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着眼于本体论视角,研究认为理想的诗歌译者在实施翻译的具体过程中进入的是一种物神游的“神思”状态,力求还原原文的“第一自然”,而不似西方文论的“想象”那样打造一个有别于原文“第一自然”的第二自然,以便让译文取得对原文的有机“化通”。诗歌翻译既然是一个“化通”的过程,那么就可以从通变论的角度审视原诗同译诗的关系。
目录
第一章绪论:翻译诗学的当代回归
第二章追寻另一处诗意栖居地:诗歌翻译的本体论
2.1 意义的在场与不在场——翻译的意义观
2.2说不可说——翻译对不在场的超越
2.3 神思与想象——翻译过程中的两种运思取向
2.4原文与译文的相同和相通
2.5在遮蔽中澄明——在翻译中寻找另一处诗意栖居地
第三章 “一体万化":诗歌翻译的通变论
3.1 诗歌翻译中的“正”与“变”
3.2 由“正变”到“通变”:诗歌翻译的变易模式及其特点
3.2.1诗歌翻译的变易模式
3.2.2诗歌翻译的变易特点
3.2.3诗歌翻译通变过程的核心:生成性
3.3 结1仑
第四章 诗歌翻译的现象学考察:诗歌翻译的意向论
4.1 诗歌翻译的意向性
4.2诗歌翻译的意向性内容
4.3作为结果的诗歌翻译的意向性关系
4.4结论:诗歌翻译意向性的现象学总体描述
第五章玄言、禅趣和佛理:诗歌翻译的焦虑论
5.1 三种类型的古典汉诗及其英译
5.1.1 玄言诗、佛理诗和禅趣诗的英译
5.1.2玄言诗
5.1.3佛理诗
5.1.4禅趣诗
5.2诗歌的跨语错位表达
5.2.1 禅趣诗译为玄言诗
5.2.2禅趣诗译为佛理诗
5.2.3禅趣诗译为哲言诗
5.3诗歌的跨语表意策略
5.3.1汉诗英译的玄化
5.3.2汉诗英译中的禅化和诗化
5.4诗歌的跨语表意策略背后的语言哲学理念
5.4.1玄化:得意忘象
5.4.2禅化和佛化:不说破与说破
5.4.3诗化:文字的立与不立
5.5 结{仑
第六章格物、感物和体物:诗歌翻译的物我论
6.1 引子
6.2诗歌翻译中的格物、感物和体物
6.2.1诗歌翻译和格物
6.2.2诗歌翻译和感物
6.2.3诗歌翻译和体物
6.3结论
第七章言意之辨与象意之合:诗歌翻译的意象论
7.1 言与象:两种符号体系的对比
7.2言与意:象表述加入言表述的必要性
7.3 象与意:言的式微与象的凸显——汉诗英译的意象主义主张
7.4结论: “通夷狄之言者日象”
第八章诗歌模子的移植:诗歌翻译的差异论
8.1 叶维廉的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一种差异翻译诗学
8.2叶维廉的诗歌模子论
8.3 模子论对叶维廉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影响
8.3.1叶维廉翻泽诗学中的传释学
……
第九章从“点化”到“夺胎换骨”:诗歌翻译的活法论
第十章从意象到事件:诗歌翻译的化境论
第十一章物身化和心身化:诗歌翻译的体现论
第十二章“观译”和“看译”:诗歌翻译的观看论
第十三章自感为体和感人为用:诗歌翻译的感应论
第十四章象、兴、格、圆:诗歌翻译的范畴论
第十五章器用与言说:诗歌翻译的距离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二章追寻另一处诗意栖居地:诗歌翻译的本体论
2.1 意义的在场与不在场——翻译的意义观
2.2说不可说——翻译对不在场的超越
2.3 神思与想象——翻译过程中的两种运思取向
2.4原文与译文的相同和相通
2.5在遮蔽中澄明——在翻译中寻找另一处诗意栖居地
第三章 “一体万化":诗歌翻译的通变论
3.1 诗歌翻译中的“正”与“变”
3.2 由“正变”到“通变”:诗歌翻译的变易模式及其特点
3.2.1诗歌翻译的变易模式
3.2.2诗歌翻译的变易特点
3.2.3诗歌翻译通变过程的核心:生成性
3.3 结1仑
第四章 诗歌翻译的现象学考察:诗歌翻译的意向论
4.1 诗歌翻译的意向性
4.2诗歌翻译的意向性内容
4.3作为结果的诗歌翻译的意向性关系
4.4结论:诗歌翻译意向性的现象学总体描述
第五章玄言、禅趣和佛理:诗歌翻译的焦虑论
5.1 三种类型的古典汉诗及其英译
5.1.1 玄言诗、佛理诗和禅趣诗的英译
5.1.2玄言诗
5.1.3佛理诗
5.1.4禅趣诗
5.2诗歌的跨语错位表达
5.2.1 禅趣诗译为玄言诗
5.2.2禅趣诗译为佛理诗
5.2.3禅趣诗译为哲言诗
5.3诗歌的跨语表意策略
5.3.1汉诗英译的玄化
5.3.2汉诗英译中的禅化和诗化
5.4诗歌的跨语表意策略背后的语言哲学理念
5.4.1玄化:得意忘象
5.4.2禅化和佛化:不说破与说破
5.4.3诗化:文字的立与不立
5.5 结{仑
第六章格物、感物和体物:诗歌翻译的物我论
6.1 引子
6.2诗歌翻译中的格物、感物和体物
6.2.1诗歌翻译和格物
6.2.2诗歌翻译和感物
6.2.3诗歌翻译和体物
6.3结论
第七章言意之辨与象意之合:诗歌翻译的意象论
7.1 言与象:两种符号体系的对比
7.2言与意:象表述加入言表述的必要性
7.3 象与意:言的式微与象的凸显——汉诗英译的意象主义主张
7.4结论: “通夷狄之言者日象”
第八章诗歌模子的移植:诗歌翻译的差异论
8.1 叶维廉的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一种差异翻译诗学
8.2叶维廉的诗歌模子论
8.3 模子论对叶维廉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影响
8.3.1叶维廉翻泽诗学中的传释学
……
第九章从“点化”到“夺胎换骨”:诗歌翻译的活法论
第十章从意象到事件:诗歌翻译的化境论
第十一章物身化和心身化:诗歌翻译的体现论
第十二章“观译”和“看译”:诗歌翻译的观看论
第十三章自感为体和感人为用:诗歌翻译的感应论
第十四章象、兴、格、圆:诗歌翻译的范畴论
第十五章器用与言说:诗歌翻译的距离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