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无

作   者:

分类号:

ISBN:9787509731772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太平洋战争爆发及中美建立军事同盟关系,不但使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和西方强国形成实质性的政治军事合作关系,而且在抗日战争的最后四年中,帮助中国从一个在生死边缘挣扎的半殖民地国家跃升为世界四强之一。     这个变化如何产生?其过程有怎样的特色?中美两国处理同盟关系的基本态度有哪些不同?二者之间的互动行为对于同盟关系的效率产生何种影响?这是作者试图解答的问题。     在已有的历史著作中,美方学者,特别是美国军方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或囿于史料,或处于偏见,他们的历史重建以维护量美国利益为主,与历史真实是较大的距离。中国的作品,限于史料,很多问题的阐释语焉不详。     《剑拔弩张的盟友》作者齐锡生有关这一问题的中文、英文基本史料及相关史料进行了充分的搜集、对比、辨析,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做了细腻的梳理,在很多问题做出了与传统史学(尤其是美国学者的观点)不同的叙述,《剑拔弩张的盟友》为我们重建了全新的战时中美军事合作关系的“历史现场”。

目录


作者的话
写作凡例
前言  珍珠港事变前中国之缩影
壹  中国外交处境
贰  国内情况
叁  蒋介石作为中国领袖的真相与幻象
第一章  太平洋战争爆发及中国的反应
  壹  日本攻击珍珠港消息传到中国时
    一  蒋介石个人的反应
    二  中国在宣战前的考虑
    三  中国无法说服苏联参战
  贰  蒋介石早期对于建立同盟关系的乐观和努力
  叁  同盟关系的第一株毒草:对中国的排斥
    一  中国对盟邦歧视的不满
    二  中国担心被边缘化
    三  一个粉饰工作的失败:熊式辉代表团的尴尬
    四  中国对于遭受排挤反感的原因
  肆  中英摩擦不断升级
    一  对英国强盗行径的愤怒
    二  缅甸与东南亚
    三  中国对英国动机的疑惧
  伍  中国决心亲美
    一  美国军援
    二  马格鲁德将军的角色
    三  美国财政援助
  陆  小结
第二章  派一位美国将军到中国战场
  壹  蒋介石邀请美国派军官担任中国战区联军参谋长
    一  蒋介石提出邀请的动机
    二  对人选品质的要求
    三  对职务的界定
  贰  美国最初的反应:庄穆将军的遴选过程
    一  庄穆将军之入选
    二  庄穆的对华方针
    三  庄穆提名程序的突然终止
  叁  中美对派华军官职称内涵的谈判
    一  美国把职务范围逐渐扩大化和复杂化的过程
    二  中美两国所强调的重点大相径庭
  肆  史迪威获得新任命
    一  史迪威的入选
    二  史迪威的专业素养
  伍  史迪威对中国的态度
    一  史迪威对其使命最初的观感
    二  中国人对史迪威任命的乐观反应
  陆  史迪威赴华履新
  柒  小结
第三章  第一次缅甸战争:1942年1~4月——同盟国军事合作的困难
  壹  第一次缅甸战争在中美同盟关系中的重要性
  贰  珍珠港事变前有关缅甸防务的计划
    一  中国的计划
    二  英国的计划
  叁  珍珠港事变后盟军在缅甸的合作
    一  中国主动采取的行动
    二  英国的反应
    三  开战初期中国对空中运输路线的探索和美国的反应
    四  中国加紧准备在缅甸作战
  肆  战争的初期:1942年1~2月
  伍  战争全面展开:1942年3月
    一  蒋介石视察缅甸前线
    二  史迪威开始工作
    三  英国的防务安排
    四  仰光沦陷及其影响
    五  史迪威拿到指挥权
    六  史迪威和蒋介石之间开始分歧
    七  英国因素再度抬头
  陆  1942年4月:战局大变
    一  蒋介石与史迪威之间的摩擦与妥协
    二  战局日益险峻
第四章  第一次缅甸战争:1942年5~6月——惨败及其影响
  壹  同盟国战线总崩溃:1942年5月
    一  史迪威抛弃中国军队脱离战场
    二  美国人指控罗卓英临阵潜逃
    三  史迪威跋涉赴印度的神话
  贰  中美双方对缅甸战争最初评估的差异
    一  美国人的观点
    二  战争进行中的主要分歧
    三  中国观点的逐渐形成
  叁  中国愤怒的升级
    一  史迪威的第一份报告
    二  蒋介石最初的反应
    三  蒋介石心情的大起大落
    四  6月15日的重要会谈
    五  蒋介石企图改变与史迪威关系的失败——6月24日的会谈
  肆  中美两国对于缅甸战争不同的期望
    一  史迪威的期望
    二  中国人的期望
    三  文化和个性的冲突
  伍  缅甸战役对中国的影响
    一  史迪威对中国实况的认知
    二  缅甸战败对蒋介石的当下和长远影响
    三  蒋介石面临的政治风险
第五章  中美关系危机迭起:1942年6~7月
  壹  中国不断高涨的怨愤
  贰  中国对美国军火和飞机供应指望的落空
    一  蒋介石和史迪威6月15日的会谈
    二  中国长期以来对美国军火的期望
    三  中国在1942年中期对军火要求的新动机
  叁  美国飞机的移防
  肆  “三项要求”:一个经过加工处理的“危机”
    一  6月29日的会谈
    二  蒋介石“三项要求”的意图
    三  史迪威对“三项要求”的看法
  伍  一个新危机:史迪威名目繁多的职权
    一  对于危机起因互相矛盾的记载
    二  史迪威不请自来的声明
    三  中国人的反应
    四  原始安排的漏洞和事后的补救
第六章  居里的和解之旅:1942年7~8月
  壹  居里访华的背景
    一  缘起
    二  宋子文反对居里使命
    三  蒋介石的态度
  贰  会谈初期的攻防战
    一  双方集中火力相互攻击
    二  居里意图改善中英关系心愿的落空
  叁  中美关系冲突的重点
    一飞机移防和“三项要求”
    二  史迪威的多重职务
  肆  一个节外生枝的干扰:宋子文涉嫌扣留罗斯福电报
    一  居里提出指控
    二  宋子文的回应
    三  史迪威的反应
    四  电报事件对居里态度的影响
  伍  居里改变策略
    一  居里探索新的解决方案
    二  蒋介石的回应
    三  一个过渡性的安排
  陆  居里使史迪威职权问题变得复杂化
  柒  居里访问的结束
    一  居里的成就
    二  居里访华时的所见所闻
    三  居里向蒋介石透露的讯息
  捌  蒋介石对居里的观感
    一  最初的反应
    二  西方人就是不同
    三  父子关系的比喻
    四  蒋介石的综合印象
第七章  计划第二次缅甸战争:1942年6月~1943年6月
  壹  早期作战计划
  贰  最初构想:英美承诺和中国立场
    一  蒋介石开始行动
    二  盟邦好整以暇的反应
    三  史迪威的反应和努力
    四  英美同意在1943年3月开战以及蒋介石的反应
  叁  同盟国开始从承诺中退缩
    一  英国兴趣降低的先兆
    二  美国轻声细气的劝告和英国暴跳如雷的响应
    三1942年底——史迪威心情与态度开始剧烈改变
  肆  同盟国在缅甸利益的对比
  伍1943年初——原始作战计划开始缩水
    一  美国开始压迫中国接受缩水的作战计划
    二  玄机初显——缅甸战争与太平洋地区战争紧密关系的开端
    三  同盟国订出新的开战时间表:1943年11月
    四  蒋介石的反应和期望
  陆  1943年5月——一个不寻常的月份
    一  陈纳德—史迪威在华盛顿的辩论
    二  罗斯福找蒋夫人进行秘密交易
    三  三叉戟会议经过和成果
  柒  小结
第八章  虚幻的乐观和实质的冲突:1943年6月~1944年6月
  壹  缅甸作战计划重现曙光
    一1943年7~8月:接踵而来的好消息
    二1943年8月底的魁北克会议
    三  作战计划推进的迹象
  贰  宋子文的失势
    一  宋子文试图撤换史迪威的努力
    二  第一回合:宋子文加紧在华盛顿的努力
    三  第二回合:宋子文在印度的活动
    四  第三回合:宋子文在重庆发动攻势
    五  宋氏姐妹神秘的角色
    六  宋子文付出代价:被打入冷宫
    七  美国的备用方案
    八  1943年10月事件的正面影响
  叁  在开罗讨价还价
    一  中国在开罗会议前的准备工作
    二  缅甸是蒋介石的主要目标
  肆  德黑兰会议导致计划改变
    一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最初反对德黑兰决定
    二  史迪威和罗斯福在开罗会谈
  伍美国对缅甸战争的新态度
    一  史迪威建议缩小缅甸战争范围
    二  罗斯福开始变调
    三  蒋介石的困境
    四  蒋介石的动机和盘算
  陆  美国开始翻脸
    一  第一波攻击
    二  后续的攻击行为
    三  事关美国自身的利益
    目  录(下册)
第九章  第二次缅甸战争(1943年冬~1944年秋)及其影响
  壹  战争终于展开
    一  同盟国的作战目标
    二  日本的作战计划
    三  盟邦要求中国伸出援手
    四  史迪威对缅甸战争的个人动机
    五  美国的官方说词
    六  美国压力升级和中国入缅作战
    七  缅甸战争和中国本土作战之间的紧密关联
  贰  缅甸战争和中国的国家利益
    一  向中国运送补给品
    二  战争时机的考虑
  叁  缅甸战争事关美国切身利益
    一  太平洋战场的日趋重要
    二  太平洋战略的明朗化
    三  缅甸和美军在太平洋地区挺进的关联
  肆对缅甸战争的另外一种评估
    一  中国承诺的内容
    二  史迪威和中国远征军的贡献
    三  第一次缅甸战争的后遗症
    四  中美两国国家利益的相辅和相悖之处
第十章  美国争取对全部中国军队的指挥权
  壹  念头的起源
    一  罗斯福的官方理由
    二  华莱士的报告
    三  史迪威和英国人关系的日益恶化
    四  史迪威令马歇尔陷于困境
    五  史迪威的窘境
    六  史迪威对中国战区的漠视
  贰  史迪威对中国战区重新燃起的兴致和出奇制胜的手法
    一  史迪威转败为胜的奇谋
    二  马歇尔的催化功效
    三  马歇尔替总统拟就的电文稿
    四  罗斯福的要求
  叁  蒋介石的响应和提出的条件
    一  蒋介石的感情反应
    二  蒋介石提出的条件
    三  赫尔利作为斡旋人
  肆  美国加紧施压要蒋介石交出军权
    一  史迪威休假期间的闲情逸致
    二  华盛顿加紧压力
  伍  蒋介石“辞职”的念头
  陆  中国转移指挥权的步骤
    一  蒋介石幕僚的建议
    二  蒋介石扮演的角色
  柒  8月到9月中旬的谈判
    一  蒋介石接见赫尔利与史迪威
    二几项初步共识
  捌  谈判遇上波折
    一  租借法案物资的控制权
    二9月15日的交锋
    三  史迪威加大赌注
  玖  摊牌前夕的状况
第十一章  蒋介石和史迪威最后的摊牌
  壹  史迪威撤职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贰  罗斯福9月19日信件的来历
  叁  罗斯福9月19日信件的内容和送达方式
  肆  蒋介石的反应
  伍  赫尔利逐渐撤回对史迪威的支持
    一  蒋介石和赫尔利在9月24日的会谈
    二  蒋介石9月25日的备忘录
    三  孔祥熙9月28日的报告
    四  霍普金斯的介入
    五  中国其他领袖的介入
  陆  史迪威的感受和对策——发动攻势
    一  史迪威对中国的直接惩罚
    二  史迪威利用中国共产党作为讨价还价的工具
    三  史迪威向马歇尔求助
  柒  史迪威9月29日以后的局部让步
  捌  罗斯福再度介入
    一  白宫的补救措施
    二  马歇尔挽救史迪威的最后努力
    三  罗斯福在10月5日提出妥协方案
  玖  最后的挣扎
    一  蒋介石断然拒绝
    二  史迪威最后的努力
    三  赫尔利介入危机的过程和深度
    四  罗斯福对史迪威的支持逐渐消失
    五  罗斯福最后的决定
  拾  史迪威在美国所受的冷落
第十二章  魏德迈的新途径——并非太少,确实太迟
  壹  魏德迈为人处事与史迪威不同之处
    一  魏德迈的背景
    二  魏德迈在东南亚战区的工作经历
    三  建立在华美军的有效机制
  贰  魏德迈如何处理他与蒋介石及马歇尔的关系
    一  中国人眼中的魏德迈
    二  魏德迈与马歇尔的新关系
    三  居间改善蒋介石与马歇尔之间的关系
  叁  魏德迈改革的内容
    一  改造中国军事体制
    二  中国军队应该有多少?哪些部队应该接受整改?
  肆  魏德迈的成绩单
    一  指挥权及相关事务
    二  美国与中国共产党的接触
    三  一个新而务实的互惠关系
  伍  日本投降前夕的中国战区
第十三章  结论
第一部  赢得战争
  壹  同盟国的凝聚力
  贰  中美同盟的特性
    一  同盟关系对于两个国家不同的意义
    二  两国之间不同的心态与运作方式
    三  同盟关系的成果
第二部  处理同盟关系
  壹  政策目标
    一  美国的目标
    二  中国的目标
  贰  观感与假设
    一  美国军部的基本方针——小幅投资,大幅收成
    二  寻找一个合理策略的理论基础:史迪威的利益交换原则(quid  pro  quo)
    参  史迪威对于中国政府及蒋介石的认知与假设
    一  中国是否无意继续抗日?
    二  蒋介石个人品质是中国军事改革最大的阻力?
    三  中国政府与外国专家间的合作态度问题
    四  造成中美冲突的其他原因
  肆  中国的政治军事现实与蒋介石军事改革的限度
    一  中国的政治军事环境
    二  兰伽训练基地的优异成果
    三  云南省远征军的改革努力
    四  在中国其他地区的军事改革工作
第三部  中美战时军事合作关系的总结
  壹  美国政策理论上的困难
  贰  政策运作的困难
  叁  个人因素的重要性
  肆  中国的失败与成就
参考书目
人名事件地名对照表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