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套装共3册)》共计3本其中:《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以“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作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错综演变的基本线索,论述了中国现代三次学术论战、20世纪新文学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辨析了现代“新儒家”和“西体中用”思想,并对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人的思想进行了分析,简明而深入地展示了现代中国思想的诸多重要方面和问题。《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使用的是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本。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从剖析孔子仁学开始,提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问题,并以此论说了自先秦至明清的各种主要思潮、派别和人物,对儒家思想、墨家思想、孙老韩、苟易庸、庄玄禅宗、秦汉思想、宋明理学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再评价,着重阐释了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缘由,并对古代中国的辨证法、“天人感应”宇宙观、“内圣”与“治法”分离现象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使用的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本。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系统论述了近代中国自太平天国至辛亥革命时期各种主要思潮的基本内涵及其成因,深入分析了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章太炎、王国维、鲁迅等重要人物的思想,阐释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复杂的心路历程,生动展现了中国传统思想走向近代化的整体风貌和内在嬗变肌理。《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使用的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本。
目录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目录:
内容提要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一启蒙与救亡的相互促进
二 救亡压倒启蒙
三 转换性的创造
记中国现代三次学术论战
一 二十年代科玄论战
二 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三 四十年代文艺民族形式论战
胡适 陈独秀 鲁迅
一 提倡白话文与新范式
二 革命战士
三 提倡启蒙超越启蒙
青年毛泽东
一 “动”、“斗”的宇宙-人生观
二 “贵我”的“道德律”
三 “通今”的经验理性
试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一 1918年-1927年
二 1927年-1949年
三 1949年-1976年
四 1976年——
二十世纪中国(大陆)文艺一瞥
一 转换预告
二 开放心灵
三 创造模式
四 走进农村
五 接受模式
六 多元取向
略论现代新儒家
一 熊十力
二 梁漱溟
三 冯友兰
四 牟宗三
漫说“西体中用”
一 “中体西用”的由来和演化
二 历史经验和“西体中用”新释
后记
附录:再说“西体中用”
一 背景来由:回应批评
二 词语问题:突出矛盾
三 历史回溯:三派意见
四 “体”乃新解:衣食住行为根本
五 “用”是关键:转化性的创造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目录:
内容提要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思想散论
一 一个被改造的上帝
二 砸烂孔丘的牌位
三 冲击“四条极大的绳索
四 《天朝田亩制度》
五 《资政新篇》
十九世纪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研究
一 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的“前驱先路”
二 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的发生与发展
三 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的高潮与顶峰
四 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的衰颓
康有为思想研究
一 哲学思想
二 “大同”空想
三 “托古改制”思想
谭嗣同研究
一 谭嗣同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 谭嗣同的哲学思想
三 谭嗣同的社会政治思想
论严复
一 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二 《天演论》的独创性
三 经验论及其归宿
四 “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论纲
一 两个关键环节
二 四个思想代表
三 一束历史教训
论孙中山的思想
一 民族主义与民权主义
二 民生主义
三 哲学思想
章太炎剖析
一 问题的复杂性
二 社会政治思想的特色
三 “依自不依他”的哲学思想
梁启超王国维简论
一 如何评价
二 启蒙宣传家
三 新史学的代表人物
略论鲁迅思想的发展
一 早年的两个阶段
二 前期的两个阶段
三 知识分子的主题
后记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目录:
内容提要
孔子再评价
一 “礼”的特征
二 “仁”的结构
三 弱点和长处
四 附论孟子
墨家初探本
一 小生产劳动者的思想典型
二 墨家思想并未消失
孙老韩合说
一 兵家辩证法特色
二 《老子》三层
三 所谓“益人神智”
荀易庸记要
一 人的族类特征
二 儒家世界观的建立
三 天、道、人
秦汉思想简议
一 道、法、阴阳、儒家的合流
二 天人宇宙论图式
三 阴阳五行的系统论
四 五行图式的历史影响
庄玄禅宗漫述
一 庄子的哲学是美学
二 人格本体论
三 瞬刻永恒的最高境界
宋明理学片论
一 由宇宙论到伦理学
二 理性本体的建立及其矛盾
三 “心”的超越与感性
四 遗产的两重性
五 《片论》补
经世观念随笔
一 “内圣”与“外王”
二 “治人”与“治法”
三 经学与史学
试谈中国的智慧
一 时代课题
二 血缘根基
三 实用理性
四 乐感文化
五 天人合
后记
内容提要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一启蒙与救亡的相互促进
二 救亡压倒启蒙
三 转换性的创造
记中国现代三次学术论战
一 二十年代科玄论战
二 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三 四十年代文艺民族形式论战
胡适 陈独秀 鲁迅
一 提倡白话文与新范式
二 革命战士
三 提倡启蒙超越启蒙
青年毛泽东
一 “动”、“斗”的宇宙-人生观
二 “贵我”的“道德律”
三 “通今”的经验理性
试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一 1918年-1927年
二 1927年-1949年
三 1949年-1976年
四 1976年——
二十世纪中国(大陆)文艺一瞥
一 转换预告
二 开放心灵
三 创造模式
四 走进农村
五 接受模式
六 多元取向
略论现代新儒家
一 熊十力
二 梁漱溟
三 冯友兰
四 牟宗三
漫说“西体中用”
一 “中体西用”的由来和演化
二 历史经验和“西体中用”新释
后记
附录:再说“西体中用”
一 背景来由:回应批评
二 词语问题:突出矛盾
三 历史回溯:三派意见
四 “体”乃新解:衣食住行为根本
五 “用”是关键:转化性的创造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目录:
内容提要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思想散论
一 一个被改造的上帝
二 砸烂孔丘的牌位
三 冲击“四条极大的绳索
四 《天朝田亩制度》
五 《资政新篇》
十九世纪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研究
一 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的“前驱先路”
二 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的发生与发展
三 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的高潮与顶峰
四 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的衰颓
康有为思想研究
一 哲学思想
二 “大同”空想
三 “托古改制”思想
谭嗣同研究
一 谭嗣同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 谭嗣同的哲学思想
三 谭嗣同的社会政治思想
论严复
一 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二 《天演论》的独创性
三 经验论及其归宿
四 “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论纲
一 两个关键环节
二 四个思想代表
三 一束历史教训
论孙中山的思想
一 民族主义与民权主义
二 民生主义
三 哲学思想
章太炎剖析
一 问题的复杂性
二 社会政治思想的特色
三 “依自不依他”的哲学思想
梁启超王国维简论
一 如何评价
二 启蒙宣传家
三 新史学的代表人物
略论鲁迅思想的发展
一 早年的两个阶段
二 前期的两个阶段
三 知识分子的主题
后记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目录:
内容提要
孔子再评价
一 “礼”的特征
二 “仁”的结构
三 弱点和长处
四 附论孟子
墨家初探本
一 小生产劳动者的思想典型
二 墨家思想并未消失
孙老韩合说
一 兵家辩证法特色
二 《老子》三层
三 所谓“益人神智”
荀易庸记要
一 人的族类特征
二 儒家世界观的建立
三 天、道、人
秦汉思想简议
一 道、法、阴阳、儒家的合流
二 天人宇宙论图式
三 阴阳五行的系统论
四 五行图式的历史影响
庄玄禅宗漫述
一 庄子的哲学是美学
二 人格本体论
三 瞬刻永恒的最高境界
宋明理学片论
一 由宇宙论到伦理学
二 理性本体的建立及其矛盾
三 “心”的超越与感性
四 遗产的两重性
五 《片论》补
经世观念随笔
一 “内圣”与“外王”
二 “治人”与“治法”
三 经学与史学
试谈中国的智慧
一 时代课题
二 血缘根基
三 实用理性
四 乐感文化
五 天人合
后记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