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是一部“环境美学”的研究著作,发掘环境美学的历史文化根源,呈现环境美学的跨学科图像,重点分析环境美学的谱系,揭示“家族相似”下的多样性。本书聚焦自然审美鉴赏及其模式,探讨环境审美批评的可能途径,从生存质量、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的角度,探索环境与人之间的深层互动关系。
目录
绪论:环境美学关键词
一 自然
二 环境
三 景观
四 生态
小结
第一章 自然美学的历史与观念
一 自然与神学
二 自然与科学
三 自然与文学
四 自然与艺术
五 自然与哲学
第二章 环境美学的跨学科视界
一 美学的环境转向
二 跨学科的环境美学
三 环境美学何为
四 环境与日常生活美学
第三章 环境美学的谱系
一 赫伯恩:环境美学的缘起
二 伯林特:参与的环境美学
三 瑟帕玛:分析哲学视界中的环境美学
四 卡尔松:环境美学的科学定位
五 建筑美学:斯克鲁顿、拉斯姆森及其他
六 城市环境美学:林奇及其他
七 景观美学:阿普顿、鲍雷萨及其他
八 段义孚:人文地理视界中的环境美学
九 生态美学:从利奥波德到罗尔斯顿
小结
第四章 自然的审美鉴赏
一 鉴赏的概念
二 鉴赏的无利害性及其批判
三 恰当的自然审美鉴赏
四 自然鉴赏与艺术鉴赏
五 多元感官与自然鉴赏
第五章 自然审美鉴赏的模式
一 对象模式
二 景观模式
三 参与模式
四 激发模式
五 自然环境模式
六 鉴赏相关性
第六章 环境的审美批评
一 艺术批评与环境批评
二 人与环境关系的审美批评
三 景观特征的审美评估
第七章 环境与生存质量
一 环境与休闲化生活
二 人与环境的生存论关联
三 环境与美好生活
第八章 环境美学与环境保护
一 自然环境保护:从法律的观点看
二 政府行动:国家公园及其他
三 城市的前世今生:以北京城保护为例
第九章 环境教育与审美教育
一 环境教育的目的
二 穿越自然的学习
三 环境教育的节奏
四 环境教育与审美福利
五 全球环境教育与国家策略
六 环境教育案例
后记
一 自然
二 环境
三 景观
四 生态
小结
第一章 自然美学的历史与观念
一 自然与神学
二 自然与科学
三 自然与文学
四 自然与艺术
五 自然与哲学
第二章 环境美学的跨学科视界
一 美学的环境转向
二 跨学科的环境美学
三 环境美学何为
四 环境与日常生活美学
第三章 环境美学的谱系
一 赫伯恩:环境美学的缘起
二 伯林特:参与的环境美学
三 瑟帕玛:分析哲学视界中的环境美学
四 卡尔松:环境美学的科学定位
五 建筑美学:斯克鲁顿、拉斯姆森及其他
六 城市环境美学:林奇及其他
七 景观美学:阿普顿、鲍雷萨及其他
八 段义孚:人文地理视界中的环境美学
九 生态美学:从利奥波德到罗尔斯顿
小结
第四章 自然的审美鉴赏
一 鉴赏的概念
二 鉴赏的无利害性及其批判
三 恰当的自然审美鉴赏
四 自然鉴赏与艺术鉴赏
五 多元感官与自然鉴赏
第五章 自然审美鉴赏的模式
一 对象模式
二 景观模式
三 参与模式
四 激发模式
五 自然环境模式
六 鉴赏相关性
第六章 环境的审美批评
一 艺术批评与环境批评
二 人与环境关系的审美批评
三 景观特征的审美评估
第七章 环境与生存质量
一 环境与休闲化生活
二 人与环境的生存论关联
三 环境与美好生活
第八章 环境美学与环境保护
一 自然环境保护:从法律的观点看
二 政府行动:国家公园及其他
三 城市的前世今生:以北京城保护为例
第九章 环境教育与审美教育
一 环境教育的目的
二 穿越自然的学习
三 环境教育的节奏
四 环境教育与审美福利
五 全球环境教育与国家策略
六 环境教育案例
后记
Genealogy o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