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成像雷达并行仿真优化技术》编辑推荐:并行计算是计算机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并行优化技术已是许多学科领域的科技工作者都应熟练掌握和应用的一门技术。《成像雷达并行仿真优化技术》可供在高性能仿真尤其是雷达信号并行仿真等领域进行研究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和工程师们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应用、信号处理仿真、电子工程等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进行有关课题研究或课程学习时的参考书。《成像雷达并行仿真优化技术》所附的并行成像代码也能够为并行仿真开发人员和并行优化设计人员提供有益的学习参考。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高性能并行仿真技术(1)
1.1.1现代仿真技术对高性能的计算需求(1)
1.1.2并行计算平台的性能优势(2)
1.1.3基于并行计算平台加速高性能仿真程序(3)
1.2SAR成像处理概述(4)
1.2.1SAR简介(4)
1.2.2SAR成像算法(7)
1.3并行计算基础(9)
1.3.1并行体系结构(10)
1.3.2并行编程模型(14)
1.3.3并行优化算法(20)
1.4SAR成像并行仿真(22)
1.4.1SAR成像并行算法(22)
1.4.2工作站机群体系结构(23)
1.4.3并行化关键技术(24)
1.5小结(26)
第2章雷达对抗信号级仿真的并发性(27)
2.1并发性特点(27)
2.1.1矢量信号并发性(27)
2.1.2仿真流程并发性(28)
2.1.3数据区域并发性(29)
2.2并行计算分解(31)
2.2.1并行分类(31)
2.2.2任务并行(32)
2.2.3数据并行(33)
2.2.4流水线并行(34)
2.3SAR成像算法的并发性(35)
2.3.1SAR实测数据的存储访问特点(35)
2.3.2基于实测数据的R—D算法并发性(36)
2.4小结(37)
第3章并行计算平台和仿真程序的适用性(39)
3.1问题的提出(39)
3.2高性能仿真程序的特性(41)
3.3并行计算平台的性能指标(42)
3.4并行优化目标要素(43)
3.5平台和程序的适用性(44)
3.5.1确定平台的适用性(45)
3.5.2确定程序的适用性(51)
3.6小结(55)
第4章基于程序特性的并行模式选择技术(56)
4.1问题的提出(56)
4.2选择并行化区域(57)
4.2.1时间开销比重因素(57)
4.2.2并行化特性因素(60)
4.3确定并行粒度(63)
4.3.1控制并行粒度的基本准则(63)
4.3.2R—D算法的并行粒度(65)
4.4确定映射层次(69)
4.4.1确定映射层次的方法(70)
4.4.2R—D算法的映射层次(72)
4.5确定控制模式(73)
4.5.1控制模式分类(73)
4.5.2R—D算法的控制模式(75)
4.6小结(76)
第5章面向性能的并行优化技术(77)
5.1访存延迟避免技术(78)
5.1.1问题的提出(78)
5.1.2访存开销优化技术(79)
5.1.3R—D算法的访存开销优化技术(80)
5.2通信延迟避免技术(84)
5.2.1问题的提出(84)
5.2.2通信开销优化技术(84)
5.2.3R—D算法的通信开销优化技术(87)
5.3延迟隐藏技术(94)
5.3.1问题的提出(94)
5.3.2延迟隐藏优化技术(95)
5.3.3R—D算法的延迟隐藏优化技术(100)
5.4小结(102)
第6章SAR成像并行软件设计与实现(104)
6.1软件说明(104)
6.1.1单机版本(106)
6.1.2多机版本(106)
6.2软件设计(109)
6.2.1线程安全队列(109)
6.2.2单机版本(111)
6.2.3多机版本(114)
6.3运行界面及输出图像(130)
6.4小结(131)
第7章SAR成像并行软件实验评测(133)
7.1加速比(134)
7.1.1加速比定律(134)
7.1.2实验评测(136)
7.2可扩展性(139)
7.2.1可扩展性定律(139)
7.2.2实验评测(140)
7.3各功能段优化情况(142)
7.3.1功能代码段优化理论(142)
7.3.2实验评测(151)
7.4CPU和内存使用率(153)
7.4.1指标说明(153)
7.4.2实验评测(154)
7.5网络带宽利用率(160)
7.5.1指标说明(160)
7.5.2实验评测(160)
7.6访存局部性(162)
7.6.1存储重用理论(162)
7.6.2实验评测(165)
7.7其他测试(168)
7.7.1文件读取耗时测试(168)
7.7.2MPI线程模式测试(169)
7.8小结(170)
参考文献(171)
1.1高性能并行仿真技术(1)
1.1.1现代仿真技术对高性能的计算需求(1)
1.1.2并行计算平台的性能优势(2)
1.1.3基于并行计算平台加速高性能仿真程序(3)
1.2SAR成像处理概述(4)
1.2.1SAR简介(4)
1.2.2SAR成像算法(7)
1.3并行计算基础(9)
1.3.1并行体系结构(10)
1.3.2并行编程模型(14)
1.3.3并行优化算法(20)
1.4SAR成像并行仿真(22)
1.4.1SAR成像并行算法(22)
1.4.2工作站机群体系结构(23)
1.4.3并行化关键技术(24)
1.5小结(26)
第2章雷达对抗信号级仿真的并发性(27)
2.1并发性特点(27)
2.1.1矢量信号并发性(27)
2.1.2仿真流程并发性(28)
2.1.3数据区域并发性(29)
2.2并行计算分解(31)
2.2.1并行分类(31)
2.2.2任务并行(32)
2.2.3数据并行(33)
2.2.4流水线并行(34)
2.3SAR成像算法的并发性(35)
2.3.1SAR实测数据的存储访问特点(35)
2.3.2基于实测数据的R—D算法并发性(36)
2.4小结(37)
第3章并行计算平台和仿真程序的适用性(39)
3.1问题的提出(39)
3.2高性能仿真程序的特性(41)
3.3并行计算平台的性能指标(42)
3.4并行优化目标要素(43)
3.5平台和程序的适用性(44)
3.5.1确定平台的适用性(45)
3.5.2确定程序的适用性(51)
3.6小结(55)
第4章基于程序特性的并行模式选择技术(56)
4.1问题的提出(56)
4.2选择并行化区域(57)
4.2.1时间开销比重因素(57)
4.2.2并行化特性因素(60)
4.3确定并行粒度(63)
4.3.1控制并行粒度的基本准则(63)
4.3.2R—D算法的并行粒度(65)
4.4确定映射层次(69)
4.4.1确定映射层次的方法(70)
4.4.2R—D算法的映射层次(72)
4.5确定控制模式(73)
4.5.1控制模式分类(73)
4.5.2R—D算法的控制模式(75)
4.6小结(76)
第5章面向性能的并行优化技术(77)
5.1访存延迟避免技术(78)
5.1.1问题的提出(78)
5.1.2访存开销优化技术(79)
5.1.3R—D算法的访存开销优化技术(80)
5.2通信延迟避免技术(84)
5.2.1问题的提出(84)
5.2.2通信开销优化技术(84)
5.2.3R—D算法的通信开销优化技术(87)
5.3延迟隐藏技术(94)
5.3.1问题的提出(94)
5.3.2延迟隐藏优化技术(95)
5.3.3R—D算法的延迟隐藏优化技术(100)
5.4小结(102)
第6章SAR成像并行软件设计与实现(104)
6.1软件说明(104)
6.1.1单机版本(106)
6.1.2多机版本(106)
6.2软件设计(109)
6.2.1线程安全队列(109)
6.2.2单机版本(111)
6.2.3多机版本(114)
6.3运行界面及输出图像(130)
6.4小结(131)
第7章SAR成像并行软件实验评测(133)
7.1加速比(134)
7.1.1加速比定律(134)
7.1.2实验评测(136)
7.2可扩展性(139)
7.2.1可扩展性定律(139)
7.2.2实验评测(140)
7.3各功能段优化情况(142)
7.3.1功能代码段优化理论(142)
7.3.2实验评测(151)
7.4CPU和内存使用率(153)
7.4.1指标说明(153)
7.4.2实验评测(154)
7.5网络带宽利用率(160)
7.5.1指标说明(160)
7.5.2实验评测(160)
7.6访存局部性(162)
7.6.1存储重用理论(162)
7.6.2实验评测(165)
7.7其他测试(168)
7.7.1文件读取耗时测试(168)
7.7.2MPI线程模式测试(169)
7.8小结(170)
参考文献(171)
成像雷达并行仿真优化技术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