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recent advances in Asian monsoon research:The proceedings of P.R.China-Japan cooperation research project on Asian monsoon mechanism
副标题:无
作 者:何金海主编
分类号:
ISBN:9787502922412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目录
前言
东亚季风的研究现状[丁一汇、马鹤年]
1994~1995年青藏高原AWS资料分析[李月洪,李维亮,李晓文,萩野谷成德]
1993年7~9月拉萨近地层湍流输送特征的分析[李月洪、李维亮、丁晓蓉、任传森、萩野谷成德]
青藏高原地面拖曳系数的变化特征[李国平、段延扬、史有瑜、萩野谷成德]
青藏高原地表净辐射状况分析[朱克云、乔勇军、段延扬、萩野谷成德]
夏季风爆发时期对流云团的变化特征[陈隆勋、宋毅、村上胜人]
1991年江淮梅雨期大气环流的季节性演变特征[丁一汇、陆尔]
南海季风爆发和亚洲夏季风推进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探讨[何金海、罗京佳]
东亚季风区旱涝年季节转换的不同特征[何金海、温敏、罗京佳]
东亚季风区对流活动的年际变异及与江淮地区旱涝关系的研究[金祖辉、村上胜人]
冬季风异常与环流的隔季相关[孙淑清、陈隽]
东亚冬季风异常及其影响的统计研究[孙柏民、孙淑清]
南海与孟加拉湾夏季风演变的对比分析[王启祎、丁一汇]
1982年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热源分布及其对ENSO的响应[王启祎、丁一汇]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气候特征[谢安、刘霞、叶谦]
青藏高原冬季TBB特征及其与夏季亚澳季风异常的联系[朱乾根、白虎志、郭品文]
1991~1995年EI Nino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的初步探讨[张勤、丁一汇、周琴芳]
积雪遥感监测及应用[刘玉洁、王丽波、孟旭、张里阳]
用气象卫星遥感方法监测中国季风区气候敏感带蒸散量的年际变化[郭亮、杜鹏、肖乾广、陈维英]
用气象卫星对东亚季风区的生态过渡带的遥感监测研究[肖乾广、陈维英、郭亮、杜鹏]
南海和西太平洋暖池表面海温对东亚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陈隆勋、王予辉]
夏季低频振荡的数值模拟[宋玉宽、陈隆勋]
亚洲冬季风异常及其对后期环流与天气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孙淑清、纪立人]
应用遥感和GIS监测1991年中国东部的洪涝灾害[董文敏 李杏朝]
大面积旱情的动态遥感监测方法研究[李杏朝、董文敏]
前言
东亚季风的研究现状[丁一汇、马鹤年]
1994~1995年青藏高原AWS资料分析[李月洪,李维亮,李晓文,萩野谷成德]
1993年7~9月拉萨近地层湍流输送特征的分析[李月洪、李维亮、丁晓蓉、任传森、萩野谷成德]
青藏高原地面拖曳系数的变化特征[李国平、段延扬、史有瑜、萩野谷成德]
青藏高原地表净辐射状况分析[朱克云、乔勇军、段延扬、萩野谷成德]
夏季风爆发时期对流云团的变化特征[陈隆勋、宋毅、村上胜人]
1991年江淮梅雨期大气环流的季节性演变特征[丁一汇、陆尔]
南海季风爆发和亚洲夏季风推进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探讨[何金海、罗京佳]
东亚季风区旱涝年季节转换的不同特征[何金海、温敏、罗京佳]
东亚季风区对流活动的年际变异及与江淮地区旱涝关系的研究[金祖辉、村上胜人]
冬季风异常与环流的隔季相关[孙淑清、陈隽]
东亚冬季风异常及其影响的统计研究[孙柏民、孙淑清]
南海与孟加拉湾夏季风演变的对比分析[王启祎、丁一汇]
1982年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热源分布及其对ENSO的响应[王启祎、丁一汇]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气候特征[谢安、刘霞、叶谦]
青藏高原冬季TBB特征及其与夏季亚澳季风异常的联系[朱乾根、白虎志、郭品文]
1991~1995年EI Nino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的初步探讨[张勤、丁一汇、周琴芳]
积雪遥感监测及应用[刘玉洁、王丽波、孟旭、张里阳]
用气象卫星遥感方法监测中国季风区气候敏感带蒸散量的年际变化[郭亮、杜鹏、肖乾广、陈维英]
用气象卫星对东亚季风区的生态过渡带的遥感监测研究[肖乾广、陈维英、郭亮、杜鹏]
南海和西太平洋暖池表面海温对东亚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陈隆勋、王予辉]
夏季低频振荡的数值模拟[宋玉宽、陈隆勋]
亚洲冬季风异常及其对后期环流与天气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孙淑清、纪立人]
应用遥感和GIS监测1991年中国东部的洪涝灾害[董文敏 李杏朝]
大面积旱情的动态遥感监测方法研究[李杏朝、董文敏]
东亚季风的研究现状[丁一汇、马鹤年]
1994~1995年青藏高原AWS资料分析[李月洪,李维亮,李晓文,萩野谷成德]
1993年7~9月拉萨近地层湍流输送特征的分析[李月洪、李维亮、丁晓蓉、任传森、萩野谷成德]
青藏高原地面拖曳系数的变化特征[李国平、段延扬、史有瑜、萩野谷成德]
青藏高原地表净辐射状况分析[朱克云、乔勇军、段延扬、萩野谷成德]
夏季风爆发时期对流云团的变化特征[陈隆勋、宋毅、村上胜人]
1991年江淮梅雨期大气环流的季节性演变特征[丁一汇、陆尔]
南海季风爆发和亚洲夏季风推进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探讨[何金海、罗京佳]
东亚季风区旱涝年季节转换的不同特征[何金海、温敏、罗京佳]
东亚季风区对流活动的年际变异及与江淮地区旱涝关系的研究[金祖辉、村上胜人]
冬季风异常与环流的隔季相关[孙淑清、陈隽]
东亚冬季风异常及其影响的统计研究[孙柏民、孙淑清]
南海与孟加拉湾夏季风演变的对比分析[王启祎、丁一汇]
1982年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热源分布及其对ENSO的响应[王启祎、丁一汇]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气候特征[谢安、刘霞、叶谦]
青藏高原冬季TBB特征及其与夏季亚澳季风异常的联系[朱乾根、白虎志、郭品文]
1991~1995年EI Nino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的初步探讨[张勤、丁一汇、周琴芳]
积雪遥感监测及应用[刘玉洁、王丽波、孟旭、张里阳]
用气象卫星遥感方法监测中国季风区气候敏感带蒸散量的年际变化[郭亮、杜鹏、肖乾广、陈维英]
用气象卫星对东亚季风区的生态过渡带的遥感监测研究[肖乾广、陈维英、郭亮、杜鹏]
南海和西太平洋暖池表面海温对东亚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陈隆勋、王予辉]
夏季低频振荡的数值模拟[宋玉宽、陈隆勋]
亚洲冬季风异常及其对后期环流与天气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孙淑清、纪立人]
应用遥感和GIS监测1991年中国东部的洪涝灾害[董文敏 李杏朝]
大面积旱情的动态遥感监测方法研究[李杏朝、董文敏]
前言
东亚季风的研究现状[丁一汇、马鹤年]
1994~1995年青藏高原AWS资料分析[李月洪,李维亮,李晓文,萩野谷成德]
1993年7~9月拉萨近地层湍流输送特征的分析[李月洪、李维亮、丁晓蓉、任传森、萩野谷成德]
青藏高原地面拖曳系数的变化特征[李国平、段延扬、史有瑜、萩野谷成德]
青藏高原地表净辐射状况分析[朱克云、乔勇军、段延扬、萩野谷成德]
夏季风爆发时期对流云团的变化特征[陈隆勋、宋毅、村上胜人]
1991年江淮梅雨期大气环流的季节性演变特征[丁一汇、陆尔]
南海季风爆发和亚洲夏季风推进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探讨[何金海、罗京佳]
东亚季风区旱涝年季节转换的不同特征[何金海、温敏、罗京佳]
东亚季风区对流活动的年际变异及与江淮地区旱涝关系的研究[金祖辉、村上胜人]
冬季风异常与环流的隔季相关[孙淑清、陈隽]
东亚冬季风异常及其影响的统计研究[孙柏民、孙淑清]
南海与孟加拉湾夏季风演变的对比分析[王启祎、丁一汇]
1982年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热源分布及其对ENSO的响应[王启祎、丁一汇]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气候特征[谢安、刘霞、叶谦]
青藏高原冬季TBB特征及其与夏季亚澳季风异常的联系[朱乾根、白虎志、郭品文]
1991~1995年EI Nino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的初步探讨[张勤、丁一汇、周琴芳]
积雪遥感监测及应用[刘玉洁、王丽波、孟旭、张里阳]
用气象卫星遥感方法监测中国季风区气候敏感带蒸散量的年际变化[郭亮、杜鹏、肖乾广、陈维英]
用气象卫星对东亚季风区的生态过渡带的遥感监测研究[肖乾广、陈维英、郭亮、杜鹏]
南海和西太平洋暖池表面海温对东亚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陈隆勋、王予辉]
夏季低频振荡的数值模拟[宋玉宽、陈隆勋]
亚洲冬季风异常及其对后期环流与天气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孙淑清、纪立人]
应用遥感和GIS监测1991年中国东部的洪涝灾害[董文敏 李杏朝]
大面积旱情的动态遥感监测方法研究[李杏朝、董文敏]
The recent advances in Asian monsoon research:The proceedings of P.R.China-Japan cooperation research project on Asian monsoon mechanism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