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外音乐史

副标题:无

作   者:李玫著

分类号:

ISBN:9787563351534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这套“艺术教室”丛书是为大学开展艺术教育编撰的。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传播与技能的培养,更是为了标志着人类文明进程与社会进步的人格养成,大学教育尤其如此。孔子说“入其国,其教可知”,孔子的意思是说,通过诗、书、乐、易、礼这些不同的教材与科目、不同的教育模式教化国民,会在民众人格养成中起到不同的效用。欧洲工业革命以来逐渐成形的现代教育体系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的内涵,国民教育所使用的早就已经不再局限于某种单一的教材与教育模式。从人格养成的角度看,多种科目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更适宜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但对于中国而言,这个教育体系的引进为时太短,还远远未到成熟的地步,其中难免会有不少缺失,而艺术教育方面的严重滞后,就是这种缺失的重要表征之一。相对于更能直接地培养人们经世致用能力的科目,尤其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科目以及其他实用性科目而言,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艺术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远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人是有精神生活并且需要精神生活的动物,在人格养成的过程中,艺术教育的特殊意义就在于通过诗意的方式陶冶人的性情,丰富人的心灵,由此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在人类物欲急剧膨胀以至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追求严重失衡,人格被扭曲了的时代,艺术因其具备有助于人格健康发展的矫正作用,它对于人类生存与未来的特殊意义,正在越来越清晰地凸显在我们面前。孔子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确实,性情中的“温柔敦厚”,尤其是不失之于“愚”的温柔敦厚并不能生而得之,它需要后天的教育与培养。如果我们认同孔子所推崇的这种人格境界,就不难认同艺术的价值,以及艺术教育的价值。    诚然,随着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开始提倡实施素质教育,艺术教育的意义也日益成为社会共识,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后,国内艺术教育开始迅速升温,除各地原有的艺术专业院校和中等艺术专业学校升格成立的艺术专业院校外,普通的综合性大学也纷纷在公共艺术教研室基础上新建艺术系科、专业。然而,因为长期以来艺术专业教育领域偏重于技术层面的教学,史、论方面的基础研究严重滞后,各地普遍感觉缺乏合适的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普通高校艺术系科、专业的基础艺术史论教材,尤其是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普及艺术基础知识所需的合格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的需求尤显迫切。因此,组织专家编写一套艺术史、论著作,以不同门类的史、论著作构成一个格局相对完整的艺术史论文库,实为契合时机之举。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邀集国内各艺术门类的著名专家,编撰了这套丛书,它包括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五大门类,每个门类均分为史、论以及资料三册,使读者一册在手,能够基本了解该门类艺术的整体状况或该门类艺术的基本规律,掌握该领域最重要的历史文献。而各位作者都是在所涉领域浸淫多年,学有所长且思想敏锐、见解不凡的专家,因此才有可能以较为适中的篇幅,传递各艺术门类最核心的知识与最值得思考的观念。这样的设计,意在使该文库体现出坊间类似图书所缺乏的实用性与鲜明特色,也更适宜于非专业艺术院校的艺术系科教学、艺术院校师生研习非本专业艺术门类课程,以及培养普通大学生接触与欣赏艺术的兴趣。    艺术随人类文明的诞生而诞生,随人类文明的进程不断变易;因此,每个民族都发展出了各种门类的艺术,但每个文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艺术又有所不同。即使同一艺术门类,不同民族在美学取向与发展路径上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艺术经常是民族的,它又是全人类的事业;如何兼顾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对于这套丛书的所有作者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将艺术视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赋予艺术研究世界性的视野,是本套丛书努力要体现的新的艺术观,也是当代中国艺术研究领域的诸多专家们对全球化时代的一种特殊回应。因此,这套书在编撰过程中,始终注意到将每一民族的艺术视为世界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以论述。要最终达到这样的目标,还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共同奋斗,我们所做的只是一种新的尝试;是否已经比较接近预想的目标,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了这一目标,还有待于读者和同行们的检验。    我们期待着读者与同行们的反馈,希望这套书能为读者们打开艺术之门,并且让读者们喜欢。   

目录

开篇
第一章 音乐的起源
第一节 关于音乐起源的多种假说
第二节 有关音乐起源与发展的实物联想
第二章 原始信仰和宗教中的音乐
第一节 祭祀的音乐
一、远古巫术、祭祀仪式的乐舞及现代余续
二、商代的祭祀乐舞及后世余续
三、作为礼乐的祭祀乐舞
第二节 宗教音乐
一、欧洲宗教音乐的发展
二、佛教的传播与音乐语言
三、伊斯兰教音乐
第三章 早期世俗音乐
第一节 娱乐的乐舞--乐乎?悲乎?
一、唱给夏的丧歌--“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
二、“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三、礼崩乐坏
四、郑卫之音
五、民间的谣唱《诗经》
六、长啸在南方山涧的精灵--楚辞
第二节 到河那边去,到河这边来
一、奏响《九歌》的金石之乐--曾侯乙的宝藏
二、乐府的变迁与俗乐兴盛
三、相和歌、相和曲与鼓吹乐
四、清乐和燕乐
第四章 傍着河流的人类奇迹
第一节 尼罗河的奇迹--古埃及的音乐
一、歌词记录下的世俗生活
二、壁画讲述的阴阳两界
三、在传统的负载下
第二节 美索不达米亚的“天方夜谭”
一、职业乐师
二、苏美尔人的乐器
三、刻在石头上的乐器
四、音乐教育与音乐理论
第三节波斯、阿拉伯的音乐
一、不太清晰的波斯音乐面貌
二、阿拉伯的音乐
第五章 古希腊罗马音乐
第一节 古希腊的史诗与戏剧
一、音乐生活和基本观念
二、戏剧的产生与种类
三、古希腊的音乐理论
第二节 罗马的音乐
第六章 古印度音乐
第一节 吠陀颂歌
第二节 乐师地位及音乐生活
第三节 音乐实践和理论
一、节奏
二、乐队
三、乐器
第七章 一个特殊的人群
一、在历史中沉浮的中国乐户们
二、史上留名的乐人
第八章 乐器讲说的故事
第一节 说琴
一、先秦时期
二、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唐宋以后
四、斫琴
五、宋代琴僧系统和浙派系统
六、琴的精神气质
第二节 琵琶--琉特
一、直颈琵琶
二、曲颈琵琶
三、中国琵琶
第三节 箜篌及其他
一、箜篌--竖琴
二、拉弦乐器
第九章 戏曲、曲艺的兴起
第一节 城市文化是说唱和戏剧发展的助推器
第二节 说唱、戏曲的音乐
一、从唐宋曲子说起
二、从艺术歌曲到说唱音乐
三、戏曲粉墨登场
第三节 明清时期新剧种、说唱曲种层出不穷
一、说唱
二、戏曲
第十章 欧洲中世纪以来的世俗音乐
第一节 中世纪到处漂泊的乐人和新奇的乐声
一、世俗歌曲和游吟歌手
二、乐器使音乐品种增多
三、中世纪的创作和音乐的国际化
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器乐
一、器乐与声乐的关系
二、器乐曲的发展
第十一章 荣誉发生在生前还是身后
第一节 巴罗克时期的巨匠
一、远离世俗的巴赫
二、威风凛凛的亨德尔
第二节 18世纪晚期音乐之河变宽了
一、幸福的海顿
二、音乐之魂的转世之星--莫扎特
三、音乐的山巅
第十二章 歌剧和清唱剧
第一节 以恢复古希腊悲剧为理想的早期歌剧
奠定现代歌剧基础的蒙特威尔第
第二节 意大利歌剧在欧洲所向披靡
一、与意大利歌剧抗衡的法国歌剧
二、阉人歌手的华丽高音
三、改革歌剧的人--格鲁克
四、瓦格纳,下一位修理歌剧的人
第三节 清唱剧
第十三章 音律的科学理论与记谱法的成长
第一节 乐律学的灿烂成果
一、中国是个有律学传统的国度
二、西方的骄傲--从毕达哥拉斯开始
三、印度奇妙的“斯鲁蒂”(Shruti)
四、阿拉伯人的律学成就
第二节 用音乐的方式记录音乐
一、中国历代的记谱法
二、印度的记谱体系
三、欧洲记谱法的演进
附 录
附表
图版目录及注释
参考书目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图说中外音乐史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