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起点

副标题:无

作   者:叶永烈

分类号:

ISBN:9787020162628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目录


目 录

小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4

总序:关于“红色三部曲” 11

《红色的起点》序 13

序章 追寻 17

红色“福尔摩斯”出了好点子 17

《往矣集》记述了如烟往事 19

“恒昌福面坊”原来是块宝地 21

*、董必武投来关注的目光 23

美国发现中共一大文献 27

在苏联找到了俄文稿 30

*章 前 奏 33

出现在奥地利的神秘人物 33

列宁委派他前往中国 36

“马客士”和“里林”名震华夏 39

《新青年》“一枝独秀” 42

蔡元培“三顾茅庐” 44

群贤毕至北京大学 46

初出茅庐的“二十八画生” 49

大总统的午宴被“五四”呐喊声淹没 52

“新世界”游艺场窜出黑影 54

骡车载着奇特的账房先生去天津 56

第二章 酝酿 60

鲜为人知的“俄国共产党华员局” 60

来自海参崴的秘密代表团 64

乔装的“新闻记者”访问李大钊 67

三益里的四枝笔投奔陈独秀 72

渔阳里石库门房子中的密谈 78

张东荪和戴季陶拂袖而去 80

陈望道“做了一件大好事” 82

添了一员虎将——李达 89

作家茅盾加入了“小组” 92

陈独秀出任“小组”的书记 94

第三章 初 创 97

“S.Y.”和它的书记俞秀松 97

新渔阳里六号挂起魏碑体招牌 99

刷新《新青年》,与胡适分道扬镳 101

跟张东荪展开大论战 103

《共产党》月刊和《中国共产党宣言》 105

穿梭于京沪之间的“特殊学生”张国焘 107

“亢慕义斋”里成立了北京小组 109

罗章龙和刘仁静加入北京小组 111

第四章 响 应 113

……

第五章 聚 首 138

……

第六章 成 立 166

……

第七章 锤 炼 206

……

尾声 中国共产党历程 252


【书摘与插画】

序章 追寻

红色“福尔摩斯”出了好点子

时间如东逝的流水。在历史的长河中,追寻昔日闪光的浪涛,往往颇费周折……

1950年初秋,金风驱走了酷暑,在上海市中心一条并不喧嚣繁华的马路——黄陂南路, 一男一女缓缓而行。那女的东张西望,在寻觅着什么。那男的跟在她的后边,总是保持半公尺的距离。

那女的四十九岁,一身蓝布衣裤,一头直梳短发,*普通的打扮。然而,那精心修剪过的一弯秀眉,那双秋水寒星般的眼睛,风韵犹存,看得出曾经沧桑,非等闲之辈。

她叫杨淑慧,写信或写文章署“周杨淑慧”。她的知名度并不高。不过,那个冠于她的名字之前的“周”——她的丈夫周佛海,却是个名噪一时的人物。在汪精卫伪政府之中,周佛海当过“行政院副院长”(相当于副总理),当过“财政部部长”,当过“上海市市长”,是一个声名狼藉的大汉奸。1948年2月28日,病死于监狱之中。

那男的三十四岁,穿一身蓝色干部服。他在出门前脱下了军装,摘掉了胸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标牌。瘦瘦的他,戴一副近视眼镜,举止斯文,倒是一派知识分子风度。

他姓沈,名之瑜 ,就连他的子女也姓沈。其实他原姓茹,名志成。他的胞妹茹志鹃后来成了中国的名作家。

他本是画家刘海粟的门徒,1935年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7年毕业后,他留在这所美术学校当助教。战争的烽火,烧掉了他的画家之梦。1940年,他离开日军铁蹄下的上海,来到浙江西南偏僻的遂昌县,在那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茹志成改名沈之瑜——因为茹是中国的稀有之姓,他不改姓换名很容易使弟妹受到牵连。不久,这位画家进入苏中抗日根据地,在那里当起参谋、文工团团长来。此后,他在陈毅将军统帅之下,进军大上海。解放初,他是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文艺处干部。

沈之瑜跟杨淑慧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如今,他与她怎有闲功夫徜徉在黄陂南路上?

事情得从几天前的一个电话说起……

“你马上到建设大楼来一下。”沈之瑜接到了姚溱的电话。

姚溱此人,当年以笔名“秦上校”“丁静”“萨利根”活跃于新中国成立前的报刊,尤以军事述评为世瞩目。外界以为“秦上校”必定是一员武将,其实他乃一介书生。他十八岁加入中共。1946年,二十五岁的他在中共上海地下市委负责文教宣传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从1959年起,姚溱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66年7月23日逝世。

沈之瑜奉命赶往位于上海福州路上的建设大楼 。新中国成立后,此处成为中共上海市委的办公大楼。中共上海市委的首脑人物陈毅等都在那里办公。那时,只要一说去建设大楼,便知是去中共上海市委。

当沈之瑜一身军装跨入姚溱办公室,姚溱当即把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干部杨重光找来,三个人一起开了个小会。

“交给你们两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姚溱用苏北口音很严肃地说出了这句话。

沈之瑜的目光注视着姚溱,急切地想知道这项不寻常的政治任务究竟是什么。

“是这样的……”姚溱顿时成了“秦上校”似的,向他俩以命令式的口吻下达任务:“这项任务是陈毅同志提议,经市委讨论同意——寻找中国共产党*次代表大会会址。因为我们党是在上海诞生的,明年7月1日是建党三十周年纪念日。作为中共上海市委,把寻找党的诞生地看成是自己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原来,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2月13日、14日和21日,《人民日报》刊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为搜集革命文物史料启事》,宣称:“我局奉命在京筹设国立革命博物馆,把革命的文献实物有系统地陈列出来,以表现中国人民民主革命在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奋斗终于获得胜利的过程。”

紧接着,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0年6月16日以“政文董 字第24号”颁布《为征集文物令》,要求各地重视、征集有关革命文献。命令对地方革命博物馆、革命文物陈列室的建立也作了具体的规定 。

此后,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为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三十周年,准备举办《中国共产党30周年纪念展览》。

中国共产党是在上海诞生。上海市市长陈毅依据来自政务院的命令以及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的计划,向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下达寻找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诞生地——中共一大会址的任务。

沈之瑜一听,显得十分兴奋。他是个老上海,对上海熟门熟路。他问姚溱:“有线索吗?”

“听说是在法租界开会。”姚溱答道。

“法租界大着呢!”沈之瑜双眉紧锁,“洋泾浜以南,城隍庙以北,这一大片地方原先都是法租界。长长的淮海路横贯法租界。那时淮海路叫霞飞路,是以法国将军霞飞的名字命名的。这么大的范围,怎么找法?”

“你别着急,我给你一把‘钥匙’!”姚溱笑了起来,“市公安局局长扬帆同志跟我说过,他把周佛海的老婆从监狱中放出来她能帮助你们寻找!”

“周佛海的老婆怎么会知道中共‘一大’在哪里开的?”沈之瑜感到颇为奇怪。

“因为周佛海当年是中共‘一大’的代表!”姚溱说出其中的缘由。

沈之瑜一听,打心底里佩服公安局长扬帆的“神通”。

扬帆也经过一番改名换姓,他本名石蕴华。早在三十年代,他便在上海文化界从事地下工作。后来,他在新四军军部担任副军长项英的秘书,从事保卫工作。那封以项英的名义发往延安,向中央申明“蓝萍(即江青)不宜与主席结婚”的电报,便是扬帆起草的。多年的地下工作、保卫工作,使扬帆变得精明、干练。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留神种种信息。

扬帆手下,有一员来历不凡的公安骁将,名叫周之友。在上海市公安局里,很少有人知道周之友的身份——周佛海之子!

1922年10月20日下午二时半,周佛海之子降生于日本京都(据杨淑慧回忆说是“民国十年”,显然她记错了)。当时,二十五岁的周佛海正在日本留学,与杨淑慧同居,生下了儿子。周佛海给儿子取名周幼海,又叫周小海、周祖逵 。后来,周佛海名声沸扬,关于他的家庭的种种报道也见诸报章杂志,周幼海之名也为世人所知。

天上风云变幻,地上人事也变化莫测。当周佛海从中共党员成为中共叛逆,以至成了汪精卫的汉奸同党,由红变黑,他的儿子却走上革命之路,于1946年经田云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周幼海改名周之友,悄然从事地下工作,成为扬帆麾下的一员战将。新中国成立后,扬帆出任上海市公安局局长,周之友成为他手下一名副科长。

当陈老总提出要在上海寻找中共一大会址,扬帆不愧为红色的“福尔摩斯”,马上想及周之友之母、周佛海之妻杨淑慧——她是一把“钥匙”!

周之友还向扬帆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父亲周佛海写过《往矣集》一书,内中提及他出席中共一大时的情形!”

只是此“案”不属上海市公安局的工作范畴,扬帆便把“钥匙”以及线索都交给了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姚溱。

听姚溱如此这般一说,沈之瑜和杨重光心中有了底……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红色的起点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