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包括18章
目录
目录
人道篇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穷理尽性至于命
第二节 性为生质命天令
第三节 性命之情本自然
第四节 性即是理命亦理
第五节 理性命与心性命
第二章 人论
第一节 人为宰主称一人
第二节 仁者爱人为人学
第三节 不忍之心仁者人
第四节 人为尊贵爱人类
第五节 博爱谓仁人物志
第六节 人不可轻立人极
第七节 自作主宰人平等
第八节 人向心性的转化
第三章 心性论
第一节 心性四型贯先秦
第二节 心反其初性之本
第三节 心无物累性自然
第四节 心性本净染何生
第五节 心性体用心即性
第六节 心之本体即是性
第七节 心性向义利公私和仁义的转化
第四章 中和论
第一节 中不偏倚和生物
第二节 中者大本和达道
第三节 守中无为和自然
第四节 中和体用道一源
第五节 在中谓中外谓和
第六节 中和从心性到义利公私与从义利公私到心性的联结
第五章 义利论
第一节 义利互涵拒斥双弃
第二节 义为利本舍利取义
第三节 贵义贱利义利双行
第四节 义利相和计功谋利
第五节 义利向公私和理欲范畴的转化
第六章 公私论
第一节 先公后私无私成私
第二节 贵公去私天下为公
第三节 公理私欲人各自私
第四节 公私向理欲和善恶范畴的转化
第七章 消长论
第一节 君子道长小人消
第二节 阴道日消阳转长
第三节 阴阳消长顿渐别
第四节 消长之理皆必然
第五节 消长从义利公私到理欲与从理欲到义利公私的联结
第八章 理欲论
第一节 有欲无欲两相宜
第二节 天理人欲相对待
第三节 天理自然穷人欲
第四节 无理有欲难成道
第五节 存天理与灭人欲
第六节 理寓欲中两不杂
第七节 理欲向义利公私和仁义的转化
第九章 仁义论
第一节 仁行极而义节 度
第二节 亲亲为仁敬长义
第三节 仁法爱人义正我
第四节 仁义臭腐兼而弃
第五节 不杀为仁不盗义
第六节 仁为生生义事宜
第七节 仁为恻怛得宜义
第八节 仁主敷施义主裁
第九节 仁义向善恶和名实的转化
第十章 健顺论
第一节 内健外顺天地交
第二节 乾道刚健坤道顺
第三节 健禀阳气顺禀阴
第四节 健顺相资屈伸感
第五节 健顺从仁义到善恶与从善恶到仁义的联结
第十一章 善恶论
第一节 彰善瘅恶国之法
第二节 积善积恶有庆殃
第三节 劝善惩恶移风俗
第四节 善有善报恶亦报
第五节 善恶是性性为善
第六节 无善无恶心之体
第七节 善恶并进熏习起
第八节 善恶向性情和知行的转化
第十二章 未发已发论
第一节 未发为中已发和
第二节 未发已发心贯通
第三节 未发已发心体用
第四节 未发已发从善恶到性情与从性情到善恶的联结
第十三章 性情论
第一节 性者天就情者质
第二节 性者阳施情阴化
第三节 任性自然纵情欲
第四节 有情有性无情性
第五节 心统性情不杂离
第六节 性情体用因人异
第七节 性情向善恶和名实的转化
第十四章 名实论
第一节 按实定名倡正名
第二节 以名举实名实合
第三节 循名责实两相副
第四节 名实无当物安在
第五节 名实相符为实学
第六节 名实向知行和王霸范畴的转化
第十五章 格致论
第一节 格物致知相对偶
第二节 格物致知合一二
第三节 格正物事致良知
第四节 格物致知互主辅
第五节 格致从名实到知行与从知行到名实的联结
第十六章 知行论
第一节 知之非艰行惟艰
第二节 知不若行行之明
第三节 知者自知行自行
第四节 般若无知并止观
第五节 知先行后行为重
第六节 知行合一又兼举
第七节 知难行易相互进
第八节 知行向能所和理势范畴的转化
第十七章 相须互发论
第一节 相须而行相待成
第二节 知行相须互相发
第三节 新故相须新其故
第四节 相须互发从知行到能所与从能所到知行的联结
第十八章 能所论
第一节 能知所知分主客
第二节 般若能知所知缘
第三节 能所体用互相合
第四节 能所向知行和王霸的转化
第十九章 王霸论
第一节 王霸对偶相与别
第二节 尊王贱霸成王霸
第三节 霸王道杂王仁义
第四节 王霸并用辨同异
第五节 王霸之分在心术
第六节 王霸向理势的转化
第二十章 经权论
第一节 武之善经废中权
第二节 君子反经援手权
第三节 反经合道即是权
第四节 经权不杂经即权
第五节 反经为权安合道
第六节 经权从王霸到理势与从理势到王霸的联结
第二十一章 理势论
第一节 必然之理必为势
第二节 理有固然势有常
第三节 理势相因相互合
第四节 理势相成不杂离
第五节 理势向王霸和道的转化
第二十二章 结束语
第一节 历史时空存在与历史形而上存在
第二节 天人交融型的整体性的思维模式
第三节 构筑哲学范畴理性大厦的下层结构的探索
后记
英文目录
var cpro_id = 'u317582';
人道篇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穷理尽性至于命
第二节 性为生质命天令
第三节 性命之情本自然
第四节 性即是理命亦理
第五节 理性命与心性命
第二章 人论
第一节 人为宰主称一人
第二节 仁者爱人为人学
第三节 不忍之心仁者人
第四节 人为尊贵爱人类
第五节 博爱谓仁人物志
第六节 人不可轻立人极
第七节 自作主宰人平等
第八节 人向心性的转化
第三章 心性论
第一节 心性四型贯先秦
第二节 心反其初性之本
第三节 心无物累性自然
第四节 心性本净染何生
第五节 心性体用心即性
第六节 心之本体即是性
第七节 心性向义利公私和仁义的转化
第四章 中和论
第一节 中不偏倚和生物
第二节 中者大本和达道
第三节 守中无为和自然
第四节 中和体用道一源
第五节 在中谓中外谓和
第六节 中和从心性到义利公私与从义利公私到心性的联结
第五章 义利论
第一节 义利互涵拒斥双弃
第二节 义为利本舍利取义
第三节 贵义贱利义利双行
第四节 义利相和计功谋利
第五节 义利向公私和理欲范畴的转化
第六章 公私论
第一节 先公后私无私成私
第二节 贵公去私天下为公
第三节 公理私欲人各自私
第四节 公私向理欲和善恶范畴的转化
第七章 消长论
第一节 君子道长小人消
第二节 阴道日消阳转长
第三节 阴阳消长顿渐别
第四节 消长之理皆必然
第五节 消长从义利公私到理欲与从理欲到义利公私的联结
第八章 理欲论
第一节 有欲无欲两相宜
第二节 天理人欲相对待
第三节 天理自然穷人欲
第四节 无理有欲难成道
第五节 存天理与灭人欲
第六节 理寓欲中两不杂
第七节 理欲向义利公私和仁义的转化
第九章 仁义论
第一节 仁行极而义节 度
第二节 亲亲为仁敬长义
第三节 仁法爱人义正我
第四节 仁义臭腐兼而弃
第五节 不杀为仁不盗义
第六节 仁为生生义事宜
第七节 仁为恻怛得宜义
第八节 仁主敷施义主裁
第九节 仁义向善恶和名实的转化
第十章 健顺论
第一节 内健外顺天地交
第二节 乾道刚健坤道顺
第三节 健禀阳气顺禀阴
第四节 健顺相资屈伸感
第五节 健顺从仁义到善恶与从善恶到仁义的联结
第十一章 善恶论
第一节 彰善瘅恶国之法
第二节 积善积恶有庆殃
第三节 劝善惩恶移风俗
第四节 善有善报恶亦报
第五节 善恶是性性为善
第六节 无善无恶心之体
第七节 善恶并进熏习起
第八节 善恶向性情和知行的转化
第十二章 未发已发论
第一节 未发为中已发和
第二节 未发已发心贯通
第三节 未发已发心体用
第四节 未发已发从善恶到性情与从性情到善恶的联结
第十三章 性情论
第一节 性者天就情者质
第二节 性者阳施情阴化
第三节 任性自然纵情欲
第四节 有情有性无情性
第五节 心统性情不杂离
第六节 性情体用因人异
第七节 性情向善恶和名实的转化
第十四章 名实论
第一节 按实定名倡正名
第二节 以名举实名实合
第三节 循名责实两相副
第四节 名实无当物安在
第五节 名实相符为实学
第六节 名实向知行和王霸范畴的转化
第十五章 格致论
第一节 格物致知相对偶
第二节 格物致知合一二
第三节 格正物事致良知
第四节 格物致知互主辅
第五节 格致从名实到知行与从知行到名实的联结
第十六章 知行论
第一节 知之非艰行惟艰
第二节 知不若行行之明
第三节 知者自知行自行
第四节 般若无知并止观
第五节 知先行后行为重
第六节 知行合一又兼举
第七节 知难行易相互进
第八节 知行向能所和理势范畴的转化
第十七章 相须互发论
第一节 相须而行相待成
第二节 知行相须互相发
第三节 新故相须新其故
第四节 相须互发从知行到能所与从能所到知行的联结
第十八章 能所论
第一节 能知所知分主客
第二节 般若能知所知缘
第三节 能所体用互相合
第四节 能所向知行和王霸的转化
第十九章 王霸论
第一节 王霸对偶相与别
第二节 尊王贱霸成王霸
第三节 霸王道杂王仁义
第四节 王霸并用辨同异
第五节 王霸之分在心术
第六节 王霸向理势的转化
第二十章 经权论
第一节 武之善经废中权
第二节 君子反经援手权
第三节 反经合道即是权
第四节 经权不杂经即权
第五节 反经为权安合道
第六节 经权从王霸到理势与从理势到王霸的联结
第二十一章 理势论
第一节 必然之理必为势
第二节 理有固然势有常
第三节 理势相因相互合
第四节 理势相成不杂离
第五节 理势向王霸和道的转化
第二十二章 结束语
第一节 历史时空存在与历史形而上存在
第二节 天人交融型的整体性的思维模式
第三节 构筑哲学范畴理性大厦的下层结构的探索
后记
英文目录
var cpro_id = 'u317582';
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