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作者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对中国文艺学学科反思,文化研究与文艺学的关系,当代中国文化研究出现的社会历史语境、基本特征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分别考察了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批评、后殖民批评以及女性主义批评。此外,本书还选择了日常生活审美化、“大话文化”等具体的社会文化现象作了深入细致的个案研究。
与作者的其他文化批评著述一样,本书突出思想史的研究高角一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把当代的文化——文艺思潮作为当代中国思想善的征候,更把作者对于这些思潮的评论与思考作为思想史研究的切入口。作者试图通过文化研究的方法勾勒一种与精英思想史不同的,体现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特别是日常生活层面的“活”的思想史。在论述中,把当代的文化-文艺思潮作为切入口,突出思想史视角,显现了批评与思考的深度。
目录
《文学学与文化研究丛书》总序
导论 文艺学的学科反思与重建
一 文艺学中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
二 历史地理解文学艺术的自主性
三 跨时空拼凑:文艺学知识的历史性与民族性的丧失
四 历史化与地方化:文艺学知识的重建思路
第一章 试论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
一 文化批评出现的语境
二 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的关系
三 文化批评与文学的自主性问题
四 文化批评与传统社会学批评的区别
五 赛伊德的启示
六 移动的边界与文学理论的开放性
第二章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
一 什么是大众文化?如何理解大众文化?
二 批判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研究
三 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研究
四 “新左派”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研究
五 对一些误解的澄清
六 西方文化研究中阶级分析与政治经济学范式的回归
第三章 当代中国的后殖民批评
一 中国后殖民批评的发生及其社会文化语境
二 《东方学》冲击波
三 关于“中华性”问题的论争
四 关于“国民性”问题的论争
五 关于张艺谋的电影以及其他几个文本的批评与争鸣
六 背景与错位:后殖民批评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
七 结语:几点思考
第四章 关于中国文论的“失语”与“重建”
一 “失语”与“重建”问题的提出
二 从话语学层面到存在论层面
三 对“失语”、“重建”论的一些批评意见
四 几个核心问题
第五章 当代中国的女性主义批评
一 女性主义批评及其两种类型
二 女性与主体性
三 女性经验
四 女性经验
五 文学立场与文化倾向
第六章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消费主义批判
一 西方理论界的相关论述
二 消费方式、权力与身份认同
三 后全权社会的消费主义
四 文化媒介人:一种新型的知识分子?
五 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
第七章 “大话文艺”与当代中国的犬儒主义思潮
一 经典的消费化与“大话文艺”的兴起
……
后记
导论 文艺学的学科反思与重建
一 文艺学中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
二 历史地理解文学艺术的自主性
三 跨时空拼凑:文艺学知识的历史性与民族性的丧失
四 历史化与地方化:文艺学知识的重建思路
第一章 试论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
一 文化批评出现的语境
二 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的关系
三 文化批评与文学的自主性问题
四 文化批评与传统社会学批评的区别
五 赛伊德的启示
六 移动的边界与文学理论的开放性
第二章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
一 什么是大众文化?如何理解大众文化?
二 批判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研究
三 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研究
四 “新左派”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研究
五 对一些误解的澄清
六 西方文化研究中阶级分析与政治经济学范式的回归
第三章 当代中国的后殖民批评
一 中国后殖民批评的发生及其社会文化语境
二 《东方学》冲击波
三 关于“中华性”问题的论争
四 关于“国民性”问题的论争
五 关于张艺谋的电影以及其他几个文本的批评与争鸣
六 背景与错位:后殖民批评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
七 结语:几点思考
第四章 关于中国文论的“失语”与“重建”
一 “失语”与“重建”问题的提出
二 从话语学层面到存在论层面
三 对“失语”、“重建”论的一些批评意见
四 几个核心问题
第五章 当代中国的女性主义批评
一 女性主义批评及其两种类型
二 女性与主体性
三 女性经验
四 女性经验
五 文学立场与文化倾向
第六章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消费主义批判
一 西方理论界的相关论述
二 消费方式、权力与身份认同
三 后全权社会的消费主义
四 文化媒介人:一种新型的知识分子?
五 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
第七章 “大话文艺”与当代中国的犬儒主义思潮
一 经典的消费化与“大话文艺”的兴起
……
后记
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