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网络照亮了另一个生活世界,交往就是人们走向这一世界的通道。而网络交往中的诸多变化和趋势都与网络互动这种传播方式本质地、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网络互动不仅日益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蕴含着希望和前景,意味着新观念和新文明的崛起。
与以往技术的观察角度不同,《网络互动(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力图展现传播学的视野,以全景式的扫描,系统地探讨网络互动,描述它的特征,诠释它的内涵,发现它对人们交往行动、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网络互动(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以传统媒体信息的“传播-反馈”模式与网络互动的相关度为主线,围绕网络互动这一核心问题,主体部分探讨和研究了网络互动的含义、特点、类型、过程、环境、个体用户与组织的使用与控制、诸种效果,并对各自的相关特点作出具体细致的分析,而后上升为对取得良好互动效果合理规则的思索,使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
正如麦克卢汉所说,每一种媒介及其传播方式的发展都会受制于某些规律,《网络互动(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在分析网络互动的影响时也没有回避这样几个问题:1、它提升、放大了什么。2、它使什么东西过时,把什么推到显赫的地位。3、它再现了过去的什么东西,在刚刚过去的领域中呈现了什么。4、当它在未来达到潜力极限时,会成为什么东西。
在吸收和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网络互动(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阐述了一些个人研究所得的新观点、新看法,并在导论中给予集中的反映和归纳。
目录
导 论 7页
一、传播视野中的网络---网络互动研究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 7页
二、网络互动:一个核心问题---本书的内容、框架和研究路径 13页
三、求证过程---网络互动的研究方法概述 18页
四、对学术生长点的发掘---网络互动研究的创新所在 21页
第一章 理解网络互动的含义 23页
第一节 了解传播互动:传统的理论阐释 23页
第二节 承继、补充与超越 :网络互动的新特点 32页
第三节 一种趋势:传统信息传收者在网络互动中地位的变化 47页
本章结论 57页
第二章 网络互动的分类及过程 60页
第一节 从出现形式上划分互动:五种类型的差异 60页
第二节 从完成的时态上认识互动:同步与异步之分 69页
第三节 从构成的要素上把握互动:虚拟与现实的异同 73页
第四节 从参与者的自觉程度上区别互动:有意之举、无意之举 81页
本章结论 84页
第三章 网络互动的环境---网络 "虚拟世界" 的符号意义 86页
第一节 对符号传播认知意义的概念化阐释 87页
第二节 符号化的网络 "虚拟世界" 90页
第三节 虚拟互动的基本工具---语言文字文本 96页
第四节 感觉在虚拟情境中的延伸 103页
第五节 网络 "虚拟世界" 中的特殊符号--- "人" 的特征 107页
本章结论 115页
第四章 网络互动中的需要与满足 118页
第一节 用户对网络的使用与满足 119页
第二节 媒介代际特征的显现---互动中的两类用户 123页
第三节 本我、镜中我与自我呈现 139页
第四节 "合群" 需要的满足---互动群体"虚拟共生" 的意趣 155页
本章结论 168页
第五章 网络互动中的媒体组织:影响与控制 170页
第一节 网络媒体的发展状况---影响的扩散过程 171页
第二节 网络媒体在互动中的类别、特征和作用---影响的方式及社会意义 177页
第三节 巧妙而独特的 "议程设置"---媒体 "控制"内涵在网络互动中的转变 183页
第四节 影响媒体互动质量的要件 190页
本章结论 197页
第六章 网络互动中的诸种效果 198页
第一节 网上 "知识沟":加深?弥合? 198页
第二节 亦虚亦实的 "网络意见领袖" 203页
第三节 一个相反的现象---螺旋的 "沉默" 207页
本章结论 213页
第七章 网络互动规则的探讨 214页
第一节 直面尴尬---网络互动中的种种问题 215页
第二节 良好互动效果的取得---网络互动规则的探讨 225页
本章结论 261页
参考文献 264页
后 记 277页
一、传播视野中的网络---网络互动研究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 7页
二、网络互动:一个核心问题---本书的内容、框架和研究路径 13页
三、求证过程---网络互动的研究方法概述 18页
四、对学术生长点的发掘---网络互动研究的创新所在 21页
第一章 理解网络互动的含义 23页
第一节 了解传播互动:传统的理论阐释 23页
第二节 承继、补充与超越 :网络互动的新特点 32页
第三节 一种趋势:传统信息传收者在网络互动中地位的变化 47页
本章结论 57页
第二章 网络互动的分类及过程 60页
第一节 从出现形式上划分互动:五种类型的差异 60页
第二节 从完成的时态上认识互动:同步与异步之分 69页
第三节 从构成的要素上把握互动:虚拟与现实的异同 73页
第四节 从参与者的自觉程度上区别互动:有意之举、无意之举 81页
本章结论 84页
第三章 网络互动的环境---网络 "虚拟世界" 的符号意义 86页
第一节 对符号传播认知意义的概念化阐释 87页
第二节 符号化的网络 "虚拟世界" 90页
第三节 虚拟互动的基本工具---语言文字文本 96页
第四节 感觉在虚拟情境中的延伸 103页
第五节 网络 "虚拟世界" 中的特殊符号--- "人" 的特征 107页
本章结论 115页
第四章 网络互动中的需要与满足 118页
第一节 用户对网络的使用与满足 119页
第二节 媒介代际特征的显现---互动中的两类用户 123页
第三节 本我、镜中我与自我呈现 139页
第四节 "合群" 需要的满足---互动群体"虚拟共生" 的意趣 155页
本章结论 168页
第五章 网络互动中的媒体组织:影响与控制 170页
第一节 网络媒体的发展状况---影响的扩散过程 171页
第二节 网络媒体在互动中的类别、特征和作用---影响的方式及社会意义 177页
第三节 巧妙而独特的 "议程设置"---媒体 "控制"内涵在网络互动中的转变 183页
第四节 影响媒体互动质量的要件 190页
本章结论 197页
第六章 网络互动中的诸种效果 198页
第一节 网上 "知识沟":加深?弥合? 198页
第二节 亦虚亦实的 "网络意见领袖" 203页
第三节 一个相反的现象---螺旋的 "沉默" 207页
本章结论 213页
第七章 网络互动规则的探讨 214页
第一节 直面尴尬---网络互动中的种种问题 215页
第二节 良好互动效果的取得---网络互动规则的探讨 225页
本章结论 261页
参考文献 264页
后 记 277页
Internet Interaction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