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旨在引导学生选择阅读简明易懂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论文、著作(节选),领会不同领域科学文化论著的内容,拓展视野,感受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同时,学习撰写内容提要和读书笔记,体验概括、归纳、推理、实证等科学思维方式,学习科学文化论著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精练等特点。
目录
写在前面…1
学习导航
按图索骥…3
课标传真…3
他山之玉
助学指津…9
在灵魂独语中窥览别样岁月…9
案例示范…17
当代语境下的建构与重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阅读类学习
案例简述…17
重温一种伟大精神——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活动类学习案例
简述…19
专题问道
上编: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25
专题1得体与审美——“红色作品”文学性研读…25
含英咀华…26
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之一 / 孙犁…26风景谈 / 茅盾…33
雷电颂 / 郭沫若…38
实践笃行…42
芦花飘荡苇叶黄——品读孙犁“诗体小说”…42
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二 / 孙犁…43
专题2严密与崇高——“红色”作品思辨性研读…52
含英咀华…52
改造我们的学习 / *…52
科学的春天——郭沫若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59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 《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62
实践笃行…69
“抗日神剧”之我见…69
专题3写实与宣传——“红色”作品实用性研读…73
含英咀华…74
梅汝璈日记二则 / 梅汝璈…74
报告文学两篇 / 魏巍邹韬奋…79
书信两封 / 林觉民杨开慧…84
实践笃行…87
抚今追昔: 寻访故乡先烈旧踪,传承红色革命精神…87
下编: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91
专题4匕首与投枪——鲁迅杂文专题研讨…91
含英咀华…92
灯下漫笔 / 鲁迅…92
无花的蔷薇之二 / 鲁迅…99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致《文学月报》编辑的一封信 / 鲁迅…104
实践笃行…107
寻找鲁迅——跟着作品去寻访鲁迅先生生活过的地方…107
专题5一代天骄——*诗词专题研讨…116
含英咀华…116
西江月·井冈山…116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17
采桑子·重阳…118
实践笃行…119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19
专题6红色舞台——“红色”经典剧本专题研讨…125
含英咀华…126
白毛女 /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
贺敬之丁毅执笔…126
霓虹灯下的哨兵 / 沈西蒙、漠雁、吕兴臣集体创作,
沈西蒙执笔…134
放下你的鞭子 / 陈鲤庭执笔…145
实践笃行…153
荧屏上的革命——“红色”经典影视的文学原著之旅…153
专题7大地的歌吟——“白洋淀派”小说专题研讨…159
含英咀华…160
嘱咐 / 孙犁…160
中秋节 / 刘绍棠…168
水乡散记 / 韩映山…172
实践笃行…176
诗情画意的乡土——“白洋淀派”展厅的布置…176专题8时代的乐章——当代散文三大家专题研讨…180
含英咀华…181
雪浪花 / 杨朔…181
长江三峡 / 刘白羽…186
土地 / 秦牧…191
实践笃行…196
文学论坛: 当代散文三大家作品聚焦…196
专题9黎明的通知——艾青诗歌专题研讨…199
含英咀华…200
黎明的通知…200
给太阳…204
光的赞歌(节选)…205
实践笃行…209
追赶太阳的诗人…209
专题10科学之春——徐迟报告文学专题探讨…213
含英咀华…214
哥德巴赫猜想…214
地质之光…218
生命之树常绿…222
实践笃行…226
蓬勃燃烧的生命——“走近徐迟”读书会…226
锦心绣口
应世致用…237
标语…214
标语: 时代的*强音…237互动对话…239
谈判…214
谈判无处不在…239
我学我秀
展览平台…247
自我评估 …265
知识附录
参考答案…281
推荐书目…312
【书摘与插画】
在灵魂独语中窥览别样岁月
“红色经典”原泛指1942年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号召或规约下创作的曾产生空前广泛社会影响的涉及文学、音乐、戏曲、美术等门类的那批文艺作品。而本书所谈到的“红色经典”在时间范畴上并没有那么严格的制约,一般意义上指产生于或者反映中国革命年代的一批优秀文艺或非虚构作品。
之所以称之为“红色”,是因为这批作品,深深地打上了中国革命的烙印。从历经“五四”的老一辈文人,到新中国培养起来的人民作家,凝聚成一股巨大的“红流”,追忆革命斗争,抒写革命情怀,塑造革命英雄,歌颂工农兵,讴歌新中国。之所以称之为“经典”,是因为它们凝聚着中国革命史上数代人的记忆和情感,是因为它们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之深之远,经得起时间的检阅。
“红色经典”是“中国式”的经典,有别于传统的“四大名著”,有别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鸿篇巨制,有别于苦难精神的俄罗斯文学。“红色经典”的“中国式”特色,注定了它们被广泛传诵。
本册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按照文体分为三个专题,分别以“得体与审美”“严密与崇高”“写实与宣传”为抓手,去研习文学性、思辨性和实用性“红色”作品。
秦牧在《花城》里写道:“你在这里也不能不惊叹群众的审美的眼力。”阅读文学性“红色”作品,我们都在不自觉地坚持“审美”,关注“得体”,领悟文学作品各个方面的美,包括修辞、语言、艺术特色、思想内涵,甚至社会意义。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类似的规律和内在的特质,同时再加上作家独有的风格,我们应该将审美目光聚焦到作品突出的特点上。如孙犁“诗体小说”的诗意美,茅盾散文“文中有画”的绘画美,郭沫若戏剧“抒情独白”的气势美……在欣赏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比较法,将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音乐、电影、绘画等)进行比较,以深刻领悟作品独特的跨界之美。当然,形象的语言、精妙的修辞、精巧的结构都是我们不可忽视的。
所谓思辨,就是思考、分辨。思辨能力就是能否准确地、多方面地思考辨析问题的能力。在阅读思辨性“红色”作品时,我们不仅要在宏阔的历史背景下理解它的价值和意义,体会文章所彰显的崇高思想,更要聚焦语文课程,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思辨力和严密的思维逻辑来传达他的思想的。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分析和综合、判断和推理等思维方法,培养思辨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敏捷性,学会从材料中提炼、概括、还原作者的本意。
在“红色”作品中,那慷慨激昂的演讲词、感人肺腑的诀别信、私密独白的日记以及报道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的新闻通讯,都是历史的珍贵记录。学习这些实用性“红色”作品,我们既要在历史的硝烟中牢记屈辱和荣耀,在历史的迷雾中拨云见日、树立正确价值观,更要探寻语文课程意义上的文学的实用性,穿透文字表象理解内容。
本书的下编是“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共设置了7个专题研讨的内容。分别为“鲁迅杂文专题”“*诗词专题”“‘红色’经典剧本专题”“‘白洋淀派’小说专题”“当代散文三大家专题”“艾青诗歌专题”和“徐迟报告文学专题”。
鲁迅说过:“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鲁迅的杂文就是投向敌人的“匕首与投枪”,每一个字都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了极大的思想潜力。不了解鲁迅的杂文,就不能完整地理解鲁迅;不了解鲁迅的杂文,就不能完整地理解20世纪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心理。学习鲁迅的杂文,我们需要关注其文艺性与政论性的完美结合、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完美结合、尖锐的讽刺以及艺术化的语言魅力。例如《“友邦惊诧”论》是鲁迅针对1931年12月18日国民党反动政府通电各地军政当局的电文而写的驳论。下面摘录文中一二:
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 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报上不是说过,东北大学逃散,冯庸大学逃散,日本兵看见学生模样的就枪毙吗?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不道国民党政府却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的罪名,而且指出结果,说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
文中尖锐地戳穿了所谓“友邦人士”勾结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野心。但一篇短小的杂文,何以能产生如此大的作用?这主要归功于鲁迅讽刺艺术的成功。首先,鲁迅的讽刺是有事实依据的。鲁迅在文中列举了许多确凿的事实,如“日本帝国主义强占辽吉,炮轰机关,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事实本身成了对谎言的绝妙讽刺。其次,鲁迅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进行讽刺。他将讽刺对象的“不惊诧”与“惊诧”对比参照,深刻揭露了敌人的虚伪、卑劣与可耻。第三,语言幽默,讽刺艺术运用娴熟。或疾言厉色,或打趣讪笑,或无情嘲弄,或辛辣挖苦,增强了文章论辩与抨击的力量。
古人说:“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这样的评价,*是当之无愧的。作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代领袖,他的诗词是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艰难奋进的壮丽画卷,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宏伟史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诗词又是他一生政治理想、人生追求、思想境界、思维方式、生活阅历、创造才情和审美情趣的反映。学习*诗词,我们要通过“读—品—悟”等活动,感受人民领袖的胸襟与情怀,提高诗词语言的感悟力,探究深化对*诗词中体现出来的思想的学习力。
“每次演出都是满村空巷,扶老携幼,屋顶上是人,墙头上是人,树杈上是人,草垛上是人。凄凉的情节、悲壮的音乐激动着全场的观众,有的泪流满面,有的掩面呜咽,一团一团的怒火压在胸间。”这是丁玲笔下人们看《白毛女》的情景。
那个苦难辉煌的时代,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革命、救国、建设、改革成为时代的*强音。许多优秀的小说、剧本被演绎成戏剧与电影,通过舞台和荧幕,承担着传播革命理念、鼓舞革命士气甚至体现国家意志的功效。中国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都带有非常强的政治色彩,都是在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贡献。其中许多舞台作品在完成历史使命后就被遗忘了,但不乏一些政治性与艺术性兼顾的优秀作品*终穿过舞台的帷幕,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白毛女》中的“喜儿扎红头绳”,《沙家浜》中的“智斗”,《红灯记》中的“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智取威虎山》的“今日同饮庆功酒”,《冰山上的来客》中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这些作品中的一些精彩唱段至今仍在传唱;《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李侠,《红旗谱》中的朱老忠,《小兵张嘎》中的嘎子,这些作品中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仍耳熟能详。弹指一挥间,几十年过去,这些作品成为特殊年代留给我们这个时代的舞台经典。
同学们,我们学习红色经典剧本这一专题,并不是影视欣赏课或戏剧表演课。我们学习的重点是红色经典原著如何将政治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探究经典文学文本在原型改造、人物塑造、矛盾推进、艺术手法选择上的精到之处。如老舍《茶馆》第二幕节选:
王利发您圣明,我这儿现在光包后面的伙食,不再卖饭,也还没开张,别说八十斤大饼,一斤也交不出啊!
巡警你有你的理由,我有我的命令,你瞧着办吧!(要走)
王利发您等等!我这儿千真万确还没开张,这您知道!开张以后,还得多麻烦您呢!得啦,您买包茶叶喝吧!(递钞票)您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
巡警(接票子)我给你说说看,行不行可不保准!
(三五个大兵,军装破烂,都背着枪,闯进门口。 )
巡警老总们,我这儿正查户口呢,这儿还没开张!
大兵屌!
巡警王掌柜,孝敬老总们点茶钱,请他们到别处喝去吧!
王利发老总们,实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递钞票给巡警)
巡警(转递给兵们)得啦,老总们多原谅,他实在没法招待诸位!
大兵屌!谁要钞票?要现大洋!
王利发老总们,让我哪儿找现洋去呢?
大兵屌!揍他个小舅子!
巡警快!再添点!
王利发(掏)老总们,我要是还有一块,请把房子烧了!(递钞票)
大兵屌!(接钱下,顺手拿走两块新桌布)
巡警得,我给你挡住了一场大祸!他们不走呀,你就全完,连一个茶碗也剩不下!
王利发我永远忘不了您这点好处!
巡警可是为这点功劳,你不得另有份意思吗?
王利发对!您圣明,我糊涂!可是,您搜吧,真一个铜子儿也没有啦!(掀起褂子,让他搜)您搜!您搜!
巡警我干不过你!明天见,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下)
话剧《茶馆》通过裕泰茶馆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混乱腐败的民国末年三个时期的变化,用客观冷峻的文笔深刻描绘了中国近代社会五十年来的动荡变迁。欣赏《茶馆》时,我们既要关注这一历史题材话剧所描写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和那些冷酷无情的血淋淋的社会真相,更要关注《茶馆》在写活三教九流、表现吃人社会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从节选部分我们可以感受到三个方面的特点。
戏剧冲突。剧本没有选取重大的社会题材,没有描写中国近代戊戌变法以来的重大实践和重要的人物,而是通过“侧面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的方法,活画出旧时代的缩略图。节选部分由王利发与巡警、大兵之间的戏剧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茶馆掌柜王利发把“莫谈国事”的纸条高高挂起,“国事”却不断地找他麻烦。
戏剧语言。节选部分充分表现掌柜王利发的个性特征,以极普通的日常口语将他的身份、性格展现出来: 谨小慎微、圆滑变通、八面玲珑(“开张以后,还得多麻烦您呢!得啦,您买包茶叶喝吧!(递钞票)您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却依旧拗不过这个吃人的社会;同时具有丰富意味的潜台词(“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富有动作性,富有时代特点。
浓郁的地方特色。环境是典型的北京茶馆,茶馆的陈设,人物之间的对话,都是地道的北京味。
“白洋淀派”是以孙犁为代表的当代文学小说流派。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该派作家的共同特色是将宏大的历史事件、社会变革作为时代背景,而将叙事焦点始终置于历史变动中个人的命运与情感世界这样一些被主流文学无视的区域,融入浪漫主义情调,充满乐观精神,着力追求诗情画意之美。欣赏“白洋淀”小说,我们要关注人物形象特别是女性形象所张扬的人性与人情;艺术的质地上以外在的现实主义为张目,以内里的浪漫主义为真正焦点,具有亲切可人的浪漫气息;还有诗意的语言、优美的画面感,等等。
在个体经验、情感表达受到压抑的时代,通讯报告的提倡发展,必然削弱挤压了散文小品(或抒情散文)的地位。而在20世纪60年代,文坛沉寂多时的散文创作奏响了“复兴”的交响乐。在新中国建设的时代大潮中,杨朔、秦牧、刘白羽成为那个时代齐名的“共和国之恋”*响亮的歌手,被誉为“散文三大家”。理解时代精神与散文创作的关系是阅读他们作品的关键。然而,同样是时代精神的讴歌,杨朔、秦牧和刘白羽又因为各自不同的经历,有着鲜明的文学个性。他们的散文作品分别以“诗人散文”“学者散文”和“战士散文”为人津津乐道。所以,关注三人不同的写作个性,比较是一个很适切的阅读方式。同时还要思考时代精神对他们散文的知、情、意造成的局限性,如把时代精神和个体的情感体验画等号,在浮光掠影的走马观花中撷取所谓的新人新事、新面貌,和当时的路线、方针、政策生硬拼接,散文创作流于模式化、政治化倾向,有其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一位为祖国歌唱至嘶哑的歌者,这是一个土地与光明的追寻者。艾青以“*伟大的歌手”要求自己,他的诗歌以紧密关注社会、富于战斗精神的特点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优良传统,又以饱满浓郁的抒情和精妙创新的艺术风格开了一代诗风,深刻影响了这一时期乃至40年代后期的诗界。学习艾青的诗歌,我们一要专注意象的选取对诗歌情感抒发的重要作用;二要充分朗读,以体会那充沛饱满的感情;三要运用想象和联想,拓宽诗歌的意境。以下是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诗歌节选: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
沿着雪夜的河流,
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
那破烂的乌篷船里
映着灯光,垂着头,
坐着的是谁呀?
——啊,你
蓬发垢面的少妇,
是不是
你的家
——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
已被暴戾的敌人,
烧毁了么?
……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透过雪夜的草原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
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拥挤在
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饥馑的大地
朝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颤抖着的两臂。
……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是诗人在看到抗战中心武汉的老百姓在穷困、饥饿中挣扎而权贵们依然作威作福的社会现实后发出的*痛彻心扉的呼喊。而在这个反复的呼号中,由意象“雪”与“寒冷”奠定的情感色调铺染至全诗,与后面的蓬头垢面的少妇、失去家畜的人们、失去田地的人们、失去家的人们的无尽苦难涌入诗人的视野,所以诗人*后痛苦地言说着“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富有个性的审美感觉、充满具象的情绪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全诗浸润着忧患得令人愤慨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我们非诵读不足以体会到的。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种,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它贴近时代和生活,具有新闻性、文学性和政论性的特点。1976年后,徐迟迎来了报告文学的春天,创作了一批问津科技战线、描写自然科学家、反映自然科学领域的优秀报告文学。《地质之光》《生命之树常绿》《在湍流的漩涡中》《刑天舞干戚》《哥德巴赫猜想》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我们以专题研究徐迟报告文学,要抓住以下几点:
1. 在题材上,徐迟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将报告文学与科技主题结合起来,使文学更纵深地向科技领域挺进。
2. 人物形象塑造上,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和简洁典型的话语来刻画人物性格。如通过书记送苹果写陈景润性格的木讷。然后说出了三个头一次:“从来所领导没有把我当作病号对待,这是头一次;从来没有人带了东西来看望我的病,这是头一次。”“这是水果,我吃到了水果,这是头一次。”
3. 新闻性与文学性。徐迟本人的诗人气质与文学才华使他的报告文学成了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领域跨界联谊的典范。他的报告文学作品里用生动的比喻营造了一个个崭新的意境。如他在描写陈景润攀登科学高峰时就用了登山运动员的比喻:“他跋涉在数学的崎岖山路上,吃力地迈动步伐。在抽象思维的高原,他向陡峭的巉岩升登,降下又升登!”
“他无法统计他失败了多少次。他毫不气馁。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做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
徐迟的成功,说明要让百姓关注国家科技进展,还需要作家把这些进展转化成有趣味有美感的文章。
同学们,我们学习这些“红色经典”,不仅要关注和感知这些经典的政治时代背景以及蕴涵其中的革命精神,还要聚焦语文课程本身,理解语言文字是思想情感的载体,领悟经典之所以穿越时光长河依然熠熠生辉的原因。祝愿同学们在上述学习方法的帮助下,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