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这部论文集汇集了国内具有代表性的老、中、青三代古代文学研究者的论文,是他们关于本领域研究的视野与方法的最新思考。鉴往知来,洞见幽微,百年来古代文学研究的范式与局限得以讨论,而未来研究新视野与新方法的探讨亦为题中之义。故此一册在手,古代文学研究的历史与未来,可窥一斑。
目录
综论篇
我的中国文化时地观 袁行霈
古代文学研究的思想境界 刘跃进
“互文性”——揭示作品文化血脉的途径(节选) 陈 洪
评前野直彬《中国文学史》 莫砺锋
再谈作为方法的汉文化圈 张伯伟
文学思想史研究的相关问题 左东岭
回归生活史和心灵史的古代文学研究 廖可斌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文献使用问题 傅 刚
论古代文艺学的主神重形传统 刘 石
计量学术史及其对文学史研究的启示(提纲) 王兆鹏
古代文学的“和合”秉性与“和合”研究 沈松勤
古代文学研究的思考与总结 诸葛忆兵
地域文化与中国文学:以徽州为中心 朱万曙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反思 孙少华
断代篇
视野与方法——楚辞学案判评的关键和枢纽 李炳海
关于新出土文献进入文学史叙述的思考——以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为例 王长华
论先秦史著及其“书法”的生成 过常宝
二重证据法与先秦诗乐学研究举隅 徐正英
《诗经》六义新解:风赋比兴雅颂 马 昕
先秦文学“形式主义”研究的成果及其意义 吴 洋
战国秦汉间的“公共素材”与周秦汉文学史叙事 徐建委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补遗 陈尚君
唐诗宋词悲剧意识类型举要 冷成金
杜甫应酬诗小议 蒋 寅
《全宋词》词人小传失误之探讨 钟振振
“以论为记”与宋代古文革新发微 谷曙光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质疑 陈伟文
性别变乱与文学书写——隆庆二年山西男子化女事件的叙事研究 李萌昀
陈经济考 郑志良
论清歌的存佚状况与整理研究问题 罗时进
明清鼎革对李渔话本创作的影响 傅承洲
论王夫之明诗批评的内在问题 徐 楠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现代化”的点滴思考 李昌集
论国学“小说”观对文言小说的影响——以《聊斋志异》为例 王 昕
祁寯藻诗歌管窥 张 剑
略论徽商鲍廷博整理宋代文集的文化意义 周生杰
从对《牡丹亭》的回应看《再生缘》的女性书写及其文学史意义 邹 颖
晚清小说与白话地位的提升 陈大康
作为“世界文学”读本的《花笺记》 王 燕
我的中国文化时地观 袁行霈
古代文学研究的思想境界 刘跃进
“互文性”——揭示作品文化血脉的途径(节选) 陈 洪
评前野直彬《中国文学史》 莫砺锋
再谈作为方法的汉文化圈 张伯伟
文学思想史研究的相关问题 左东岭
回归生活史和心灵史的古代文学研究 廖可斌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文献使用问题 傅 刚
论古代文艺学的主神重形传统 刘 石
计量学术史及其对文学史研究的启示(提纲) 王兆鹏
古代文学的“和合”秉性与“和合”研究 沈松勤
古代文学研究的思考与总结 诸葛忆兵
地域文化与中国文学:以徽州为中心 朱万曙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反思 孙少华
断代篇
视野与方法——楚辞学案判评的关键和枢纽 李炳海
关于新出土文献进入文学史叙述的思考——以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为例 王长华
论先秦史著及其“书法”的生成 过常宝
二重证据法与先秦诗乐学研究举隅 徐正英
《诗经》六义新解:风赋比兴雅颂 马 昕
先秦文学“形式主义”研究的成果及其意义 吴 洋
战国秦汉间的“公共素材”与周秦汉文学史叙事 徐建委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补遗 陈尚君
唐诗宋词悲剧意识类型举要 冷成金
杜甫应酬诗小议 蒋 寅
《全宋词》词人小传失误之探讨 钟振振
“以论为记”与宋代古文革新发微 谷曙光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质疑 陈伟文
性别变乱与文学书写——隆庆二年山西男子化女事件的叙事研究 李萌昀
陈经济考 郑志良
论清歌的存佚状况与整理研究问题 罗时进
明清鼎革对李渔话本创作的影响 傅承洲
论王夫之明诗批评的内在问题 徐 楠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现代化”的点滴思考 李昌集
论国学“小说”观对文言小说的影响——以《聊斋志异》为例 王 昕
祁寯藻诗歌管窥 张 剑
略论徽商鲍廷博整理宋代文集的文化意义 周生杰
从对《牡丹亭》的回应看《再生缘》的女性书写及其文学史意义 邹 颖
晚清小说与白话地位的提升 陈大康
作为“世界文学”读本的《花笺记》 王 燕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