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态育种

副标题:无

作   者:张旭等编著

分类号:

ISBN:9787109013872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从生态学的角度论述了我国水稻生态育种中较有成效的丛化育种、高光效育种、耐冷育种和品质育种。

目录

目 录
绪论
一、水稻生态育种的研究对象
二、水稻生态育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概要
三、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水稻综合生态因子育种新方法——丛化育种
第一节我国籼稻常规育种的主要发展阶段及其成就
一、系统选种
二、矮化育种突破阶段
三、矮化育种普及阶段
四、生态育种
第二节水稻丛化育种
一、丛化品种模式的设想及其依据
二、丛化育种实践
第三节加速选择效果的新方法——组群筛选法
一、水稻杂交育种的选择方法
二、组群筛选法
第四节丛生快长类型品种前期丛生中后期快长的生态生理特点分析
一、茎蘖动态结构和亩有效穗数的协调关系
二、主茎叶片开张角的变化
三、植株高度的动态变化
四、不同类型品种的叶面积指数和植株总干物质生产的差异
五、功能叶片叶身净光合率的品种间差异
六、开花过程和开花率的差异
第五节丛生快长类型品种群体内光能分布规律与个体生长发育特性
一、丛生快长类型品种群体内光能分布规律
二、丛生快长类型品种个体生长发育特性
第二章水稻高光效育种
第一节作物光合作用机理
一、光能的吸收与传递
二、光化学反应
三、电子传递系统
四、磷酸化作用
五、二氧化碳的固定和还原
六、光呼吸与乙醇酸代谢
第二节生态因子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一、光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二、温度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三、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四、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五、水分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六、氮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第三节水稻的光能利用率和高光效育种途径
一、水稻的光能利用率
二、高光效育种途径
第四节水稻净光合率的品种间差异及光效遗传
一、光合效率与产量的关系
二、水稻净光合率的品种间差异
三、水稻净光合率的遗传
第五节 水稻高光效株型育种的选择指标
一、叶片开张角与高光效株型育种
二、叶面积指数与高光效株型育种
三、叶片颜色和高光效株型育种
四、净光合率和高光效株型育种几个选择指标的关系
第六节高光效品种资源的筛选及高光效品种的光合特性与
产量表现
一、红外线CO2分析仪测定稻叶光合速率
二、高光效品种资源的筛选
三、高光效品种的光合特性及产量表现
第三章 水稻低温生态与耐冷育种
第一节水稻冷害的发生概况
第二节 水稻冷害的类型和我国不同稻区的冷害特点
一、水稻冷害的类型
二、我国不同稻作带的冷害特点
第三节水稻营养生长期低温伤害的形态观察与生理机能变化
一、秧苗期
二、返青分蘖期
第四节幼穗分化至孕穗期低温伤害的形态观察与生理机能变化
第五节抽穗开花期低温伤害的形态观察与生理机能变化
第六节灌浆结实期低温伤害的形态观察与生理机能变化
第七节晚籼稻抽穗灌浆期的低温危害气象指标
一、始穗期人工低温对晚籼稻抽穗开花的影响
二、灌浆初期人工低温对晚籼稻结实与颖果发育的影响
三、人工低温对始穗灌浆初期杂交水稻抽穗结实的影响
第八节水稻耐冷性鉴定方法
一、分期播种法
二、异地、垂直带播种法
三、冷水灌溉法
四、人工气候法
五、电阻电导法
六、生物膜法
七、叶绿素荧光法
第九节耐冷性品种的筛选技术和结果
一、筛选技术
二、筛选结果
第十节人工气候设备与水稻冷害的研究
一、人工气候的由来
二、植物人工气候设备的类型
三、植物(水稻)人工气候设备的控调要求
四、植物(水稻)人工气候箱主要技术参数测试
第十一节耐冷品种的选育实例
一、中熟晚粳新品种寒丰(即6366)
二、晚粙耐冷品种桂山矮
第四章生态因子与营养品质育种
第一节稻米品质的含义
一、市场品质
二、食味和蒸煮品质
三、贮藏品质
四、营养品质
第二节稻米粗蛋白质的特性及其营养价值
一、稻米蛋白质的含量和特性
二、稻米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第三节稻米蛋白质的定量法
一、凯氏法
二、双缩脲法
三、染料结合法(DBM法)
四、中子活化分析
第四节高蛋白水稻品种资源的筛选鉴定
第五节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和种子粗蛋白质含量的相互关系
一、熟期性和糙米蛋白质含量的关系
二、植株高度和糙米蛋白质含量的关系
三、植株分蘖性、籽粒长宽比与蛋白质含量的相互关系
第六节生态因子对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一、光温条件对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二、水肥条件对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三、化学因素对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第七节稻米粗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关系
第八节高营养品质水稻品种的选育
一、杂交育种
二、辐射育种
三、化学诱变育种
目 录
绪论
一、水稻生态育种的研究对象
二、水稻生态育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概要
三、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水稻综合生态因子育种新方法——丛化育种
第一节我国籼稻常规育种的主要发展阶段及其成就
一、系统选种
二、矮化育种突破阶段
三、矮化育种普及阶段
四、生态育种
第二节水稻丛化育种
一、丛化品种模式的设想及其依据
二、丛化育种实践
第三节加速选择效果的新方法——组群筛选法
一、水稻杂交育种的选择方法
二、组群筛选法
第四节丛生快长类型品种前期丛生中后期快长的生态生理特点分析
一、茎蘖动态结构和亩有效穗数的协调关系
二、主茎叶片开张角的变化
三、植株高度的动态变化
四、不同类型品种的叶面积指数和植株总干物质生产的差异
五、功能叶片叶身净光合率的品种间差异
六、开花过程和开花率的差异
第五节丛生快长类型品种群体内光能分布规律与个体生长发育特性
一、丛生快长类型品种群体内光能分布规律
二、丛生快长类型品种个体生长发育特性
第二章水稻高光效育种
第一节作物光合作用机理
一、光能的吸收与传递
二、光化学反应
三、电子传递系统
四、磷酸化作用
五、二氧化碳的固定和还原
六、光呼吸与乙醇酸代谢
第二节生态因子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一、光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二、温度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三、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四、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五、水分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六、氮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第三节水稻的光能利用率和高光效育种途径
一、水稻的光能利用率
二、高光效育种途径
第四节水稻净光合率的品种间差异及光效遗传
一、光合效率与产量的关系
二、水稻净光合率的品种间差异
三、水稻净光合率的遗传
第五节 水稻高光效株型育种的选择指标
一、叶片开张角与高光效株型育种
二、叶面积指数与高光效株型育种
三、叶片颜色和高光效株型育种
四、净光合率和高光效株型育种几个选择指标的关系
第六节高光效品种资源的筛选及高光效品种的光合特性与
产量表现
一、红外线CO2分析仪测定稻叶光合速率
二、高光效品种资源的筛选
三、高光效品种的光合特性及产量表现
第三章 水稻低温生态与耐冷育种
第一节水稻冷害的发生概况
第二节 水稻冷害的类型和我国不同稻区的冷害特点
一、水稻冷害的类型
二、我国不同稻作带的冷害特点
第三节水稻营养生长期低温伤害的形态观察与生理机能变化
一、秧苗期
二、返青分蘖期
第四节幼穗分化至孕穗期低温伤害的形态观察与生理机能变化
第五节抽穗开花期低温伤害的形态观察与生理机能变化
第六节灌浆结实期低温伤害的形态观察与生理机能变化
第七节晚籼稻抽穗灌浆期的低温危害气象指标
一、始穗期人工低温对晚籼稻抽穗开花的影响
二、灌浆初期人工低温对晚籼稻结实与颖果发育的影响
三、人工低温对始穗灌浆初期杂交水稻抽穗结实的影响
第八节水稻耐冷性鉴定方法
一、分期播种法
二、异地、垂直带播种法
三、冷水灌溉法
四、人工气候法
五、电阻电导法
六、生物膜法
七、叶绿素荧光法
第九节耐冷性品种的筛选技术和结果
一、筛选技术
二、筛选结果
第十节人工气候设备与水稻冷害的研究
一、人工气候的由来
二、植物人工气候设备的类型
三、植物(水稻)人工气候设备的控调要求
四、植物(水稻)人工气候箱主要技术参数测试
第十一节耐冷品种的选育实例
一、中熟晚粳新品种寒丰(即6366)
二、晚粙耐冷品种桂山矮
第四章生态因子与营养品质育种
第一节稻米品质的含义
一、市场品质
二、食味和蒸煮品质
三、贮藏品质
四、营养品质
第二节稻米粗蛋白质的特性及其营养价值
一、稻米蛋白质的含量和特性
二、稻米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第三节稻米蛋白质的定量法
一、凯氏法
二、双缩脲法
三、染料结合法(DBM法)
四、中子活化分析
第四节高蛋白水稻品种资源的筛选鉴定
第五节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和种子粗蛋白质含量的相互关系
一、熟期性和糙米蛋白质含量的关系
二、植株高度和糙米蛋白质含量的关系
三、植株分蘖性、籽粒长宽比与蛋白质含量的相互关系
第六节生态因子对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一、光温条件对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二、水肥条件对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三、化学因素对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第七节稻米粗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关系
第八节高营养品质水稻品种的选育
一、杂交育种
二、辐射育种
三、化学诱变育种
第一节我国籼稻常规育种的主要发展阶段及其成就
二、矮化育种突破阶段
三、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第三节水稻的光能利用率和高光效育种途径
四、净光合率和高光效株型育种几个选择指标的关系
目 录
四、生态育种
第五节丛生快长类型品种群体内光能分布规律与个体生长发育特性
三、矮化育种普及阶段
一、光能的吸收与传递
一、丛化品种模式的设想及其依据
一、水稻的光能利用率
二、叶面积指数与高光效株型育种
一、筛选技术
二、组群筛选法
第二章水稻高光效育种
五、水分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一、光合效率与产量的关系
第三节加速选择效果的新方法——组群筛选法
四、不同类型品种的叶面积指数和植株总干物质生产的差异
第三节水稻营养生长期低温伤害的形态观察与生理机能变化
一、秧苗期
第七节稻米粗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关系
三、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丛生快长类型品种个体生长发育特性
三、高光效品种的光合特性及产量表现
第六节灌浆结实期低温伤害的形态观察与生理机能变化
二、植物人工气候设备的类型
二、丛化育种实践
一、水稻杂交育种的选择方法
六、开花过程和开花率的差异
三、电子传递系统
绪论
第一章水稻综合生态因子育种新方法——丛化育种
第二节水稻丛化育种
第一节作物光合作用机理
一、红外线CO2分析仪测定稻叶光合速率
三、人工低温对始穗灌浆初期杂交水稻抽穗结实的影响
一、中熟晚粳新品种寒丰(即6366)
第二节稻米粗蛋白质的特性及其营养价值
一、系统选种
二、主茎叶片开张角的变化
五、功能叶片叶身净光合率的品种间差异
一、丛生快长类型品种群体内光能分布规律
五、二氧化碳的固定和还原
六、光呼吸与乙醇酸代谢
四、磷酸化作用
第五节 水稻高光效株型育种的选择指标
一、叶片开张角与高光效株型育种
四、中子活化分析
一、水稻生态育种的研究对象
三、叶片颜色和高光效株型育种
一、水稻冷害的类型
二、筛选结果
二、水稻生态育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概要
第四节丛生快长类型品种前期丛生中后期快长的生态生理特点分析
一、茎蘖动态结构和亩有效穗数的协调关系
三、植株高度的动态变化
二、高光效品种资源的筛选
二、光化学反应
四、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第四节水稻净光合率的品种间差异及光效遗传
一、始穗期人工低温对晚籼稻抽穗开花的影响
二、灌浆初期人工低温对晚籼稻结实与颖果发育的影响
第十节人工气候设备与水稻冷害的研究
第一节稻米品质的含义
第二节生态因子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三、水稻净光合率的遗传
五、电阻电导法
一、人工气候的由来
四、植物(水稻)人工气候箱主要技术参数测试
四、营养品质
一、杂交育种
一、光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六、氮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三、冷水灌溉法
七、叶绿素荧光法
三、植株分蘖性、籽粒长宽比与蛋白质含量的相互关系
二、温度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二、水稻净光合率的品种间差异
第三章 水稻低温生态与耐冷育种
二、我国不同稻作带的冷害特点
第七节晚籼稻抽穗灌浆期的低温危害气象指标
一、分期播种法
一、市场品质
二、高光效育种途径
二、返青分蘖期
二、异地、垂直带播种法
第三节稻米蛋白质的定量法
第六节高光效品种资源的筛选及高光效品种的光合特性与
产量表现
第五节抽穗开花期低温伤害的形态观察与生理机能变化
第四章生态因子与营养品质育种
二、水肥条件对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第一节水稻冷害的发生概况
第四节幼穗分化至孕穗期低温伤害的形态观察与生理机能变化
六、生物膜法
第四节高蛋白水稻品种资源的筛选鉴定
第二节 水稻冷害的类型和我国不同稻区的冷害特点
第八节水稻耐冷性鉴定方法
三、植物(水稻)人工气候设备的控调要求
三、贮藏品质
四、人工气候法
第十一节耐冷品种的选育实例
第九节耐冷性品种的筛选技术和结果
二、双缩脲法
二、晚粙耐冷品种桂山矮
一、稻米蛋白质的含量和特性
一、凯氏法
第六节生态因子对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一、光温条件对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二、食味和蒸煮品质
第五节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和种子粗蛋白质含量的相互关系
二、稻米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二、植株高度和糙米蛋白质含量的关系
三、化学诱变育种
三、染料结合法(DBM法)
三、化学因素对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第八节高营养品质水稻品种的选育
二、辐射育种
一、熟期性和糙米蛋白质含量的关系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水稻生态育种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