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初版的《证据学》,是依据原国家教育委员会1985年至1990年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并受国家教育委员会委托编写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该书自出版以来,由于适应教学需要,承蒙读者厚爱,曾先后重印10次,印数近7万册。1995年该书荣获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授予的第三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20世纪90年代,由于有的法律对涉及证据的问题作了若干修改和补充,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又有不少新的司法解释,司法实际状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书的部分内容需要修改,同时也需要增加反映司法改革的新经验和理论研究的新成果。为此,我们于上世纪末,在修改原书的基础上,编著了《证据学》(第二版)。
《证据学》(第二版)出版后,同第一版一样,受到读者的欢迎,每年都要重印。考虑到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又出台了一些关于证据的司法解释,各地司法机关在运用证据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为及时把这些新规定和好经验吸收进来,我们对《证据学》(第二版)进行了修改,编成了这本《证据学》(第三版)。
本教材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对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中有关证据的各项规定和涉及证据的司法解释,力求作系统、准确的阐述,对司法实践中运用证据的新经验进行了理论概括。本教材本着求真务实的学风,既注意吸收证据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对理论探讨中的重要问题作了评析,并以翔实的材料和严密的逻辑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努力使本教材具有深刻的理论性和较强的实用性。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证据学概述
第一节 证据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证据学的体系
第三节 证据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证据学与近邻部门法学
第五节 证据学与诉讼任务
第一编 史论
第二章 外国主要证据制度的沿革
第一节 外国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概述
第二节 大陆法系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英美法系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演变
第四节 当代世界各国证据制度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
第三章 旧中国证据制度的沿革
第一节 奴隶社会的证据制度
第二节 封建社会的证据制度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证据制度
第四章 新中国证据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第一节 新中国证据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概述
第二节 新中国证据制度的特点
第三节 新中国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
第二编 总论
第五章 证据的概念和意义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
第二节 证据的“法律性”或“合法性”问题
第三节 证据的意义
第六章 证明任务
第一节 诉讼证明的概念
第二节 证明任务
第三节 定案证据必须确实、充分
第七章 证明对象
第一节 证明对象的概念和对其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
第三节 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
第四节 行政诉讼中的证明对象
第五节 关于证据事实是否证明对象
第六节 诉讼中的免证事实
第八章 证明责任
第一节 证明责任的概念
第二节 证明责任的承担
第九章 推定
第一节 推定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 推定的适用
第三节 无罪推定
第十章 证据的分类
第一节 证据的分类概述
第二节 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
第三节 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本证与反证
第四节 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
第五节 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第十一章 运用证据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我国诉讼中运用证据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贯彻执行运用证据的原则必须坚持辩证
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第十二章 收集证据
第一节 收集证据概述
第二节 收集证据的主体
第三节 司法机关收集证据的原则和基本要求
第四节 证据的保全
第十三章 审查判断证据
第一节 审查判断证据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 审查判断证据的重心和诸方面
第三节 审查判断证据的一般方法
第四节 形式逻辑在审查判断证据中的运用
第三编 分论
第十四章 物证
第一节 物证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 物证的收集、固定和保管
第三节 物证的审查判断
第十五章 书证
第一节 书证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 书证的分类
第三节 书证的收集和保管
第四节 书证的审查判断
第五节 外国关于书证的理论和立法
第十六章 视听资料
第一节 视听资料的概念和立法情况
第二节 视听资料的种类
第三节 视听资料的收集和审查判断
第十七章 证人证言
第一节 证人证言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 证人的特点和不能充当证人的人
第三节 证人的权利和义务
第四节 对证人的询问
第五节 证人证言的审查判断
第十八章 刑事被害人陈述
第一节 刑事被害人陈述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 刑事被害人的权利和义务
第三节 对刑事被害人的询问和对其陈述的审查判断
第十九章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
第一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的可采性
第三节 对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的讯问
第四节 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审查判断
第二十章 民事、行政诉讼当事人的陈述
第一节 民事、行政诉讼当事人陈述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 民事、行政诉讼当事人陈述的分类与当事人的承认
第三节 对民事、行政诉讼当事人的询问和对其陈述的审查判断
第二十一章 鉴定结论
第一节 鉴定的概念和种类
第二节 鉴定结论的概念和意义
第三节 我国的司法鉴定机制、鉴定人及其权利和义务
第四节 司法鉴定原则及程序
第五节 鉴定结论的审查判断
第二十二章 勘验、检查笔录
第一节 勘验、检查笔录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 勘验、检查笔录的制作
第三节 勘验、检查笔录的审查判断
第一章 证据学概述
第一节 证据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证据学的体系
第三节 证据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证据学与近邻部门法学
第五节 证据学与诉讼任务
第一编 史论
第二章 外国主要证据制度的沿革
第一节 外国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概述
第二节 大陆法系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英美法系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演变
第四节 当代世界各国证据制度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
第三章 旧中国证据制度的沿革
第一节 奴隶社会的证据制度
第二节 封建社会的证据制度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证据制度
第四章 新中国证据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第一节 新中国证据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概述
第二节 新中国证据制度的特点
第三节 新中国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
第二编 总论
第五章 证据的概念和意义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
第二节 证据的“法律性”或“合法性”问题
第三节 证据的意义
第六章 证明任务
第一节 诉讼证明的概念
第二节 证明任务
第三节 定案证据必须确实、充分
第七章 证明对象
第一节 证明对象的概念和对其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
第三节 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
第四节 行政诉讼中的证明对象
第五节 关于证据事实是否证明对象
第六节 诉讼中的免证事实
第八章 证明责任
第一节 证明责任的概念
第二节 证明责任的承担
第九章 推定
第一节 推定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 推定的适用
第三节 无罪推定
第十章 证据的分类
第一节 证据的分类概述
第二节 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
第三节 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本证与反证
第四节 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
第五节 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第十一章 运用证据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我国诉讼中运用证据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贯彻执行运用证据的原则必须坚持辩证
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第十二章 收集证据
第一节 收集证据概述
第二节 收集证据的主体
第三节 司法机关收集证据的原则和基本要求
第四节 证据的保全
第十三章 审查判断证据
第一节 审查判断证据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 审查判断证据的重心和诸方面
第三节 审查判断证据的一般方法
第四节 形式逻辑在审查判断证据中的运用
第三编 分论
第十四章 物证
第一节 物证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 物证的收集、固定和保管
第三节 物证的审查判断
第十五章 书证
第一节 书证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 书证的分类
第三节 书证的收集和保管
第四节 书证的审查判断
第五节 外国关于书证的理论和立法
第十六章 视听资料
第一节 视听资料的概念和立法情况
第二节 视听资料的种类
第三节 视听资料的收集和审查判断
第十七章 证人证言
第一节 证人证言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 证人的特点和不能充当证人的人
第三节 证人的权利和义务
第四节 对证人的询问
第五节 证人证言的审查判断
第十八章 刑事被害人陈述
第一节 刑事被害人陈述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 刑事被害人的权利和义务
第三节 对刑事被害人的询问和对其陈述的审查判断
第十九章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
第一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的可采性
第三节 对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的讯问
第四节 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审查判断
第二十章 民事、行政诉讼当事人的陈述
第一节 民事、行政诉讼当事人陈述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 民事、行政诉讼当事人陈述的分类与当事人的承认
第三节 对民事、行政诉讼当事人的询问和对其陈述的审查判断
第二十一章 鉴定结论
第一节 鉴定的概念和种类
第二节 鉴定结论的概念和意义
第三节 我国的司法鉴定机制、鉴定人及其权利和义务
第四节 司法鉴定原则及程序
第五节 鉴定结论的审查判断
第二十二章 勘验、检查笔录
第一节 勘验、检查笔录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 勘验、检查笔录的制作
第三节 勘验、检查笔录的审查判断
证据学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