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近自然

副标题:无

作   者:杨士军

分类号:

ISBN:9787540780135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是中学教育专家杨士军的心灵随笔集。作者从各方面的题材入手,书写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关注,提示人们关注心灵的健康,关注环境的美化,关注孩子的成长,文字清新富有魅力,事例典型富有启发,是适合广大中小学师生和文学爱好者阅读的佳作。


目录


序一 天地人,一世界

序二 美,源于自然

第一辑 行走的脚步

以自然为友

逃离雾霾

通灵自然

关注近旁

崇明冬钓

收藏门票

变幻的海岸线

周庄素描

朱家角印象

战栗与温柔

临风千步沙

难读绍兴

千岛湖之幸

芜湖印象

走进西递

芙蓉镇上看《芙蓉镇》

张家界品茗

泸沽湖印象

心随歌动

门源花海

爱校园可从识校园植物始

探险旅游——最美的爱情

“波尔多”的魅力

涅瓦河上的船及其他

拉斯维加斯之夜

《瓦尔登湖》

心情也湛蓝

第二辑 环境与生存

环境——生存的压力

环保是什么?

向自然“还债”

惜水,以至于吝啬

沐浴与毁林

善待长江

拒穿羊绒衫

节约——最大的环保

“勇敢”地呼吸

把根留住

生态旅游 越走越远

生态村的绿色魅力

做个畜生好辛苦

拒食野生动物

扭曲的心态

早熟的葡萄是酸的

谁为农药中毒事故负责

塑胶操场遭遇环保尴尬

呼唤使用再生纸

警惕“绿化腐败”

责任重于泰山

换个角度做环保

细微之处见环保

关注家庭环保

烦由“垃圾”生

未来孩子的汉堡

环境教育应重在“环境中”

环保,动口不如动手

以实干为本

环保决定乌纱帽,好

可贵的自我突破

莫让环保听证走形式

第三辑 亲情与友情

莲子绿豆汤

妈妈的自留地

从妈妈也“环保”说起

最好的菜在锅里

关于起名

拒绝玩具

儿子的思维

想要的不多

寻开心的儿子

助孩子成为悦读者

身边的乐事

阳台的教育

茶坊牌友

青春做伴是同学

少年忆趣

阅读幸福

祝福自短信来

名从实来

统里“三杰”

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

四川老哥

影响我的三句话

学无止境

我的退稿100斤

亦师亦友黄玉峰

情到深处是执着

创新教育路上的同行人

想起了那些年的暑假

水仙幽香满堂春

第四辑 生活的道理

重视过程

跟自己比

走近陌生人

作退一步想

一样的热情

简单的魅力

学会忙中偷闲

学会放弃

为惊喜而准备

抬头看路,笑对明天

深刻的肤浅

圈子

让生活多些鼓励

山芋印象

也说“沾光与添彩”

守时

爱是教师永远的魅力

广告印象

呼唤良心

因书而贵

才识读书味

教育,请慢慢来

后记 心,近自然
【书摘与插画】

序一

天地人,一世界

在写作中,散文、随笔貌似是最简易平常的,可某种程度上也是最难为的。莫里哀的戏剧里有一位人物曾经大呼:原来我说的就是散文啊!大概任何一个识文断字的人,都能缀字联词,敷衍成篇;然而真的要成其篇章,却是很难把握的活儿。“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得失,就算心里明白,怕也说不出;说出来的往往不着边际。

不过,散文、随笔,较之诗词韵文,至少在言而有物、情真意切上似乎更为紧要。许多时候,陈词滥调经过诗的形式如韵脚格律之类的包装,虽徒有其表却也能让人目眩神迷,辨不清真伪。比较而言,散文、随笔,犹如不着甲胄,手刃肉搏,有多少真手段,一进一退之间,显露无遗。

杨士军兄,将多年笔走龙蛇写就的百余篇文字集录成册,照他的意思,“不是说自己如何如何高明,只是将平时所思所想做一番真实的流露”。前半句,自然是他的谦虚;后半句,在我看来,倒真是得文章书写之真谛的话。

士军兄的这些文章,一篇一篇读下来,不能说精确到增一字嫌多、减一字恨少的地步,但每篇有每篇的话头:从自家阳台上稚嫩的辣椒苗,到大洋彼岸拉斯维加斯流光溢彩的霓虹灯;从当下生活环境的严重危机,到自己少年时代的游戏和伙伴……笔意纵横,无施不可,这大致可谓是言而有物。言而有物,说起来是做文章的基本要求,可是多年来百多篇无不如是,那就真非易事;说作者对生活中的种种常怀体察之心,固然不错,但似乎还有些就事论事的不通透。其实对于所涉的种种事和物,文章都显示出实在的感、实在的思,作者情兴盎然,嬉笑怨恼随时流露,于是文章的精神也就气完神足地在那儿了。可以想见,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作者没有任何的勉强,而是切迫不能自止。

中国传统,一向是强调先立人而后成文的,“气盛则言宜”,有活生生的人,而后有活生生的文。故而,由文章可一窥作者的眼界、心气和胸怀。回到士军兄的这些文章,林林总总,大致分“行走的脚步”“环境与生存”“亲情和友情”“生活的道理”数辑,按照这一分类的提示去读,对于各篇涉及的内容自可先有大致的了解;不过,如果稍稍提升一点儿,更概括一些,这些文章构成的世界,不妨就包含了“天”“地”“人”的三个面向。举凡“环境与生存”的部分,大多可以归入“天”——“天”“人”相对的那个“天”——的方面,这方面的文章所言及的问题最关重大,不仅是眼前的饮食、呼吸,更是事关人类的存续与否;士军兄多年来,对此念兹在兹,具体实践和反复呼吁相辅相依,形成的文字正是这一方面关怀的留痕。“地”,大约从“行走的脚步”里可以寻觅,无论是海外名胜还是近旁的平常之处,只要景色、人情皆美,都值得体味、珍惜;这些可感、可触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象,在某种程度上,是被污损的环境的反题,提示人们要尽力保有我们周遭的美。至于“亲情和友情”,自然直接呈现了“人”的层面,由亲人、家庭,推而广之,及于师友伙伴,恰合乎传统情感上合情合理、推己及人的原则;这里,也有着作者最为柔软的文字。

“天”“地”“人”,构成的是一整个世界。士军兄的这百余篇文字,是这一整个世界的片片闪光,透露出它的广大。

心,近自然。沉着地快乐地走在蓝天之下大地之上,幸福而又美好。

陈引驰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

2016年3月15日

序二

美,源于自然

杨士军先生是一位术业有专攻的优秀地理教师,一位知名的环保人士,更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基础教育专家。除此之外,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散文作家。

杨士军先生以突出的学术成就与教学业绩赢得了大家的认同,年纪轻轻就获评“上海市特级教师”。杨士军先生是知名的环保人士,他曾获得“上海市环保先进个人”称号,发表的一系列关于环保的评论与文章为人称道。杨士军先生同时就职于沪上两所著名的中学,担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与复旦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校长,长期服务于两所中学,对这两所中学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升,作出了独到的贡献。

至于杨士军先生的第四个身份及其取得的成绩,这里我就准备多说几句了。这倒不是因为我在散文创作上有什么特别的造诣,而是基于我读杨士军先生的散文最多的事实,还有我对他个人的了解。

清新。杨士军先生的为人与为文都给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感觉。美与雅,是烙印在杨士军先生身上的气质;同样,美与雅也是他散文的气质。他的每篇散文,不论是环保随笔,览胜记游的文字,还是叙亲情友情、述人情世故的感悟,读来都是那么清新自然,那么优雅温润,散发着浓浓的书卷气。

杨士军先生的散文,很多篇什,我还不止读过一遍。他的环保随笔,力倡回归自然理念。崇尚环保的激情,就像他率性坦荡、书生意气的为人。从这些作品中,我们读到的是一个正直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阔大情怀,一个“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读书人对国家兴亡、社会发展的自觉责任意识。如《以自然为友》《通灵自然》《千岛湖之幸》《再见水乡》《向自然还债》《关注近旁》《做个畜生好辛苦》《善待长江》《把根留住》《沐浴与毁林》等篇什,都是这类既见作者真知灼见、又见其家国情怀的力作。相信读过这些作品的人,都会留下深刻印象,觉得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

众所周知,随着现代工业化在全球的不断推进,环境恶化的现实越来越严重。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生存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由此,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现象,上至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下至社会普通民众,大家都将环保的话题经常挂在嘴上,甚至有些人将谈论环保视为一种时尚。我们承认,大家都谈论环保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是值得高兴的事。可事实上,现在很多侈谈环保的人都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并无意付诸实践。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见到一些人在公开场合高谈阔论如何加强环保,而一转身却忘了自己说过的话,想吐痰时还是随地吐,想丢垃圾时照样丢。这里,既可见出一个人的品行,也可见出其对环保的真正认识与态度。

杨士军先生则不然,他是一位专业的环保人士,他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高度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更为可贵的是他对环保几十年如一日的躬行实践。有关他这方面的事例,除了我们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之外,在他的一些环保随笔中也能看到。如《从妈妈也“环保”谈起》一文,讲述作者母亲受其环保理念的影响在金山农村开展垃圾分类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到振奋,也能真切地看出作者宣传环保意识的强烈以及身体力行所产生的影响力。

除了躬行实践,从自己做起,并带动全家老小一起切切实实做环保外,杨士军先生多年来一直笔耕不辍,不遗余力地向世人宣传环保普及理念,努力唤醒广大民众的环保意识。他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的环保随笔多达几十篇。这些随笔,不论长短,都是有感而发,言之有物,不仅切中时弊,而且能够开出“药方”,提出具体的应对与解决方案。

如作者发表于《新民晚报》上的《环境——生存的压力》一文,相信读过的人一定有深刻印象。文章除了尖锐地指出了目前中国存在的严重的环境问题,还深刻地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作者认为,中国的环境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严重,甚至达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除了现实的利益关系之外,更重要的是人的意识问题。对于已然摆到眼前的严重环境问题,大多数国人却以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应对。他认为,“这一由五千年文化底蕴积淀而成的历史的‘品质’,使我们更多了一些麻木,不仅没有吸取外国的教训,反而嘲笑‘环境污染是资本主义世界特有的事件,社会主义没有环境污染’。如此,当我们发觉现在走近我们的并非‘猫’,而是真正的‘恶狼’的时候,我们还缺乏足够的准备”。

毋庸置疑,这种分析是深刻的、尖锐的,也是最能促人深思反省的。正是因为有此深刻的认识,作者才能在文末提出了因应之道:“意识到自己正承受着压力,已经是自我治疗的开始;能够清醒地识别这种压力的层次,危害就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生存的自由,是每个人心向往之的梦想;生存的压力,是走出茂密丛林的祖先留给我们子孙的一份永恒的礼物。但愿我们能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认识环境给予我们的压力不是此人彼人,而是亦此亦彼。心动不如马上行动,因为我们的时间并不充裕。”这种透彻的见解,如果不是对环境问题有深入研究并长期深思的专业人士,是说不出来的。因此,我认为大家都来读一读杨士军先生的这类环保随笔,对于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乃至“灵魂深处闹革命”,彻底认清人与自然的关系、环保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定大有裨益。唯有如此,中国的环境问题才可能有一个大的改观。还山川以秀美,还天空以湛蓝,还空气以清新,才会成为现实,而不是梦想。

杨士军先生的散文,除了环保随笔引人注目外,游走行吟、登临览胜的文字也清新可喜,读之令人赏心悦目。作者说自己是学地理的,骨子里就有一种喜欢游走行吟、登山临水的中国传统文人的本色。几十年来结合专业工作拜山谒水,走了不少地方,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在考察生态环境、人文地理之余,亦领略了不少寻幽览胜的乐趣。

登山临水、寻幽览胜,应该说是人人都喜好的。但是,这种喜好并不等同于审美,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有什么体悟。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远眺泰山而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之志,那是因为他们腹有诗书,胸有锦绣。孔子临水而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人生感慨,李白观流而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的人生哀叹,那是因为他们志存高远,而忧伤功业不成。普通人登山临水,不外乎发出“这山好高”“这水好清”之类的感叹而已。其实,自古以来,喜欢登山临水、游走四方的都不乏其人。但是,在这登临游走的过程中使自己身心得到放松,精神得到陶冶,并能将其愉悦的心情、独到的感悟用文字表达出来而与人分享,让他人也能从中领略到一种情感的愉悦或是美的享受的,则并非人人都能企及。熟悉中国文学史者皆知,中国历史上优秀的作家可谓多若繁星,但并非每个作家都能留下传世的记游览胜文字。可见,写山水游记,写寻幽览胜的心得感悟,并非人人都能为之。

杨士军先生的游记读来别有一种让人如临其境、赏心悦目的情致。山水记游文字能臻这种境界,是与他内心那份挚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真情有关,也与他率真自然而不做作的文字表达有关。如果没有机会读遍他这方面的所有作品,读一读《泸沽湖印象》《门源花海》《涅瓦河上的船及其他》《拉斯维加斯之夜》等篇什,也能管中窥豹,略知其大概。

至于叙写亲情、友情等内容的文字,在士军先生的散文中也占有一定的篇幅。这方面的作品,不少写得非常生动,就如同家人拉家常,显得特别亲切有味。自然流畅的文字,自然流淌的情感,犹如清溪从山间流出,清澈而清新,读来别有情趣。如《妈妈的自留地》《少年忆趣》《莲子绿豆汤》《寻开心的儿子》《最好的菜在锅里》等篇什,很是值得玩味。

如果读者朋友想全面了解杨士军先生的散文,领略其中的美,不妨静心读读这部散文集。相信大家一定会别有所悟,从中获得诸多美的享受。

吴礼权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修辞学会会长

2015年11月28日记于复旦园

以自然为友

碧纯的河水大面积受到污染,城市上空出现成片的灰色,绿色以惊人的速度减少,许多生物在我们还不知道名字的时候就已濒临绝迹……

人类在自以为征服自然后,无底的私欲继续膨胀着,甚至忘记了自己是从何而来。

远古时候,人类认为自然是神,是上帝,对自然充满了敬畏;之后,人类以为自然是母亲,自己却成为最不孝的子女,贪婪地从母亲那里索取;再后来,人们便把自然当作了敌对方。

如果无端将一个人的头发剃光,相信他绝不会答应。但在黄土高原,几乎沿路的所有山头均曾被剃掉了“头发”。原本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的乡村却烟囱矗立,浓烟滚滚,人们不知自己和子孙将付出多少他们不应付出的代价。旧时四川有民谣说:“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可报天。”对于自然来说,现在最追悔莫及的恐怕就是诞生了人类。

自然虽然无言,其实时刻都在清楚地提醒着人们正视其存在及其重要性。人类开垦草原,草原便很快变成了荒漠;人类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使原来的沃土变得贫瘠。洪水突如其来,雾霾不散,使举国上下感受到了自然的情绪——原来自然翻脸无情的时候是这么可怕!

所幸在一些人沾沾自喜于破坏自然而获得眼前利益时,不少有识之士看到了辉煌背后的危机。“一万个人的声援,不如一个人的行动。”宁夏沙波头几十年的努力,使治沙成为现实;环保志愿者杨欣等人继承自然之子——索南达杰、扎巴多杰等人未竟之志,在长江源建立了藏羚羊保护站;百岁老人几十年默默无闻地植树造林,给荒山披上了绿装;还有一位日本老人每年自费带着日本志愿者和树苗,不远万里到内蒙古植树造林;“自然之友”“地球之友”“根与芽”“生态之友”等团体更是继往开来地书写着民间力量在自然保护中的义务与荣耀……所有这些,都应验着这样一个事实:人类文明的进程“绿意渐浓”。也正是这样的榜样作用,激励起我等良知未泯的人们关心着地球,关心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化意识为切实的行动,力所能及地践行着自然保护的诺言。

如果说昨天和今天,人类是破坏自然的主力;那么明天,在屡遭自然报复之后,还自然以本来面目,使天蓝、水碧、气清、视绿景象再现的生力军,只能是人类自己。

与自然为友,其实是拯救人类自己唯一的出路。

逃离雾霾

雾霾中,看着孩子嬉戏的老人悠然闲坐。光阴,就如同指缝间的沙子一般缓缓而过,他们的神情是安详的,习以为常、安之若素。然而,看到雾霾中的孩子,我的心中总有一阵刺痛。

现今80岁以上的人们,仅仅是在生命的末尾才开始听说污染一词;50岁以上的人们,在成长期曾享受过清洁环境的恩惠;而如今那些幼小的孩子呢?他们从小呼吸着污浊的空气,吃着被污染的食品,喝着被污染的水,听着嘈杂的噪音,看惯了灰色的天空,没有听过真正意义上的鸟鸣,没有看见过身边清澈的溪流。污染对他们的影响,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谁也不知道一生在污染中度过的他们,将会受到什么样的伤害。

然而,最可怕的是,因为没有体验过美好的环境,孩子们以为世界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灰暗污浊的。曾记得有一则公益广告,其中的母子对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母亲告诉孩子“天是蓝的”,而孩子却执意回答“天是灰色的,天就是灰的!”从小豢养在笼中的鸟儿不知道笼外的世界自由广大,便缺乏渴求自由的动力;孩子们不知道地球上的环境曾经是那么清新美好,也就自然缺乏向往清洁环境的热情。

如果有人在我们碗中下毒,我们一定会怒不可遏。然而,有人污染了空气,每日把“毒气”送入我们的肺腑,浸透我们的全身,我们却无动于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美好的环境正在远离都市,人们已经遗忘了清新空气的美好感觉;因为污浊的空气危害不会在一天里表现出来,也不能引起人们的警觉。

记得《读者》上曾刊登过一篇题为《我们的城市孩子在退化》的文章,读罢真令人有些难受。由于城市化和社会的高度发展,我们的孩子在获得了我们孩提时代不曾有过的发展外,也付出了巨大的面临自身退化危险的代价。他们整天被关在防盗门里,与自然隔绝,和“虚拟事物”作伴,足不出户也不用关心衣食住行问题等,但他们身心健康却在退化。这个教育难题的解决,关键是要对教育进行再认识。社会、家庭和学校能否协力开发自然这一大课堂,充分发挥“在环境中”教育的作用,关系重大。

萨冈有语:“所有漂泊的人生都梦想着平静、童年、杜鹃花。”所以,我始终认为,家长不妨抽点时间,带孩子回归自然,去森林和乡野走走看看。让他们看看自在生活的鸟儿,看看蓬勃生长的野草,嗅一嗅滋养生命的空气,尝一尝欢快流淌的溪水。只有体验过自然的美好,才能从内心深处向往清洁美丽的环境。如果孩子们有了这种向往,地球的未来才会有希望。

别忘了,在你有空的时候带孩子去郊野远足,体悟细雨温柔、暮霭沉静、夜色清幽,以及充满水的味道的空气,而不要让污浊不堪的东西污染孩子们清白的心灵。但愿久违了的清新早日回到我们的生活中,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我们这些成人的记忆里。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心,近自然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