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的文化选择

副标题:无

作   者:陈平原著

分类号:I267

ISBN:9787108027658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学者的人间情怀:跨世纪的文化选择(学苑话题)》主要内容:在我先后出版的十几种随笔集中,《学者的人间情怀》一书印数不多,影响却是最大的。十年前由珠海出版社初刊,印数五千,此后未再重印,但不时能在论者的引述或评议中露一露面。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为书题的那篇文章。《学者的人间情怀》最初发表于1993年第三期的《读书》杂志,日后被收入各种选本。如此“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之中”,必定“并不特别注重散文的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正是从这一角度,谈论诸如《学者的人间情怀》这样的“学者散文”。除了是“另外一种散文”,还牵涉九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史家偶尔论及时,褒贬不一。 《学者的人间情怀——跨世纪的文化选择》新旧杂陈,按篇幅计算,大约是对半开。第一辑全属旧文,选自《学者的人间情怀》;其余三辑,也有些录自《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掬水集》和《文学的周边》。此四书原本印数就少,以后也不打算重刊了。不以“文采风流”著称,我的随笔集,希望适应读者阅读趣味的变迁,还是“专题化”为好。除第一辑按写作时间编排外,其余三辑的划分,兼及论述主旨与文章体式。 选择集中二文,凑成正副标题,不完全是偷懒,也自有深意在——前者指向学术精神,后者关涉论述策略。所谓“学者的人间情怀”,就是我文章中再三表述的,“学会在社会生活中作为普通人凭良知和道德'表态',而不过分追求'发言'的姿态和效果”。至于谈论当下的“文化选择”,不满足于就事论事,喜欢“跨世纪”,回到我所熟悉的清末民初,则带有明显的专业印记。集中各文的长处与短处,均与此学术思路相关。——陈平原

目录

目录
自序
辑一
学术随感录
一、 告别“诗歌”走向“散文”
二、 “文摘综合症”
三、 “愤怒”与“穷”
四、 关于“学术语法”
五、 “不靠拼命靠长命”
六、 学问不等于人生
学者的人间情怀
学术史研究随想
附录一 《学人》的情怀与愿望
走出“五四”
中国教育之我见
辑二
世纪末的思考
文学史家的考古学视野
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
附录二网络文学,还是网络时代的文学
关于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
“演说现场”的复原与阐释
辑三
跨世纪的文化选择
一、 世纪末的思考
二、 学术史视野
三、 评传的体式
四、 这一代人的努力
晚清:报刊研究的视野及策略
一、 怎样一个晚清
二、 报刊研究的意义
三、 文学史家的报刊研究
四、 报刊研究的策略
附录三 从北大到台大
从左图右史到图文互动
一、 “读图时代”的困惑
二、 “左图右史”的传统
三、 图文互动的可能
四、 文字魅力的保持
学术文化视野中的“出版”
一、 我与出版结缘
二、 我所了解的安徽出版人
三、 我与安徽出版界的合作
四、 关于“地方性知识”
五、 直面出版业的潜在危机
六、 怀念“小书”
辑四
中国学家的小说史研究
历史叙事与文学想象的纠葛
一、 “历史文学”并非都是“通俗演义”
二、 关键不在“正说”或“戏说”
三、 在文学家止步的地方起跑
附录四 历史学与文学的对话
史识、体例与趣味
一、 既是体例,也是精神
二、 注重进程,消解大家
三、 能雅能俗都是好事
四、 集“功力”与“学问”于一身
视野·心态·精神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跨世纪的文化选择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