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一种新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科学内涵研究》由郭伟、王春英编著。中国特色的发展理念与发展道路,是全球化时代最为鲜明的中国话语。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中国发展实际的一种选择,叉符合世界友展的潮流,既具中国特色,也有一定的普世意义。《一种新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科学内涵研究》从发展观的产生、演进、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及依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贡献和意义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全文以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科学内涵研究为主题,从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在近代以来历经革命到改革的一系列过程,进入到了需要科学发展的新阶段的角度,力图回答我们党如何提出自己的发展思想并推动中国的发展,着力探究当今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发展,试图廓清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并构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体系,并从实际经验出发归纳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价值。茌当代人类文明大变革时代,中国人应当而且需要发出中国思想文化应有的声音,努力建构中华民族的
“思想自我”,通过中国思想话语的创建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而从更深层次推进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为当代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目录
绪论
一、发展
二、科学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
第一章 人类发展与社会进步
一、人类起源与劳动力的质变
(一)旧石器时代:食物采集
(二)新石器时代:食物生产
(三)青铜器时代:农业革命
(四)铁器时代:理性思维
(五)工业化时代:职业与阶层的同化
(六)后工业化(信息)时代:自我挑战
二、生产力提高与社会形态的递进
(一)社会有机体的本体起源
(二)社会形态的演进
(三)社会发展的规律
三、人类发展意识的变化
(一)以自然为本
(二)以神为本
(三)以物为本
(四)以人为本
四、“人、自然、社会”的矛盾运动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人与人的关系
(三)人与物的关系
(四)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二章 发展观的萌芽、形成与变迁
一、发展观产生的背景:西方文明的崛起
(一)造船和航海业的发展带来欧亚大陆整体化
(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西方文化获得重大发展
(三)经济增长与国家建设为西方文明的扩张提供了资源和动力
二、发展观的生成:现代化语境下的进步观念
(一)发展观在文艺复兴时代后期的智力环境中萌芽
(二)发展观在科学技术与工业革命的紧密结合下诞生
(三)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理性发展主义在“现代化”语境中形成
三、发展观的变迁:在不断的社会批判中持续成长
(一)马克思社会发展论:吸纳和超越社会批判思想
(二)依附理论:质疑“现代化”或“工业化”
(三)综合发展观:反思经济增长中心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实践
一、无产阶级的解放道路:社会主义革命
(一)无产阶级产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天然代表
(二)无产阶级的觉醒:欧洲政治革命格局
(三)无产阶级的求解途径:社会主义运动
二、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一)共产党是社会发展进程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领导力量
(二)共产党推动社会发展起初方式主要是革命
(三)共产党推动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三、社会主义的发展思想:马克思发展观
(一)马克思发展观的基本原则:社会历史观与主体价值观的统
(二)马克思发展观的主体价值视角:科学的人类解放理论
(三)马克思发展观的科学认知视角:一元多样的发展观
(四)马克思发展观的内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目标
(五)马克思发展观的特点:整体性、协调性与层次性
四、社会主义发展观的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观
(一)马克思发展观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具体地、历史地分析方法是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本途径
(三)马克思发展观为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基本思路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刘发展的不懈追求与理论探索
一、生产力发展观: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发展的探索
(一)生产力发展观萌芽的背景
(二)中共党人对发展的早期论述
(三)毛泽东发展理论的形成及其影响
二、经济增长发展观: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思想
(一)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和主题
(二)社会主义本质与发展道路的统一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首要问题和核心内容
(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邓小平发展理论对生产力论的新诠释
(四)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
(五)改革动力论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活力源泉
三、可持续发展观: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经济发展观的延续
(一)确立发展的地位、性质与目的
(二)完善发展的战略、发展途径
(三)强调发展的动力和原则
(四)调整发展的重点和发展模式
第五章 科学发展观的创立与演进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国际环境:经济一体化、世界多极化
(二)国内经济发展趋势: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
(三)中国社会领域现状: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依据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
(二)思想来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曲折认识
(三)现实条件:基本国情与面临的任务
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演进过程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过程
(二)科学发展观的演变历程
(三)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意义
第六章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
一、发展的概念和理论
(一)发展的定义
(二)发展理论的基本形态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的体系构成
(一)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层次:以人为本
(二)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层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层次:全面协调可持续
(四)科学发展观的操作层次:统筹兼顾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的价值与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哲学维度
(一)科学发展观的命题:人类与生俱来的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三)科学发展观的概念架构:唯物辩证法
(四)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贡献:现代化发展理论的创新
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功能
(一)科学发展观的主题:“为谁发展、发展什么、如何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解题要求:七项原则
(三)科学发展观的解题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三、科学发展观的转化提升
(一)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条件:改革开放的理论和制度支撑
(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转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三)科学发展观的深化战略:可持续绿色发展
结束语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发展
二、科学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
第一章 人类发展与社会进步
一、人类起源与劳动力的质变
(一)旧石器时代:食物采集
(二)新石器时代:食物生产
(三)青铜器时代:农业革命
(四)铁器时代:理性思维
(五)工业化时代:职业与阶层的同化
(六)后工业化(信息)时代:自我挑战
二、生产力提高与社会形态的递进
(一)社会有机体的本体起源
(二)社会形态的演进
(三)社会发展的规律
三、人类发展意识的变化
(一)以自然为本
(二)以神为本
(三)以物为本
(四)以人为本
四、“人、自然、社会”的矛盾运动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人与人的关系
(三)人与物的关系
(四)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二章 发展观的萌芽、形成与变迁
一、发展观产生的背景:西方文明的崛起
(一)造船和航海业的发展带来欧亚大陆整体化
(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西方文化获得重大发展
(三)经济增长与国家建设为西方文明的扩张提供了资源和动力
二、发展观的生成:现代化语境下的进步观念
(一)发展观在文艺复兴时代后期的智力环境中萌芽
(二)发展观在科学技术与工业革命的紧密结合下诞生
(三)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理性发展主义在“现代化”语境中形成
三、发展观的变迁:在不断的社会批判中持续成长
(一)马克思社会发展论:吸纳和超越社会批判思想
(二)依附理论:质疑“现代化”或“工业化”
(三)综合发展观:反思经济增长中心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实践
一、无产阶级的解放道路:社会主义革命
(一)无产阶级产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天然代表
(二)无产阶级的觉醒:欧洲政治革命格局
(三)无产阶级的求解途径:社会主义运动
二、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一)共产党是社会发展进程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领导力量
(二)共产党推动社会发展起初方式主要是革命
(三)共产党推动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三、社会主义的发展思想:马克思发展观
(一)马克思发展观的基本原则:社会历史观与主体价值观的统
(二)马克思发展观的主体价值视角:科学的人类解放理论
(三)马克思发展观的科学认知视角:一元多样的发展观
(四)马克思发展观的内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目标
(五)马克思发展观的特点:整体性、协调性与层次性
四、社会主义发展观的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观
(一)马克思发展观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具体地、历史地分析方法是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本途径
(三)马克思发展观为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基本思路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刘发展的不懈追求与理论探索
一、生产力发展观: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发展的探索
(一)生产力发展观萌芽的背景
(二)中共党人对发展的早期论述
(三)毛泽东发展理论的形成及其影响
二、经济增长发展观: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思想
(一)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和主题
(二)社会主义本质与发展道路的统一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首要问题和核心内容
(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邓小平发展理论对生产力论的新诠释
(四)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
(五)改革动力论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活力源泉
三、可持续发展观: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经济发展观的延续
(一)确立发展的地位、性质与目的
(二)完善发展的战略、发展途径
(三)强调发展的动力和原则
(四)调整发展的重点和发展模式
第五章 科学发展观的创立与演进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国际环境:经济一体化、世界多极化
(二)国内经济发展趋势: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
(三)中国社会领域现状: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依据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
(二)思想来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曲折认识
(三)现实条件:基本国情与面临的任务
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演进过程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过程
(二)科学发展观的演变历程
(三)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意义
第六章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
一、发展的概念和理论
(一)发展的定义
(二)发展理论的基本形态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的体系构成
(一)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层次:以人为本
(二)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层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层次:全面协调可持续
(四)科学发展观的操作层次:统筹兼顾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的价值与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哲学维度
(一)科学发展观的命题:人类与生俱来的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三)科学发展观的概念架构:唯物辩证法
(四)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贡献:现代化发展理论的创新
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功能
(一)科学发展观的主题:“为谁发展、发展什么、如何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解题要求:七项原则
(三)科学发展观的解题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三、科学发展观的转化提升
(一)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条件:改革开放的理论和制度支撑
(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转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三)科学发展观的深化战略:可持续绿色发展
结束语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
参考文献
New concept of development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