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industrial parks:community-scale practi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副标题:无
作 者:方一平,周后珍著
分类号:
ISBN:9787030213716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生态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实践》共八章,分为两个部分。第_、二章为理论部分,第一章重点对产业生态学发展、研究视野、基本原理等进行讨论;第二章探讨了生态产业园区概念、特征、类型、影响因素、设计思想、管理功能与结构、研究展望。第三至第八章为实践部分,其中第三章分别介绍了国内外九个典型的生态产业示范区和产业共生网络构建要素;第四至第八章重点研究华宁农业生态园区,包括园区的基本结构、环境背景、物质流、价值流、综合效应、系统稳定性以及发展战略分析等。《生态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实践》旨在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生态产业园区综合的、系统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祈望能够对生态产业园区建设的基本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对生态产业园区建设的技术关键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对生态产业园区建设的规划实践有一个总体的指导框架,对社区尺度范围内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功效有一个新的提升,并期望为企业、政府及相关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产业生态学原理
第一节 产业生态学的早期尝试
第二节 产业生态学的发展
第三节 产业生态学的视野
3.1 研究视野
3.2 研究领域
3.3 研究界面
第四节 产业生态学的原理
4.1 生态系统进化与产业模式
4.2 产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4.3 产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流
4.4 产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4.5 产业生态学的应用工具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生态产业园区的设计与管理
第一节 概念与特征
1.1 概念
1.2 特征
1.3 类型
第二节 设计准则和指导思想
第三节 影响因素
3.1 经济、可行和制度
3.2 信赖、参与和承诺
3.3 信息、知识和技能
3.4 规划、协调和组织
3.5 龙头企业与协作机构
第四节 管理功能与结构
4.1 管理功能
4.2 管理结构
第五节 研究与设计经验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国内外典型生态产业园区简介
第一节 丹麦Kalundborg产业共生体
1.1 产生背景
1.2 合作伙伴与共生关系
1.3 综合效益
第二节 美国主要的生态产业园区
2.1 查尔斯角(Cape Charles)EIP
2.2 柏林顿(Burlington)EIP
2.3 查克塔瓦(Choctaw)EIP
第三节 加拿大Burnside生态产业园区
3.1 园区背景
3.2 主要产业部门
3.3 Burnside产业生态系统
3.4 生态系统模型
3.5 园区物质管理系统设计的四个关键点
3.6 建立生态效率中心
第四节 芬兰费尼雪(Finnish)森林产业生态系统
4.1 森林产业系统伙伴关系
4.2 森林产业系统物质(生物量)流
4.3 森林产业系统营养流
4.4 森林产业系统能量流
4.5 森林产业系统的碳流
第五节 日本藤泽(Fujisawa)荏原(EBARA)生态产业园区
5.1 园区简介
5.2 技术与区域层面
5.3 支持系统
第六节 国内生态产业园区
6.1 概况
6.2 广西贵港生态产业(制糖)示范园区
6.3 山东鲁北生态产业(化工)示范园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华宁区域背景与园区结构
第一节 西昌市自然条件
1.1 区位
1.2 地貌
1.3 气候
1.4 植被
1.5 土壤
1.6 水资源
第二节 西昌市社会经济条件
2.1 人口及结构
2.2 产业结构
2.3 交通、通讯
2.4 农业区划
2.6 土地利用
第三节 西昌市生态环境条件
第四节 华宁园区的基本结构
4.1 企业结构
4.2 产业链构成
4.3 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华宁园区环境背景及评价
第一节 评价方法
1.1 依据
1.2 采样
1.3 分析方法
1.4 评价方法
1.5 评价标准
第二节 测试结果
2.1 水样测试结果
2.2 土样测试结果
第三节 环境质量评价
3.1 种鸭场水质评价
3.2 园艺场灌溉水质评价
3.3 园艺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第四节 园艺场土壤肥力评价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华宁园区物质流与价值流分析
第一节 物质流分析
1.1 产业链构成及其系统物质流
1.2 园区内每个成员(厂)的物质流
第二节 价值流分析
2.1 单个成员的价值流
2.2 产业链条的价值流
2.3 整个产业系统的价值流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华宁园区综合效应分析
第一节 环境效益
1.1 园艺场粪水灌溉强度与生物量测试
1.2 环境效益分析
第二节 经济效益
2.1 区域经济效益
2.2 间接经济效益
第三节 社会效应
3.1 园区的示范效应
3.2 园区的组织与管理效应
3.3 影响区“三农”的增收效应
3.4 园区产品的区域效应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华宁园区系统稳定性及维护战略
第一节 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风险与市场
2.1 种鸭场
2.2 蛋鸡场
2.3 牛奶加工厂
第三节 副产品交换网络
3.1 园区选址
3.2 自我组织
3.3 企业结构与区域尺度
第四节 园区系统的脆弱性
4.1 缺乏区域交换网络
4.2 园区规章 制度缺陷
4.3 生态技术工具缺陷
4.4 环境管理工具缺陷
第五节 稳定性维护的战略
5.1 创建更加广泛的交换秩序
5.2 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中介
5.3 补充更广的副产品交换生态位
5.4 培育园区弹性网络
5.5 推进伞型许可制度
5.6 建立环境管理工具
5.7 发挥政府行政调控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绿色食品一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1—2000)
附录二: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
附录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l5618—1995)
第一章 产业生态学原理
第一节 产业生态学的早期尝试
第二节 产业生态学的发展
第三节 产业生态学的视野
3.1 研究视野
3.2 研究领域
3.3 研究界面
第四节 产业生态学的原理
4.1 生态系统进化与产业模式
4.2 产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4.3 产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流
4.4 产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4.5 产业生态学的应用工具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生态产业园区的设计与管理
第一节 概念与特征
1.1 概念
1.2 特征
1.3 类型
第二节 设计准则和指导思想
第三节 影响因素
3.1 经济、可行和制度
3.2 信赖、参与和承诺
3.3 信息、知识和技能
3.4 规划、协调和组织
3.5 龙头企业与协作机构
第四节 管理功能与结构
4.1 管理功能
4.2 管理结构
第五节 研究与设计经验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国内外典型生态产业园区简介
第一节 丹麦Kalundborg产业共生体
1.1 产生背景
1.2 合作伙伴与共生关系
1.3 综合效益
第二节 美国主要的生态产业园区
2.1 查尔斯角(Cape Charles)EIP
2.2 柏林顿(Burlington)EIP
2.3 查克塔瓦(Choctaw)EIP
第三节 加拿大Burnside生态产业园区
3.1 园区背景
3.2 主要产业部门
3.3 Burnside产业生态系统
3.4 生态系统模型
3.5 园区物质管理系统设计的四个关键点
3.6 建立生态效率中心
第四节 芬兰费尼雪(Finnish)森林产业生态系统
4.1 森林产业系统伙伴关系
4.2 森林产业系统物质(生物量)流
4.3 森林产业系统营养流
4.4 森林产业系统能量流
4.5 森林产业系统的碳流
第五节 日本藤泽(Fujisawa)荏原(EBARA)生态产业园区
5.1 园区简介
5.2 技术与区域层面
5.3 支持系统
第六节 国内生态产业园区
6.1 概况
6.2 广西贵港生态产业(制糖)示范园区
6.3 山东鲁北生态产业(化工)示范园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华宁区域背景与园区结构
第一节 西昌市自然条件
1.1 区位
1.2 地貌
1.3 气候
1.4 植被
1.5 土壤
1.6 水资源
第二节 西昌市社会经济条件
2.1 人口及结构
2.2 产业结构
2.3 交通、通讯
2.4 农业区划
2.6 土地利用
第三节 西昌市生态环境条件
第四节 华宁园区的基本结构
4.1 企业结构
4.2 产业链构成
4.3 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华宁园区环境背景及评价
第一节 评价方法
1.1 依据
1.2 采样
1.3 分析方法
1.4 评价方法
1.5 评价标准
第二节 测试结果
2.1 水样测试结果
2.2 土样测试结果
第三节 环境质量评价
3.1 种鸭场水质评价
3.2 园艺场灌溉水质评价
3.3 园艺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第四节 园艺场土壤肥力评价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华宁园区物质流与价值流分析
第一节 物质流分析
1.1 产业链构成及其系统物质流
1.2 园区内每个成员(厂)的物质流
第二节 价值流分析
2.1 单个成员的价值流
2.2 产业链条的价值流
2.3 整个产业系统的价值流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华宁园区综合效应分析
第一节 环境效益
1.1 园艺场粪水灌溉强度与生物量测试
1.2 环境效益分析
第二节 经济效益
2.1 区域经济效益
2.2 间接经济效益
第三节 社会效应
3.1 园区的示范效应
3.2 园区的组织与管理效应
3.3 影响区“三农”的增收效应
3.4 园区产品的区域效应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华宁园区系统稳定性及维护战略
第一节 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风险与市场
2.1 种鸭场
2.2 蛋鸡场
2.3 牛奶加工厂
第三节 副产品交换网络
3.1 园区选址
3.2 自我组织
3.3 企业结构与区域尺度
第四节 园区系统的脆弱性
4.1 缺乏区域交换网络
4.2 园区规章 制度缺陷
4.3 生态技术工具缺陷
4.4 环境管理工具缺陷
第五节 稳定性维护的战略
5.1 创建更加广泛的交换秩序
5.2 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中介
5.3 补充更广的副产品交换生态位
5.4 培育园区弹性网络
5.5 推进伞型许可制度
5.6 建立环境管理工具
5.7 发挥政府行政调控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绿色食品一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1—2000)
附录二: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
附录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l5618—1995)
Eco-industrial parks:community-scale practi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