
表5.18 清中后期汉水流域部分地区集镇的分布及其影响区域
表5.19 清代汉水上游部分州县(厅)集镇的分布及其影响区域
表5.20 明清时期汉水流域府州城的形制与规模
表5.21 明清时期汉水流域县城的形制与规模
表6.1 历史时期汉水流域的人口密度(人/km〓)
表6.2 历史时期汉水流域的城镇密度(城镇/1000km〓)
第一章 新石器时代汉水流域的自然、人群、经济与聚落
表6.3 历史时期汉水流域土地利用方式的演变
表6.4 襄樊市周围地区蔬菜与经济作物的种植比重(1953年)
一 气候与地貌
1. 气候变化
2. 地貌环境
二 考古文化谱系与居民种族
1. 考古文化区系
2. 居住人群种族之揣测
三 遗址分布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1. 遗址分布的地貌类型
绪论 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2. 遗址分布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四 生计方式与经济类型
1. 食物
2. 生产工具
3. 经济类型区域
五 住宅形式与聚落形态
1. 住宅形式
2. 聚落形态
六 小结与讨论
1. 小结
一 历史与空间
2. 关于人口数量与分布密度问题的讨论
第二章 青铜时代汉水流域的文化演进、城邑分布与居住形式
一 文化演进及其区域差异
1. 夏代
2. 殷商时期
3. 西周时期
4. 春秋战国时期
二 城邑分布及其形态
1. 城邑的地理分布
2. 城邑形态
1. 历史的地理基础
三 住宅形式与聚落分布
1. 普通住宅
2. 宫室建筑
3. 聚落密度与聚落形态
四 生产工具的组合与田野面貌
1. 生产工具的组合
2. 田野面貌
五 小结
第三章 秦汉至六朝时期汉水流域的人口、经济、聚落与文化
一 人口分布与迁移
2. 区域多样性与历史发展
1. 秦汉时期人口规模的变动
2. 两汉时期人口分布的地理大势
3. 汉末至六朝时期的人口迁移
4. 蛮族的户口规模与分布
5. 《晋书·地理志》与《宋书·州郡志》所反映的户口状况
二 农业经济区的形成与演变
1. 南阳盆地
2. 襄宜平原与随枣走廊
3. 汉中盆地
三 交通道路
二 主要人地关系学说之检讨
1. 汉水及其支流水路
2. 与中原巴蜀间的陆路交通
四 城邑与村落
1. 汉代的城邑分布与形态
2. 六朝时期的城邑分布格局
3. 乡聚村落
4. 住宅形式
五 文化区域及其差异
1. 风俗差异
2. 汉代方言区
1. 地理环境决定论
3. 墓葬风格的区域差异
六 小结
第四章 七至十三世纪汉水流域的自然、人口、城邑与经济
一 自然地理环境及其演变
1. 气候变化
2. 汉水下游平原的地理面貌
二 人口分布与迁移
1. 隋代户口的增长与分布
2. 唐代户口的升降
3. 唐代人口分布的大势
2. 人地相关论
4. 北宋时期的人口状况
5. 南宋时期的人口迁移
6. 元代江汉平原人口优势地位的确立
三 农作物种植及其地理分布
1. 粮食作物及其轮作方式
2. 主要经济作物
四 城镇布局及其形态
1. 流域中心城市
2. 市镇的兴起与发展
3. 城镇分布的地区差异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电子资源.图书]: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