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文化诗学丛书”是北师大文艺学学术群落向文艺学前沿运动的又一次努力。这10本书内容个尽相同,有古有今有中有外,著作者的个性也较分明,看起来“面貌”并不相似。但我们的方法却都是“文化诗学”的。追溯文化背景,揭示文化意味,谈古必然要论今,谈西必然要论中,跨越中西古今文化距离,这是本丛书的一个基本学术追求。
目录
目录
上篇 现代性体验的发生
第一章 体验与文化现代性问题
一 中国人的现代性体验
二 现代化、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
三 现代性地面的遗忘
四 回到现代性的地面:体验
五 中国人的地位与现代性体验
六 现代性辩证法
七 现代性三要素
八 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时间
第二章 现代性体验的发生
一 古典性体验问题
二 古典性体验的含义和特征
三 从古典性体验到现代性体验
四 现代性体验的含义和特征
五 现代性体验的基调——怨羡情结
中篇 生活世界与现代性体验
第三章 日常生活的现代性体验——李宝嘉《文明小史》中的“新文明”
一 李宝嘉与《文明小史》
二 《芜湖日报》事件与大众传播奇迹
三 洋磁碗与永顺乱子
四 体验“新文明”
五 晚清中国形象
六 日常生活的现代性体验
第四章 全球性境遇中的现代性体验——王韬的“创局”与“地球合一”说
一 全球性与现代性震惊
二 全球性境遇中的个人
三 体验全球性的先行者
四 中国的现代性机遇:“创局”
五 中国的全球性理论:“地球合一”
六 全球化与“强中国”方略
下篇 现代性体验类型
第五章 惊羡体验与西方形象——王韬眼中的西方
一 观照西方的先驱
二 王韬的惊羡与西方形象
三 西方城市形象
四 西方器物形象
五 西方自然形象
六 西方艺术形象
七 西画与西方写实美学
八 中西联姻与现代性文化想象
九 三角恋爱模式及其重复
十 颠倒的中西联姻模式
十一 一男多女模式、个人欲望和文化乌托邦
十二 “奇境幻遇”与“意奇”
十三 惊羡体验及其特征
第六章 感愤体验与现实中国形象——黄遵宪眼中的中国
一 从王韬到黄遵宪
二 诗语革新与写人纪事
三 感愤体验与中国形象
四 “望月”与中国的全球性境遇
五 《今别离》及其现代性意义
六 中国形象崛起于中国的衰败时刻
第七章 回瞥体验与古典中国形象——刘鹗的传统记忆
一 刘鹗及其《老残游记》
二 关于《老残游记》
三 双重冲动与语境断裂带
四 现实中国的衰败与拯救寓言
五 中国古典乐境与文化认同
六 名泉隐匿与古典悲叹
七 桃花山仙境与现代乌托邦想象
八 雪月交辉与景情诗合一
第八章 断零体验与中国人形象——《断鸿零雁记》中的现代性个人
一 民初“大恐惧”与个人断零体验
二 苏曼殊与《断鸿零雁记》
三 徘徊在三重门间
四 全球化时代的跨国与跨界乡愁
五 大海形象与异国情调
六 异国玉人、奇异与同一
七 三郎与中国现代性个人形象
结语 从现代性体验看现代文学
一 中国现代文学新视野
二 现代文学的中心文类——小说
三 现代文学的主导媒介——大众传播
四 现代文学的独特形象系统——典型和意境
五 通向中国现代性诗学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M[
上篇 现代性体验的发生
第一章 体验与文化现代性问题
一 中国人的现代性体验
二 现代化、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
三 现代性地面的遗忘
四 回到现代性的地面:体验
五 中国人的地位与现代性体验
六 现代性辩证法
七 现代性三要素
八 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时间
第二章 现代性体验的发生
一 古典性体验问题
二 古典性体验的含义和特征
三 从古典性体验到现代性体验
四 现代性体验的含义和特征
五 现代性体验的基调——怨羡情结
中篇 生活世界与现代性体验
第三章 日常生活的现代性体验——李宝嘉《文明小史》中的“新文明”
一 李宝嘉与《文明小史》
二 《芜湖日报》事件与大众传播奇迹
三 洋磁碗与永顺乱子
四 体验“新文明”
五 晚清中国形象
六 日常生活的现代性体验
第四章 全球性境遇中的现代性体验——王韬的“创局”与“地球合一”说
一 全球性与现代性震惊
二 全球性境遇中的个人
三 体验全球性的先行者
四 中国的现代性机遇:“创局”
五 中国的全球性理论:“地球合一”
六 全球化与“强中国”方略
下篇 现代性体验类型
第五章 惊羡体验与西方形象——王韬眼中的西方
一 观照西方的先驱
二 王韬的惊羡与西方形象
三 西方城市形象
四 西方器物形象
五 西方自然形象
六 西方艺术形象
七 西画与西方写实美学
八 中西联姻与现代性文化想象
九 三角恋爱模式及其重复
十 颠倒的中西联姻模式
十一 一男多女模式、个人欲望和文化乌托邦
十二 “奇境幻遇”与“意奇”
十三 惊羡体验及其特征
第六章 感愤体验与现实中国形象——黄遵宪眼中的中国
一 从王韬到黄遵宪
二 诗语革新与写人纪事
三 感愤体验与中国形象
四 “望月”与中国的全球性境遇
五 《今别离》及其现代性意义
六 中国形象崛起于中国的衰败时刻
第七章 回瞥体验与古典中国形象——刘鹗的传统记忆
一 刘鹗及其《老残游记》
二 关于《老残游记》
三 双重冲动与语境断裂带
四 现实中国的衰败与拯救寓言
五 中国古典乐境与文化认同
六 名泉隐匿与古典悲叹
七 桃花山仙境与现代乌托邦想象
八 雪月交辉与景情诗合一
第八章 断零体验与中国人形象——《断鸿零雁记》中的现代性个人
一 民初“大恐惧”与个人断零体验
二 苏曼殊与《断鸿零雁记》
三 徘徊在三重门间
四 全球化时代的跨国与跨界乡愁
五 大海形象与异国情调
六 异国玉人、奇异与同一
七 三郎与中国现代性个人形象
结语 从现代性体验看现代文学
一 中国现代文学新视野
二 现代文学的中心文类——小说
三 现代文学的主导媒介——大众传播
四 现代文学的独特形象系统——典型和意境
五 通向中国现代性诗学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M[
清末民初文化转型与文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