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问道乡野——农村发展、制度创新与反贫困》选录王曙光教授近年来在农村研究领域所发表的有代表性的21篇学术论文,广泛涵盖农村金融改革、民间信用演进、乡村治理、贫困与反贫困、制度转型和创新等重大论题。这些基于长期田野调查所进行的多维度农村研究,体现了作者扎根乡土、关注民生的学术精神。本书提出的双重二元金融结构理论、多元化乡村治理理论、民间信用内生扩张理论、基于贫困发生学的反贫困理论等,对农村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农村改革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序言 论学者、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第一篇 农村金融改革第一章 农村金融负投资与农村经济增长——库兹涅茨效应的经验验证与矫正框架一、引言:双重二元金融结构下的农村信贷与农村经济增长二、农村金融负投资与库兹涅茨效应:理论模型的构建三、城乡资金非均衡流动和库兹涅茨曲线负效应区的计量分析四、如何由库兹涅茨负效应区过渡到正效应区:农村金融变革与普惠金融体系构建第二章 双重二元金融结构、非均衡增长与农村金融改革——基于11省14县市的田野调查一、引言:非均衡增长模式的调整、扩大内需与农村金融二、双重二元金融结构、系统性负投资及其增长效应三、农户信贷意愿与信贷可及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11省14县市的田野调查数据四、结论:农村金融的增量改革与“普惠金融体系”的制度框架第三章 金融非均衡、信贷约束与贫困陷阱——基于10省田野调查数据一、金融发展、不平等与贫困:文献综述与本文框架二、信贷约束如何导致贫困陷阱:四大传导机制的理论解析三、金融非均衡、城乡收入差距与农村信贷供给:基于全国数据的经验检验四、贫困陷阱与信贷约束:基于10省田野调查的数据分析五、结论与政策框架:金融体系如何有助于摆脱贫困陷阱第四章 边际改革、制度创新与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构建一、引言:农村金融改革的历史进程二、从路径依赖到制度突破: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改革三、市场准入与风险控制: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发展四、增量改革与资本整合: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五、结论:中国农村改革的传统智慧和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构建第五章 农村信贷机制设计与风险防范——王安石青苗法的历史启示一、引言:争议千年而未决的王安石新法二、我国古代“常平仓”运作原理与农村信贷机制三、青苗法的实施基础、政策意图和制度构成四、青苗法的利弊:从农村信贷机制设计的理论视角五、青苗法的实施绩效、历史贡献及其对当下农村信贷的启示第二篇 民间信用演进第六章 民间金融扩张的内在机理、演进路径与未来趋势研究一、引言:民间金融的国内外研究和本文框架二、民间金融演进的内在机理三、民间金融的演进路径四、结论:我国民间金融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第七章 国家主导与地方租金激励——民间信用扩张的内在动力要素分析一、引言:文献综述与本文框架二、国家主导型渐进式金融演进中的民间信用扩张三、民间信用扩张的内在动力要素分析四、地方租金激励对民间信用成长的积极效应与风险五、结论与政策含义第八章 民间金融内生成长机制与政府规制研究一、引言:《放贷人条例》与民间金融领域的已有研究二、民间金融的内生机制分析: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三、基于民间金融内生性的政府规制模式:《放贷人条例》及其政策框架..第九章 民间金融演进与地方政府创新——以温州钱庄兴衰史为例一、引言:温州钱庄的发展史:从清代到20世纪80年代二、温州方兴钱庄的兴衰史:基于“地方政府一民间金融部门”互动关系的梳理..三、民间金融部门、地方政府与中央治国者之间的多阶段序贯博弈框架四、温州地方政府创新与民间金融发展的历史经验对当前防范民间借贷危机的启示第十章 村庄信任、关系共同体与农村民间金融演进一、引言:作为共同体的村庄:已有成果及其意义二、共同体、村庄共同体和关系共同体三、村庄信任的制度基础与约束条件四、村庄信任与民间金融组织的演进和效率五、结束语:政策框架与方法论意义第三篇 乡村治理第十一章 农民健康与民主参与——来自12省88村的微观证据一、引言:文献回顾与本文框架二、数据来源与实证分析三、民主参与对健康的影响机制分析四、政策启示:赋权、民主参与和新型乡村治理第十二章 社会资本、乡村公共品供给与乡村治理——基于10省17村农户调查一、引言:社会资本与公共品的相关文献及本文框架二、数据来源及变量测度三、回归结果与理论分析四、结论: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多元化乡村治理第十三章 农村公共品供给、农户参与和乡村治理——基于12省1447农户的调查一、引言:农村公共品与农户参与的相关文献与本文框架二、农村公共品农户满意度及参与度:基于田野调查的研究三、未来公共品建设中农户的参与意愿四、农户参与对公共品满意度的影响五、结论:提高农村公共品供给中的农户参与度与乡村治理变革第十四章 论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与农村经济转型一、引言:“从合到分”和“从分到合”:中国农村转型的辩证法二、新型农民合作社兴起的制度根源及其制度特征三、农民合作组织弱内生性和公司领办型合作社的经济学解释四、农民全要素合作与政府行为框架五、结论:“第二次飞跃”:从“分散化小农”到“组织化大农”第十五章 契约—产权假说与制度补贴——新中国农民合作组织演进研究一、问题的提出:新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的长期演进及其解释二、“契约—产权假说”与农业合作化绩效:争议和经验(1949—1978)三、从契约—产权视角看新型农民合作社的兴起及制度特征(1979—2009)四、结论:农民合作社历史演进的经验教训:契约—产权关系与制度补贴第四篇 贫困与反贫困第十六章 中国的贫困与反贫困——基于贫困发生学的研究一、引言:新中国前30年和后30年的反贫困成就二、贫困的根源在哪里:贫困发生学的视角三、如何反贫困:减贫类型、战略选择与实施主体四、结论:族群型贫困与综合性反贫困模式的运用第十七章 民族金融与反贫困一、西北民族地区整体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及其表现二、西北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中的机制创新三、民族金融、民生建设与生态建设:反贫困的系统工程第十八章 城市低收入职工互助医疗保险研究——基于云南田野调查一、调研及样本描述二、职工医疗互助保险的绩效与参与者评价三、云南职工医疗互助保险的管理制度创新和风险控制四、结论:云南模式中关于医疗互助保险的认识问题第五篇 制度创新与转型第十九章 市场经济的伦理奠基与信任拓展——超越主流经济学分析框架一、引言:新古典传统的“善意忽略”二、伦理演进的“多元自发秩序观”三、从乡土社会到契约社会的信用拓展四、信用拓展中的伦理悖论五、社会分层、贫困化与社会选择机会六、结论第二十章 转型经济学的框架变迁、基本争议与中国范式的全球价值一、经济转型理论框架的变迁:转型有“共识”吗二、超越新古典经济学和“华盛顿共识”:西方经济学家错在哪里三、经济转型基本争议:“激进/渐进式变迁”与“诱致/强制性变迁”四、经济转型的中国范式:内涵及其全球意义第二十一章 社会共同体重构与制度创新——互联网金融的哲学一、开放:开放社会与价值多元化社会的构建二、共享:信息共享与竞争性市场的完善三、合作:互助伦理与合作精神的阐扬四、整合:业态融汇与真实—虚拟世界的整合五、信任:网络信任与交往博弈六、共同体:虚拟化社区共同体的构建七、“云”:大数据挖掘与复杂世界的发现八、普惠:金融民主化与包容性增长九、解构:传统金融体系的重构与变革十、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与产品创新的源泉后记
问道乡野——农村发展、制度创新与反贫困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