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在参考了大量文学史、曲艺史、社会史及其他相关资料,并借鉴空间及公共空间的理论及广泛利用包括档案资料、报刊资料和文人文集、回忆录等文字资料,以苏州“大社会”变迁为背景,对书场“小社会”进行了全面分析,进而反观苏州评弹与苏州社会的互动关系。在学术研究的同时,读者也在作者的带领下领略了书场那“怀旧”情绪的审美经验,进而试图从社会史研究的角度了解保护与传承评弹艺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目录
书名页
前言页
目录页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学术史回顾
(一)苏州评弹研究概况
(二)空间研究与近代中国公共空间研究
三 概念界定与资料情况
(一)书场、书场空间
(二)资料情况
四 方法与思路
(一)新社会文化史的借鉴
(二)书场“小社会”与苏州“大社会”
第一章 晚清以来苏州社会变迁下的书场发展
一 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苏州书场
(一)明清时期的苏州社会与苏州评弹
(二)从露天书场到茶馆书场
(三)苏州城市近代化与观前的兴起
(四)晚清时期茶馆书场的发展
二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苏州书场
(一)“海上之路”:苏州评弹的新发展
(二)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苏州书场
(三)民办商业电台的创办与广播书场的诞生
(四)书场功能的演变:从茶馆书场到专业书场
三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苏州书场
(一)一元化体制下的苏州评弹
(二)茶馆书场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章 晚清以来书场的空间构成与经营运作
一 书场的布局与设施
(一)布局
(二)设施
二 书场的人员构成
(一)场方
(二)艺人
(三)听客
三 书场的经营运作
(一)开办书场
(二)聘请艺人
(三)书场收益
四 书场的竞争
第三章 晚清以来苏州书场空间的形塑与人际交往
一 共生与互惠
二 传播与反馈
(一)艺术传播与经验之谈
(二)听客的“扳错头”
三 “相知”与“相惜”
(一)“过房爷”与“干儿”
(二)君子之交
(三)“捧”与“不捧”
四 矛盾与冲突
(一)地方乡绅与艺人
(二)帮会与艺人
(三)书场与艺人
(四)艺人之间
第四章 晚清以来苏州书场内的日常生活与感官文化
一 书场内听客的感官体验
(一)聆听的享受
(二)赏阅的刺激
(三)品尝的乐趣
(四)沙发的诱惑
(五)感官体验的单一化
二 书场内评弹艺人的演艺生涯
(一)艺术上的“千日之功”
(二)生活中的“身心俱疲”
(三)书台上的“正襟危坐”与书台下的人世变迁
三 书场生活经验的文学再现
(一)文人笔下的“说书人”
(二)小说中的“女弹词家”
(三)“儿时的乐园”与“儿童时代的娱乐”
(四)书场内外的两个“阿二”
第五章 晚清以来苏州书场的重组与权力更迭
一 空间的平衡:清代至民国初年光裕社与评弹商业体系的运作
二 平衡的打破:民国时期传统评弹商业体系面临的新挑战
(一)艺人多元化:光裕社、润余社、普余社的利益竞争
(二)书场独立化:茶馆书场业公会的成立
(三)政府的社会管理
三 “光裕书场”事件:书场空间权力的更迭
(一)引子:龚、潘艺人的光裕书场演出
(二)升级:公安局、文化局的介入
(三)分析:调查小组的调查报告
(四)落幕: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社会“剧变”
结语
附录
附录1 苏州市区书场分布图(清道光-光绪年间建立)
附录2 清代中叶至20世纪60年代苏州书场一览表
附录3 1930年至1949年苏州广播电台一览表
附录4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苏州市区部分书场场东情况一览表
附录5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苏州市区部分书场股东情况一览表
附录6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苏州市区部分书场工作人员情况一览表
附录7 民国时期部分报刊中苏州城乡书场及广播书场广告一览表
附录8 1955年苏州书场行政管理支出一览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页
目录页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学术史回顾
(一)苏州评弹研究概况
(二)空间研究与近代中国公共空间研究
三 概念界定与资料情况
(一)书场、书场空间
(二)资料情况
四 方法与思路
(一)新社会文化史的借鉴
(二)书场“小社会”与苏州“大社会”
第一章 晚清以来苏州社会变迁下的书场发展
一 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苏州书场
(一)明清时期的苏州社会与苏州评弹
(二)从露天书场到茶馆书场
(三)苏州城市近代化与观前的兴起
(四)晚清时期茶馆书场的发展
二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苏州书场
(一)“海上之路”:苏州评弹的新发展
(二)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苏州书场
(三)民办商业电台的创办与广播书场的诞生
(四)书场功能的演变:从茶馆书场到专业书场
三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苏州书场
(一)一元化体制下的苏州评弹
(二)茶馆书场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章 晚清以来书场的空间构成与经营运作
一 书场的布局与设施
(一)布局
(二)设施
二 书场的人员构成
(一)场方
(二)艺人
(三)听客
三 书场的经营运作
(一)开办书场
(二)聘请艺人
(三)书场收益
四 书场的竞争
第三章 晚清以来苏州书场空间的形塑与人际交往
一 共生与互惠
二 传播与反馈
(一)艺术传播与经验之谈
(二)听客的“扳错头”
三 “相知”与“相惜”
(一)“过房爷”与“干儿”
(二)君子之交
(三)“捧”与“不捧”
四 矛盾与冲突
(一)地方乡绅与艺人
(二)帮会与艺人
(三)书场与艺人
(四)艺人之间
第四章 晚清以来苏州书场内的日常生活与感官文化
一 书场内听客的感官体验
(一)聆听的享受
(二)赏阅的刺激
(三)品尝的乐趣
(四)沙发的诱惑
(五)感官体验的单一化
二 书场内评弹艺人的演艺生涯
(一)艺术上的“千日之功”
(二)生活中的“身心俱疲”
(三)书台上的“正襟危坐”与书台下的人世变迁
三 书场生活经验的文学再现
(一)文人笔下的“说书人”
(二)小说中的“女弹词家”
(三)“儿时的乐园”与“儿童时代的娱乐”
(四)书场内外的两个“阿二”
第五章 晚清以来苏州书场的重组与权力更迭
一 空间的平衡:清代至民国初年光裕社与评弹商业体系的运作
二 平衡的打破:民国时期传统评弹商业体系面临的新挑战
(一)艺人多元化:光裕社、润余社、普余社的利益竞争
(二)书场独立化:茶馆书场业公会的成立
(三)政府的社会管理
三 “光裕书场”事件:书场空间权力的更迭
(一)引子:龚、潘艺人的光裕书场演出
(二)升级:公安局、文化局的介入
(三)分析:调查小组的调查报告
(四)落幕: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社会“剧变”
结语
附录
附录1 苏州市区书场分布图(清道光-光绪年间建立)
附录2 清代中叶至20世纪60年代苏州书场一览表
附录3 1930年至1949年苏州广播电台一览表
附录4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苏州市区部分书场场东情况一览表
附录5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苏州市区部分书场股东情况一览表
附录6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苏州市区部分书场工作人员情况一览表
附录7 民国时期部分报刊中苏州城乡书场及广播书场广告一览表
附录8 1955年苏州书场行政管理支出一览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晚清以来苏州评弹与苏州社会:以书场为中心的研究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