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幽是隐微,玄是奥妙的黑,幽玄原指枯淡之心的深邃境地,诸行无常的人生真义。
形而上的幽玄,在一首首和歌中发展出丰富的美学意涵,隐蔽、枯寂、妖艳、写意,*后调和成一种在阴暗中追求的美感,拢之在内,时空无限,内在充实。
引进阴影,而不是光。从阴翳中发现美,又为了美的目的利用阴翳。日式庭园、和室、壁龛……昏暗美感的空间中进驻了永恒的闲寂,静谧、悠远的幽玄余情,成为带有神秘色彩的的东方美学经典。
目录
序
*章 孕育幽玄的歌道与歌学
第二章 幽玄展现的美学形式
第三章 余情缠绕的幽玄美学
第四章 读《正彻物语》,品幽玄之姿
第五章 如何看待作为审美理想的“幽玄”
第六章 认识幽玄的艺术价值
第七章 幽玄是日本民族的美学焦点
第八章 幽玄概念的美学分析
附录 古代名家论幽玄
【书摘与插画】
1. 在半明半暗间,细品如入无人之境的余情之美。于光影交错处,窥视幽暗难明、脱俗静谧的极致美感。
2. 感性的美走进深邃不透光的黑,美如真理,空寂而深远,在隐蔽下无限延伸。
3. 幽玄原为得道高僧的淡泊枯寂之心,也是世人幽暗难明的求道之心,实体化以后的美学为光明和阴翳相交。比如清晨的薄雾、黎明的森林、木漏れ日、暗恋、暧昧、委婉的表达都是幽玄。
4. “幽玄”被日本人选择为和歌深度模式的概念,不仅出自为和歌寻求深度感、确立艺术规范的需要,还出自这种民族文学样式的强烈的独立意识。
5. “幽玄”是继“物哀”之后,日本文学史上的第二波审美主潮。两相比较,“物哀”侧重于情感修养,多体现于男女交往及恋情中;“幽玄”则是“情”与“意”皆修,更注重个人内在的精神涵养,并*终体现在具体创作中。
6. “幽玄”是中世文学的一个审美尺度、一个过滤网、一个美学门槛。有了“幽玄”,那些武士及僧侣的作品就脱去了俗气、具备了贵族的高雅;有了“幽玄”,作为和歌的通俗化游艺而产生的“连歌”才有可能登堂入室,进入艺术的殿堂。
7. “幽玄”意味着审美对象被某种程度地掩藏、遮蔽、不显露、不明确,追求一种“月被薄雾所隐”“山上红叶笼罩于雾中”的趣味。
8. “幽玄”具有一种非合理的、不可言说的性质,是飘忽不定、不可言喻、不可思议的美的情趣,所谓“余情”也主要是指和歌的字里行间中飘忽摇曳的那种气氛和情趣。
9. 日本人所说的“入幽玄之境”,就是投身入、融汇于“幽玄”之中。
10. “幽玄”作为一个概念与范畴是复杂难解的,但可以直觉与感知;“幽玄”作为一种审美内涵是沉潜的,但有种种外在表现。
11. 懂得了“幽玄”的存在,我们对日本文学与文化就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入幽玄之境”是日本人*的审美境界,“入幽玄之境”也是我们通往日本文学、文化之堂奥的必由之门。
12. “幽玄”作为美的本质内涵,是从作为一种审美体验的和歌创作与接受的完整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心”与“词”“调”“姿”等一切要素,毕竟不外是审美活动中的个别具体方面的客观化表现而已。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对审美生产的方法做出一定的规定,与所生产的美的本质内涵是*不可分离的。
13. “幽玄”就是诉诸我们的“心”(主要是感情)的心理学的效果而生发的一种审美意味。
14. 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幽玄”概念,都与幽远、充实等意味直接相联系,直指不可言说的深趣妙谛,而在审美的意义上,正如正彻在“幽玄”的解释中所说的,是那种具有“漂泊”“缥缈”、 不可言喻、不可思议的美的情趣。
15. 演员的“心”,就在于展现人体的美姿。这里所谓的“心”,就是要充分理解上述的“幽玄”之理,为追求戏文唱词的“幽玄”而学习和歌,为追求姿态的“幽玄”而观察揣摩高雅人士的举止。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