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古典审美范畴比较研究

副标题:无

作   者:周建萍 著

分类号:

ISBN:9787516162354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周建萍编著的《中日古典审美范畴比较研究》主要是围绕中日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中比较具有代表性、且它们之间又具有一定相通性的审美范畴进行比较研究,梳理其历史发展的线索,廓清其理论内涵,理解和把握各自所形成的独特的审美特质。通过比较不仅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古典美学对日本的影响,而且可以认识到这种影响也是对自身文化的重新认识,同时在比较的过程中也能够寻求到中日美学所存在的一些共通规律和各自的民族特质。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比较视阈中的中日审美意识
  第一节  游于儒道佛互补之境
    一  “充实之谓美”与“顺乎自然”
    二  “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器”
    三  “自然之妙谛”与“简易之深趣”
    四  “发乎情而止乎礼义”与“托其根于心” 
  第二节  主意的情感世界与主情的审美世界
    一  中国:美善结合与美真统一的对立共处
    二  日本:以真为美
    三  主意与主情 
  第三节  自然审美之趣
    一  自然本体的复归和超越 
    二  “比德”自然观:对人生终极关怀的精神思索
    三  “植物美学观”:对自然微妙变化的纤细感受
第二章  禅理意趣
  第一节  中日艺术审美的理想境界
    一  禅宗思想与艺术审美 
    二  “悟”与“空” 
  第二节  活泼泼之生气与哀伤悲美之色彩
    一  享受悟道的喜悅
    二  品味寂寞的虚空
第三章  “物感”与“物哀”
  第一节  “物感”:审美之感动
    一  “物感”说的缘起与发展
    二  作为文艺审美范畴的“物感”理念
  第二节  “物哀”:“无常”之悲美
    一  从“哀”到“物哀”的演进
    二  “物哀”作为审美理念
  第三节  “物感”对“物哀”之影响
    一  哲学根源:“天人合一”与“无常”悲美 
    二  两个审美范畴形成的理论背景
    三  “物感”对“物哀”之影响
  第四节  审美内涵之比较
    一  “心物交感”与“同情同构”
    二  “感于物”与“哀于物”
    三  自然审美之情趣
第四章  “神韵”与“幽玄”
  第一节  “神韵”的历史流变和审美指向
    一  “神韵”的历史流程
    二  “意在言外”的“韵味”之美
  第二节  “幽玄”的沿革发展和审美趣味
    一  “幽玄”的沿革发展
    二  “缥缈朦胧”的“余情”之趣
  第三节  韵味无穷与余情余韵
    一  “韵味”与“余情”一一共同的审美趣味
    二  “淡远”与“幽深”一一同中有异的审美风格
    三  “言有尽而意无穷”与“言简而意丰”
第五章  “趣”与“寂”
  第一节  尚“趣”:中国美学思想的一个传统
    一  “趣”范畴的历史梳理
    二  “趣”范畴的审美内涵
    三  以“趣”为母体所形成的结构系统
  第二节  寻“寂”:日本古典美学的终极目标
    一  “寂”范畴的历史沿革
    二  幽玄之空寂:“寂”在茶道 
    三  风雅之闲寂:“寂”在俳谐 
  第三节  “趣”与“寂”的诗性色彩
    一  生命的主体性张扬
    二  现实中的在场与理想中的不在场
    三  “趣”:以诗性之纯真追求精神之超越 
    四  “寂”:感性生命中的唯美情怀 
  第四节  “趣”与“寂”的相通与相异
    一  审美价值上的相通性
    二  理论内涵上的相异性
余论
参考文献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中日古典审美范畴比较研究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