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农村水环境政策既联系着国家和地方治水的战略与政策及其绩效,也与国家横向的其他“惠农强农政策”紧密联系,同时也是考察乡村社区治理绩效的一根线索,因此,具有很强的理论研究价值。 中国“水乡”治理将贯穿人类农耕文明一一工业文明一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能否历经“三重境界”的变迁而重现返璞归真的川青水秀之美呢?面向未来,以“美丽水乡”的通俗话语贯彻国家冶水的人文理念,探讨入水和谐的生态文明理念、国家治水的战略及政策举措如何“进村入户”,融人乡村社区的生产、生活?从而设计出具有系统性与前瞻性的农村水环境管理服务政策,这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农村水环境问题,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柯高峰所著的《美丽水乡(洱海治理政策分析多重约束下的绩效与变迁)》从环境空间外部性、持续政策过程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环境一政策”系统决策的知识社会学特征等三个理论维度构建了“环境绩效不确定性”的跨学科政策分析框架。《美丽水乡(洱海治理政策分析多重约束下的绩效与变迁)》同时以云南洱海流域为例,采用案例研究与政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分析评价了洱海治理的绩效、机制及其变迁;分析了国家“治水进村”政策的绩效机制及其特征,提出了农村水环境治理及政策设计的思路与方法,指出了农村水环境保护的根本出路。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问题提出
一 中国水污染治理的绩效“怪圈”
二 农村水环境治理问题
三 本书研究的问题、价值及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 案例分析
二 政策分析
第四节 研究进展
一 农村水环境治理研究的进展
二 环境绩效评价研究的进展
第五节 相关的理论概念及述评
一 流域水环境与水循环的基础理论
二 环境政策与制度分析的基础理论
第六节 环境绩效的不确定性:一个跨学科政策分析框架
一 环境的空间外部性
二 持续政策过程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三 “环境—政策”系统决策的知识社会学特征
第二章 洱海流域和区域背景
第一节 洱海及流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第二节 洱海作为云贵高原湖泊的典型特征
第三节 洱海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第四节 区域地理环境与地方发展的特色
一 大理州
二 大理市
三 洱源县
第五节 洱海流域人水关系的变迁及问题
一 人类活动对洱海的久远影响
二 当代人类活动对洱海的影响
第三章 洱海治理绩效评价
第一节 湖泊水质、EKC假说与洱海治理绩效评价
一 EKC假说及其形成机理的解释
二 洱海流域变量指标的选取及其数据来源
三 洱海流域EKC模型构建与曲线拟合
四 实证结果的初步分析与讨论
五 洱海水质与流域发展的趋势及协调性分析
六 洱海水生态现状评估与水质的空间分布
第二节 湖泊流域系统、指标体系与洱海治理绩效评价
一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 综合评价的具体程序与方法
三 综合评价的结果及其分析与讨论
第三节 城乡二元结构、结构性污染与洱海治理绩效评价
一 洱海流域污染的二元结构现状
二 洱海流域农村污染的空间结构分布
三 洱海入湖河流水质演变
四 洱海流域产业结构污染分异
第四章 洱海治理的机制及其变迁
第一节 洱海治理的立法机制与规制管理
一 《洱海管理条例》的立法变迁
二 微观规制政策及其变迁
三 水位政策的变迁
第二节 流域保护治理的领导体制与运行机制
一 体制变革
二 运行机制
第三节 洱海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决策机制
一 全流域规划治理概况
二 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及联系
三 洱海水污染防治规划决策模式简述
四 环境规划技术系统与环境规划决策关系的理论描述
五 环境规划技术系统的复杂适应性及其机制
第四节 工程技术治理与“项目制”的运行
一 工程治理概况与项目类别
二 项目的财政投入与融资机制
三 “项目进村”:洱海流域农村水污染治理项目的运行
四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项目与生态补偿机制
第五章 “治水进村”政策的顶层设计探析
第一节 洱海流域“治水进村”的总结性分析
一 洱海治理:多重约束下的绩效与变迁
二 洱海治理变迁的“场域”特征
三 洱海治理变迁与流域绿色转型
四 洱海流域农村水污染治理项目的效益分析
五 洱海流域农村水污染治理项目的可持续性分析
六 洱海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可持续性分析
第二节 “治水进村”:基于国家治水战略与治水绩效的机制特征分析
一 对国家“项目制”治水战略的特征分析
二 国家治水政策的层级性绩效机制特征
三 国家治水政策横向运行的绩效机制特征
第三节 “治水进村”的体制设计研究
一 农村水环境管理服务机构的职能配置
二 农村水环境管理模式设计
第四节 “治水进村”的政策过程设计:一个政策学习的框架
一 适应性管理
二 包容性管理
三 政策学习
四 一个政策学习框架的初步设计
第五节 农村水环境民生问题的本质、特征及政策思路
一 农村水环境问题的分类与识别
二 农村水环境民生问题的本质
三 农村水环境民生问题的特征分析
四 促进农村社区水环境服务均等化
第六节 “治水进村”:化肥EKC的实证检验与发展方式转变
一 “治水进村”与国家治水绩效的再分析
二 中国化肥EKC检验与发展经济学的反思
三 中国化肥EKC的检验与经济发展方式含义的界定
四 经济发展方式定量表达与中国化肥EKC的检验
五 对中国化肥EKC检验结果的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问题提出
一 中国水污染治理的绩效“怪圈”
二 农村水环境治理问题
三 本书研究的问题、价值及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 案例分析
二 政策分析
第四节 研究进展
一 农村水环境治理研究的进展
二 环境绩效评价研究的进展
第五节 相关的理论概念及述评
一 流域水环境与水循环的基础理论
二 环境政策与制度分析的基础理论
第六节 环境绩效的不确定性:一个跨学科政策分析框架
一 环境的空间外部性
二 持续政策过程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三 “环境—政策”系统决策的知识社会学特征
第二章 洱海流域和区域背景
第一节 洱海及流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第二节 洱海作为云贵高原湖泊的典型特征
第三节 洱海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第四节 区域地理环境与地方发展的特色
一 大理州
二 大理市
三 洱源县
第五节 洱海流域人水关系的变迁及问题
一 人类活动对洱海的久远影响
二 当代人类活动对洱海的影响
第三章 洱海治理绩效评价
第一节 湖泊水质、EKC假说与洱海治理绩效评价
一 EKC假说及其形成机理的解释
二 洱海流域变量指标的选取及其数据来源
三 洱海流域EKC模型构建与曲线拟合
四 实证结果的初步分析与讨论
五 洱海水质与流域发展的趋势及协调性分析
六 洱海水生态现状评估与水质的空间分布
第二节 湖泊流域系统、指标体系与洱海治理绩效评价
一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 综合评价的具体程序与方法
三 综合评价的结果及其分析与讨论
第三节 城乡二元结构、结构性污染与洱海治理绩效评价
一 洱海流域污染的二元结构现状
二 洱海流域农村污染的空间结构分布
三 洱海入湖河流水质演变
四 洱海流域产业结构污染分异
第四章 洱海治理的机制及其变迁
第一节 洱海治理的立法机制与规制管理
一 《洱海管理条例》的立法变迁
二 微观规制政策及其变迁
三 水位政策的变迁
第二节 流域保护治理的领导体制与运行机制
一 体制变革
二 运行机制
第三节 洱海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决策机制
一 全流域规划治理概况
二 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及联系
三 洱海水污染防治规划决策模式简述
四 环境规划技术系统与环境规划决策关系的理论描述
五 环境规划技术系统的复杂适应性及其机制
第四节 工程技术治理与“项目制”的运行
一 工程治理概况与项目类别
二 项目的财政投入与融资机制
三 “项目进村”:洱海流域农村水污染治理项目的运行
四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项目与生态补偿机制
第五章 “治水进村”政策的顶层设计探析
第一节 洱海流域“治水进村”的总结性分析
一 洱海治理:多重约束下的绩效与变迁
二 洱海治理变迁的“场域”特征
三 洱海治理变迁与流域绿色转型
四 洱海流域农村水污染治理项目的效益分析
五 洱海流域农村水污染治理项目的可持续性分析
六 洱海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可持续性分析
第二节 “治水进村”:基于国家治水战略与治水绩效的机制特征分析
一 对国家“项目制”治水战略的特征分析
二 国家治水政策的层级性绩效机制特征
三 国家治水政策横向运行的绩效机制特征
第三节 “治水进村”的体制设计研究
一 农村水环境管理服务机构的职能配置
二 农村水环境管理模式设计
第四节 “治水进村”的政策过程设计:一个政策学习的框架
一 适应性管理
二 包容性管理
三 政策学习
四 一个政策学习框架的初步设计
第五节 农村水环境民生问题的本质、特征及政策思路
一 农村水环境问题的分类与识别
二 农村水环境民生问题的本质
三 农村水环境民生问题的特征分析
四 促进农村社区水环境服务均等化
第六节 “治水进村”:化肥EKC的实证检验与发展方式转变
一 “治水进村”与国家治水绩效的再分析
二 中国化肥EKC检验与发展经济学的反思
三 中国化肥EKC的检验与经济发展方式含义的界定
四 经济发展方式定量表达与中国化肥EKC的检验
五 对中国化肥EKC检验结果的讨论
参考文献
美丽水乡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