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小河五号墓地坐落在一座小山包上,墓地放置许多牛头、公羊角,墓内
随葬公牛角和公羊角,有的墓多达26个,木棺用整张牛皮或羊皮覆盖,表明
墓主人生前以畜牧业为生。墓地中心一座女性墓上构筑了原木结构的“享堂
”,充分显示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其余墓葬与克尔木齐墓地一
样,分族而葬。每个家族墓群之间用木栏杆隔开,墓前立有与人等高的木雕
人像,墓内随葬木俑,其功能分别相当于克尔木齐墓地的石板坟院、墓地石
人和随葬石俑。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犍陀罗艺术在中亚本来是一种石刻艺术,传人
新疆后却变成一种木雕或泥塑艺术。究其原因,主要因为新疆缺乏适合雕刻
人像的优质石材。小河墓地中心有一个高达1.43米的大型生殖崇拜木雕,相
当引人注目,使人联想起克尔木齐墓地那些性质不明的石条,不知是否为生
殖崇拜对象?
由于塔里木盆地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小河墓地的古尸和服饰得以完好
地保存下来,墓主人头戴尖顶毡帽,样式和奇台采集的克尔木齐式石俑头上
戴的尖帽完全相同。尽管小河墓地未见陶器,但是古墓沟人的尖底草篓与阿
凡纳羡沃和克尔木齐的尖底陶器非常相似,而古墓沟人随葬的石俑或木俑,
再次表明它们与克尔木齐文化的渊源关系。
20世纪80年代初,罗布泊以西70公里孔雀河北岸古墓沟墓地的发现,进
一步揭开了楼兰远古文化的面貌。1979年,新疆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在孔雀河
下游北岸第二台地沙丘上发现这个古代墓地,今称“古墓沟文化”。目前一
共发掘了42座墓,墓葬形制可分两类:一类与小河墓地相同,另一类墓以木
棺为中心环列7圈木桩,非常壮观。据碳14资料,第一类墓的年代大约在公
元前1800一前1700年,第二类墓有打破第一类墓的现象,说明小河墓地不晚
于公元前1800年。古墓沟墓地延续时间较长,从公元前1800年直迄公元前17
00年。第二类墓的主人皆为男性,说明当时男性已取代女性,开始在社会中
扮演重要角色。古墓沟墓地随葬品组合主要为石俑或木俑、平纹毛织物、木
器、零星铜器,但是不见陶器。正如发掘者王炳华指出的,古墓沟墓地无疑
属于青铜时代,因为这片墓地中数以百计的木桩都有青铜斧砍凿痕迹。
从伯格曼在罗布泊采集的人类学材料,人们开始了解到古代楼兰人属于
印欧人种群。中国人类学家韩康信研究了古墓沟出土的人头骨,发现它们与
南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伏尔加河下游以及咸海沿岸青铜时代人类学材料
存在许多共性,尤其与欧洲人种北欧类型(Nordic)相似,属于原始欧罗巴人
……
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1
英文目录/5
彩色插图目录/6
第一讲 丝绸与中国文明/1
第一节 丝绸之路的定义/2
第二节 丝绸之路的新认识/3
第三节 从世界五大纺织体系看中国文明/4
第四节 丝绸在中国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8
第二讲 吐火罗人的起源与迁徙/12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2
第二节 印欧人的起源和迁徙/14
第三节 双轮战车与吐火罗人南下楼兰/19
第四节 雅利安人迁徙与吐火罗人再下塔里木盆地/26
第三讲 草原之路/35
第一节 阿尔泰语系民族的原始故乡/35
第二节 阿尔泰山的大石冢/38
第三节 阿尔赞“国王谷”/43
第四节 巴泽雷克的斯基泰王陵/48
第四讲 中国与西域的最初接触/54
第一节 昆山之玉/54
第二节 厨宾的珠玑/60
第三节 蜻蜓眼玻璃珠的东传/65
第四节 隋侯之珠/70
第五讲 中亚的希腊化时代/75
第一节 亚历山大东征/75
第二节 中亚的希腊化城邦/76
第三节 希腊艺术的东传/80
第四节 巩乃斯河畔的斯基泰神庙/85
第六讲 古代中国与西方的海上交通/92
第一节 人海求仙/92
第二节 鸡骇之犀/94
第三节 东西方海上交通的开辟/98
第四节 海路来华的近东艺术品/103
第七讲 汉朝与西方三大帝国的交往/110
第一节 张骞通西域/110
第二节 黎轩/117
第三节 安息/122
第四节 大秦/128
第八讲 罗马人与东西方海上交通的开辟/139
第一节 红海古港口的变迁/141
第二节 印度古海港——阿里卡梅杜/146
第三节 扶南古港口——沃奥/148
第四节 中国东南沿海的舶来品/156
第九讲 楼兰文明/164
第一节 从罗布泊到鄯善河/164
第二节 汉文化的西传/170
第三节 楼兰人种族问题/172
第四节 楼兰考古新发现/175
第十讲 于阗文明/185
第一节 斯基泰人与于阗城邦的兴起/185
第二节 文明的变迁/191
第三节 于阗佛教/194
第四节 丹丹乌里克的“龙女索夫”壁画/203
第五节 于阗佛画与尉迟氏绘画/205
第十一讲 唐宋时代的海上交通/22l
第一节 隋唐中国与西方的海上交通/221
第二节 阿拉丁的神灯/230
第三节 长沙窑的外销瓷/232
第四节 黑石号沉船的发现/237
第五节 宋代的海上交通/245
第十二讲 唐蕃古道/252
第一节 藏族的形成及其与外界的交往/252
第二节 唐蕃古道的开辟/256
第三节 《唐蕃会盟碑》与《大唐天竺使出铭》/260
第四节 吐谷浑与青海都兰吐蕃大墓/264
第五节 青藏高原考古新发现与吐蕃权臣噶尔家族/268
第十三讲 吐鲁番文明/278
第一节 文明的变迁/278
第二节 佛教/286
第三节 火祆教/292
第四节 景教和基督教/296
第五节 摩尼教/300
第十四讲 居延沧桑/306
第一节 秦时明月汉时关/307
第二节 农牧之争/312
第三节 马可波罗笔下的亦集乃城/316
第四节 黑城的发现及其文物的流散/321
第十五讲 郑和海外遗迹/328
第一节 郑和家世/328
第二节 明代初年的西洋与满剌加大明海军基地/332
第三节 明朝与三佛齐的朝贡贸易/340
第四节 郑和葬地——古里/344
第五节 非洲的礼品/350
第六节 郑和舰队在波斯湾的登陆地/354
第七节 郑和宝物的最后归宿/360
参考书目/368
主题索引/370
英文目录/5
彩色插图目录/6
第一讲 丝绸与中国文明/1
第一节 丝绸之路的定义/2
第二节 丝绸之路的新认识/3
第三节 从世界五大纺织体系看中国文明/4
第四节 丝绸在中国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8
第二讲 吐火罗人的起源与迁徙/12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2
第二节 印欧人的起源和迁徙/14
第三节 双轮战车与吐火罗人南下楼兰/19
第四节 雅利安人迁徙与吐火罗人再下塔里木盆地/26
第三讲 草原之路/35
第一节 阿尔泰语系民族的原始故乡/35
第二节 阿尔泰山的大石冢/38
第三节 阿尔赞“国王谷”/43
第四节 巴泽雷克的斯基泰王陵/48
第四讲 中国与西域的最初接触/54
第一节 昆山之玉/54
第二节 厨宾的珠玑/60
第三节 蜻蜓眼玻璃珠的东传/65
第四节 隋侯之珠/70
第五讲 中亚的希腊化时代/75
第一节 亚历山大东征/75
第二节 中亚的希腊化城邦/76
第三节 希腊艺术的东传/80
第四节 巩乃斯河畔的斯基泰神庙/85
第六讲 古代中国与西方的海上交通/92
第一节 人海求仙/92
第二节 鸡骇之犀/94
第三节 东西方海上交通的开辟/98
第四节 海路来华的近东艺术品/103
第七讲 汉朝与西方三大帝国的交往/110
第一节 张骞通西域/110
第二节 黎轩/117
第三节 安息/122
第四节 大秦/128
第八讲 罗马人与东西方海上交通的开辟/139
第一节 红海古港口的变迁/141
第二节 印度古海港——阿里卡梅杜/146
第三节 扶南古港口——沃奥/148
第四节 中国东南沿海的舶来品/156
第九讲 楼兰文明/164
第一节 从罗布泊到鄯善河/164
第二节 汉文化的西传/170
第三节 楼兰人种族问题/172
第四节 楼兰考古新发现/175
第十讲 于阗文明/185
第一节 斯基泰人与于阗城邦的兴起/185
第二节 文明的变迁/191
第三节 于阗佛教/194
第四节 丹丹乌里克的“龙女索夫”壁画/203
第五节 于阗佛画与尉迟氏绘画/205
第十一讲 唐宋时代的海上交通/22l
第一节 隋唐中国与西方的海上交通/221
第二节 阿拉丁的神灯/230
第三节 长沙窑的外销瓷/232
第四节 黑石号沉船的发现/237
第五节 宋代的海上交通/245
第十二讲 唐蕃古道/252
第一节 藏族的形成及其与外界的交往/252
第二节 唐蕃古道的开辟/256
第三节 《唐蕃会盟碑》与《大唐天竺使出铭》/260
第四节 吐谷浑与青海都兰吐蕃大墓/264
第五节 青藏高原考古新发现与吐蕃权臣噶尔家族/268
第十三讲 吐鲁番文明/278
第一节 文明的变迁/278
第二节 佛教/286
第三节 火祆教/292
第四节 景教和基督教/296
第五节 摩尼教/300
第十四讲 居延沧桑/306
第一节 秦时明月汉时关/307
第二节 农牧之争/312
第三节 马可波罗笔下的亦集乃城/316
第四节 黑城的发现及其文物的流散/321
第十五讲 郑和海外遗迹/328
第一节 郑和家世/328
第二节 明代初年的西洋与满剌加大明海军基地/332
第三节 明朝与三佛齐的朝贡贸易/340
第四节 郑和葬地——古里/344
第五节 非洲的礼品/350
第六节 郑和舰队在波斯湾的登陆地/354
第七节 郑和宝物的最后归宿/360
参考书目/368
主题索引/370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