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旅游(新编)

副标题:无

作   者:巴兆祥主编

分类号:

ISBN:9787211053636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21世纪大学旅游教材?中国民俗旅游(新编)》是国内较早探讨民俗与旅游的关系、民俗旅游开发的著作,虽属教材,却当作学术著作来写,出版后影响较大。第一版已经印刷5次,印数达21000册。它的学术价值为学界所承认,已知被张忠元《旅游资本》、范能船《城市旅游学》、沙润《旅游景观审美》、张世满《旅游与中外民俗》等著作,以及顾涛《中国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于德珍《湘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等20余篇硕士论文与报刊论文引用和参考。 该书的构架自成体系,把民俗与旅游科学地融为一体。作者力求避免泛论民俗文化本身偏重于民俗学的议题,着重从指导实践入手,以浓重的笔墨对民俗旅游及其资源开发进行多角度的科学论析,这是《21世纪大学旅游教材?中国民俗旅游(新编)》的一大特色。这部新著显然在阐发民俗文化学、丰富民俗学理论的同时,更具有民俗旅游学实用手册的功能。它对于从事旅游业的企业家、设计专家、旅游文化官员和旅游文化工作者具有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民俗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 民俗
二、 风俗
三、 习俗与礼俗
四、 民俗、风俗、习俗、礼俗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民俗的类型划分
一、 物质民俗
二、 社会民俗
三、 意识民俗
第三节 民俗旅游的诠释
一、 民俗旅游的含义
二、 民俗旅游的类型
三、 民俗旅游的特点
第四节 民俗旅游的架构
一、 民俗旅游的构成
二、 民俗旅游系统
第五节 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一、 旅游为民俗资料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二、 旅游丰富了民俗内容
三、 察风观俗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 民俗充实了旅游内容
五、 民俗能为旅游景点的开发提供第一手资料
第二章 服饰民俗旅游
第一节 服饰民俗概说
一、 服饰及其构成
二、 服饰民俗的多维成因
第二节 民俗服饰的流变
一、 先秦时期
二、 秦汉时期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
四、 隋唐时期
五、 宋元时期
六、 明清时期
七、 民国时期
第三节 民族服饰巡礼
一、 东北三省朝鲜、满等族服饰
二、 蒙、新地区蒙古、回、维吾尔等族服饰
三、 青藏高原的藏族服饰
四、 川、黔苗、彝等族服饰
五、 云南傣、白、哈尼等族服饰
六、 南岭南北壮、瑶、黎等族服饰
七、 闽浙惠安女、畲族服饰
八、 高山族服饰
第四节 服饰民俗与旅游
一、 服饰民俗的旅游文化内涵
二、 服饰民俗的旅游资源学分类
三、 服饰民俗可供旅游开发的思路
第三章 饮食民俗旅游
第一节 饮食民俗述略
一、 饮食民俗及其特征
二、 饮食结构与类型
三、 饮食的惯制
第二节 地方风味与菜系
一、 京菜·鲁菜
二、 苏菜·徽菜
三、 川菜·湘菜
四、 粤菜·闽菜
五、 少数民族的风味饮食
第三节 中华茶俗
一、 饮茶的历史与传统
二、 茶叶的品类和饮茶方式
三、 饮茶游艺
四、 茶的礼俗
五、 饮茶的文化意蕴
第四节 饮酒的习尚
一、 酒的起源与发展
二、 酒的种类和名酒
三、 饮酒的习俗
四、 饮酒的情趣
第五节 饮食民俗与旅游
一、 饮食是旅游业存在、发展的基础之一
二、 风味饮食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
三、 必须尊重游客与旅游地各自的饮食习惯
四、 以旅游促进饮食民俗的发展
第四章 居住民俗旅游
第一节 居住民俗的一般理论
一、 什么是居住民俗
二、 居住民俗的制约因子
三、 人·居·环境
第二节 民居的建筑与居住
一、 “风水”和民居
二、 建房流程与礼仪
三、 入住仪式与居住惯制
四、 民居装饰与家具陈设
第三节 民居类型
一、 干栏式
二、 庭院式
三、 洞穴式
四、 穹庐式
五、 井干式
六、 堡垒式
七、 近代民居
第四节 居住民俗与旅游
一、 传统民居——民俗旅游吸引力的基础
二、 居住方式——旅游者体验生活的源泉
三、 传统民居保护——旅游永续发展的需要
第五章 交通民俗旅游
第一节 交通民俗概述
一、 什么是交通民俗
二、 交通民俗产生的原因
第二节 陆路交通民俗
一、 交通设施
二、 交通工具
三、 陆路交通信仰与习惯
第三节 水路交通民俗
一、 水道及其交通设施
二、 舟船·筏
三、 水路交通信仰
第四节 交通民俗与旅游
一、 交通民俗与旅游交通
二、 交通民俗旅游资源的分类及特点
三、 交通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第六章 人生礼仪民俗旅游
第一节 婚姻民俗
一、 婚姻形态
二、 传统婚姻观念
三、 “六礼”
第二节 传统寿庆礼俗
一、 祈寿礼俗
二、 寿诞礼俗
三、 寿庆物语
第三节 丧葬礼俗
一、 葬式
二、 丧礼
第四节 悬棺之谜
一、 悬棺葬的起源
二、 悬棺葬的地理分布
三、 悬棺葬的葬式与葬法
第五节 人生礼仪民俗的旅游应用——博物馆
一、 博物馆:重要的文化旅游设施
二、 婚姻博物馆
三、 寿庆博物馆
四、 墓葬博物馆
第七章 节日民俗旅游
第一节 节日民俗概说
一、 节日的定义
二、 民俗节日与节日民俗
三、 节日民俗的形成原因
四、 节日民俗的特征
第二节 民俗节日的分类
一、 按节日的来历分类
二、 按节日的族属分类
三、 按节日的时代分类
四、 按节日的主题分类
第三节 传统节日的流变
一、 春节
二、 元宵节
三、 清明节
四、 端午节
五、 中秋节
第四节 节日民俗与旅游
一、 节目是旅游的载体
二、 节日是最吸引旅游者的旅游佳期
三、 旅游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活力
四、 旅游促进新兴节日产生与发展
五、 节日民俗旅游的开发——以春节为例
第八章 游艺民俗旅游
第一节 游艺民俗概况
一、 游艺民俗的概念
二、 游艺民俗的类别
三、 游艺民俗的特色
第二节 特色游艺之旅
一、 年画
二、 花鼓
三、 山歌
四、 赛马与斗牛
第三节 游艺民俗的旅游价值
一、 游艺民俗的旅游特性
二、 丰富旅游生活、增加旅游情趣
三、 游艺民俗的旅游资源挖掘
第九章 农业民俗旅游
第一节 农业民俗的基本原理
一、 农业民俗的定义
二、 农业民俗区
三、 农业民俗的特征
第二节 稻作生产民俗
一、 稻种选留与储存
二、 稻禾的栽种与田间管理
三、 稻作工具
四、 稻作的民俗信仰
第三节 小麦玉米生产民俗
一、 小麦生产布局
二、 小麦生产惯制
三、 玉米生产民俗
第四节 蚕桑生产民俗
一、 蚕桑业的历史
二、 惯种桑树
三、 育蚕程式
四、 蚕事禁忌
五、 蚕神信仰
第五节 农业民俗与旅游
一、 农业民俗旅游是现代旅游的新天地
二、 农业民俗旅游的开发
三、 农业民俗旅游的分类
第十章 民俗旅游资源
第一节 民俗旅游资源的概念
一、 民俗旅游资源的界定
二、 民俗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三、 民俗旅游资源在旅游业中的地位
第二节 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
一、 世界性与丰富多彩性
二、 朴实性与无季节性
三、 吸引力的定向性与易逝性
四、 不可根移性与不可仿制性
五、 组合性与群体性
第三节 民俗旅游资源的类型
一、 按民俗旅游资源的本体属性分类
二、 按民俗旅游者的需求方式分类
三、 按旅游者的体验分类
四、 按民俗旅游资源的价值分类
第四节 民俗旅游资源的评估
一、 民俗旅游资源评估的意义与目标
二、 民俗旅游资源的评估原则
三、 民俗旅游资源的评估体系
第十一章 民俗旅游开发
第一节 民俗旅游开发概述
一、 民俗旅游开发的特点
二、 民俗旅游开发的内容
三、 民俗旅游开发的成就
四、 民俗旅游开发中的败笔
第二节 民俗旅游开发的原则与方法
一、 民俗旅游开发的原则
二、 民俗旅游开发的程序
三、 民俗旅游开发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
一、 本原式:天然民俗村寨、原生俗
二、 主题公园武:民俗文化村
三、 资源凝聚式:民俗博物馆
四、 节会式:节庆、集会
五、 物品式:民俗商品
第四节 民俗旅游开发负面效应的防范
一、 指导理论
二、 负面效应的表现
三、 防范负面效应的原则
四、 防范的对策
第十二章 民俗旅游区划
第一节 民俗旅游区划的基本理论
一、 区划的一般概念
二、 民俗旅游区划
三、 民俗旅游区划的原则
四、 民俗旅游区划的方法
第二节 民俗旅游区划方案
一、 东北民俗旅游区
二、 华北民俗旅游区
三、 华东民俗旅游区
四、 华南民俗旅游区
五、 西南民俗旅游区
六、 中南民俗旅游区
七、 西北民俗旅游区
八、 内蒙古民俗旅游区
九、 青藏高原民俗旅游区
第三节 民俗旅游区划与旅游业
一、 民俗旅游区划是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
二、 民俗旅游区划是民俗旅游线路设计的依据
三、 民俗旅游区划有利于旅游企业区位选择
四、 民俗旅游区划有利于旅游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
五、 民俗旅游区划可以为旅游者的决策提供参考
附录 案例评析
案例一 周庄
案例二 上海新天地
案例三 中国民俗文化村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中国民俗旅游(新编)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