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闽台关系文化丛书》是一部工程浩大的丛书,是由福建人文科学界专家学者撰写,由台湾文化研究专家、福建社科院博士生导师刘登翰研究员、福建师大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林国平教授主编,并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全套丛书共有十一本,包括《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闽台先民文化探源》、《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闽台方言的源流与嬗变》、《闽台教育的交融与发展》、《闽台民间民俗》、《闽台民间信仰源流》、《闽台文学的文化亲缘》、《闽台民间戏曲的传承与变迁》、《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闽台闽南语民歌研究》等十一本,共长达三百多万字。
该丛书立足闽台文化,放眼两岸关系和中华文化,是以闽台为中心,以文化为重点,来论析两岸关系的一套系列著作。唐树备指出,由于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了半个世纪之久,尽管台湾文化由于历史原因受欧美等西方文化影响,但根是中华文化,也是福建传过去的文化。他说,这套系统研究闽台文化的丛书,突出了闽台文化关系中的“源”和“缘”,通过揭示“闽台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根共源”的密切亲缘关系,以更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闽台文化关系研究丛书》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分别从先民文化、客家文化、方言、教育、民俗、民间信仰、文学、戏曲、音乐和建筑等不同侧面论析了闽台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是目前闽台文化关系研究中较系统、较全面的专著之一。
目录
绪论
一 民族种族民系
二 3世纪起汉族南进与汉族南方民系的形成
三 研究闽台客家的特殊意义
第一章 客家民系的酝酿
第一节 赣闽粤结合部的特殊环境
第二节 唐以前赣闽粤边区的原住民及其文化
第三节 中原与江淮汉人的南迁
一 史志有关汉人南迁的户口资料
二 其它文献的有关记载
三 族谱资料提供的信息
四 大体一致的结论
第四节 盘瓠蛮的南迁
第五节 移民与土著的斗争和融合
一 唐末至宋初移民与土著之间的冲突和融合
二 两宋之际汉人与蛮僚关系的新格局
第二章 闽西在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第一节 宋代汀州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二节 定光佛信仰的形成与传播
第三节 风声气习,别是一方
一 方言
二 风俗
第四节 宁化石壁——客家族群自我认同的符号
一 “客家人的祖先都是宁化石壁过来人”的说法不合历史实际
二 客家人称先世来自石壁的社会原因
第三章 元明清闽西客家社会的变迁
第一节 宋末元初福建人民的抗元斗争
一 文天祥、张世杰领导的畲汉人民保宋抗元斗争
二 黄华领导的畲汉人民抗元义军
三 陈吊眼领导的畲族抗元斗争
四 李志甫领导的畲族抗元武装
第二节 族群互动中客家民系的发展
一 畲民汉化成为客家
二 北方流民入籍成为客家
三 平乱淮军就地安置演化为客家
第三节 客家人对闽西、闽西南边缘地区的开发
一 归化、永定、平和三县的设立
二 漳州西部县份客家新居民点的建立
第四节 宋元明清闽西客家人的文化成就
一 官私教育
二 人才培养
三 刻书业的辉煌成就
第四章 祖国大陆客家人移民台湾
第一节 客家基本住地向粤东的扩展
第二节 客家人迁台过程
一 从“山贼”到“海寇”:客家人迁台的先驱
二 从荷据至清代:几个重要阶段客家人迁台的概况
第三节 客家人渡台的方式和路线
一 合法渡台
二 偷渡
第四节 台湾客家人的分布状况
一 现实状况
二 历史面貌
第五节 汀州客、漳州客与福佬客问题
一 汀州客
二 漳州客
三 福佬客
第五章 台湾客家人的艰苦创业历程
第一节 台湾客家人的垦荒事业
一 客家人对屏东平原的拓垦
二 北埔姜家发展史
第二节 闽客械斗与义民问题
一 闽客械斗
二 义民问题
三 六堆组织剖析
第三节 与土著民的斗争和融合:“平埔客”和“客平埔”问题
第四节 台湾客家人的抗日斗争
一 丘逢甲及“台湾民主国”客家抗日英杰
二 “台湾民主国”大将军刘永福
三 坚持抗日的罗福星和他组织的革命党
四 “农民组合”的抗日斗争
第五节 当代台湾客家人的抗争
一 台湾客家族群意识复兴的标志——《客家风云》创刊
二 客家民众力量的强烈展示——“中坜事件”
第六章 福建客家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服饰与饮食
一 服饰
二 饮食
第二节 典型民居
一 客家土楼
二 府第式宅院
第三节 多神崇拜
一 定光佛信仰
二 猎神信仰
三 妈祖信仰
四 蛇崇拜
五 石崇拜与树崇拜
第四节 奇特民俗
一 买水浴尸
二 检骨葬
三 尊崇婆太
四 女劳男逸与妇女不缠足
五 尚鬼信巫
第五节 山歌与船灯戏
一 山歌
二 船灯戏
第六节 宗族形态
第七节 劲健质朴的民性
第八节 耕读传家
第九节 几种比较重要的思想观念
一 门第观念
二 中原正统观念
三 封建礼教观念
第七章 客家文化在台湾的传承与变迁
第一节 客家文化的传承
一 衣、食、住
二 宗教信仰
三 客家文艺
四 客家人的性格、气质
第二节 客家文化的变迁
一 语言
二 建筑
三 山歌
四 信仰
五 岁时习俗
第三节 台湾客家文学
一 台湾旧文学时期的客家文学
二 日据时期的台湾客家文学
三 光复后的台湾客家文学
四 新世代台湾客家文学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一 民族种族民系
二 3世纪起汉族南进与汉族南方民系的形成
三 研究闽台客家的特殊意义
第一章 客家民系的酝酿
第一节 赣闽粤结合部的特殊环境
第二节 唐以前赣闽粤边区的原住民及其文化
第三节 中原与江淮汉人的南迁
一 史志有关汉人南迁的户口资料
二 其它文献的有关记载
三 族谱资料提供的信息
四 大体一致的结论
第四节 盘瓠蛮的南迁
第五节 移民与土著的斗争和融合
一 唐末至宋初移民与土著之间的冲突和融合
二 两宋之际汉人与蛮僚关系的新格局
第二章 闽西在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第一节 宋代汀州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二节 定光佛信仰的形成与传播
第三节 风声气习,别是一方
一 方言
二 风俗
第四节 宁化石壁——客家族群自我认同的符号
一 “客家人的祖先都是宁化石壁过来人”的说法不合历史实际
二 客家人称先世来自石壁的社会原因
第三章 元明清闽西客家社会的变迁
第一节 宋末元初福建人民的抗元斗争
一 文天祥、张世杰领导的畲汉人民保宋抗元斗争
二 黄华领导的畲汉人民抗元义军
三 陈吊眼领导的畲族抗元斗争
四 李志甫领导的畲族抗元武装
第二节 族群互动中客家民系的发展
一 畲民汉化成为客家
二 北方流民入籍成为客家
三 平乱淮军就地安置演化为客家
第三节 客家人对闽西、闽西南边缘地区的开发
一 归化、永定、平和三县的设立
二 漳州西部县份客家新居民点的建立
第四节 宋元明清闽西客家人的文化成就
一 官私教育
二 人才培养
三 刻书业的辉煌成就
第四章 祖国大陆客家人移民台湾
第一节 客家基本住地向粤东的扩展
第二节 客家人迁台过程
一 从“山贼”到“海寇”:客家人迁台的先驱
二 从荷据至清代:几个重要阶段客家人迁台的概况
第三节 客家人渡台的方式和路线
一 合法渡台
二 偷渡
第四节 台湾客家人的分布状况
一 现实状况
二 历史面貌
第五节 汀州客、漳州客与福佬客问题
一 汀州客
二 漳州客
三 福佬客
第五章 台湾客家人的艰苦创业历程
第一节 台湾客家人的垦荒事业
一 客家人对屏东平原的拓垦
二 北埔姜家发展史
第二节 闽客械斗与义民问题
一 闽客械斗
二 义民问题
三 六堆组织剖析
第三节 与土著民的斗争和融合:“平埔客”和“客平埔”问题
第四节 台湾客家人的抗日斗争
一 丘逢甲及“台湾民主国”客家抗日英杰
二 “台湾民主国”大将军刘永福
三 坚持抗日的罗福星和他组织的革命党
四 “农民组合”的抗日斗争
第五节 当代台湾客家人的抗争
一 台湾客家族群意识复兴的标志——《客家风云》创刊
二 客家民众力量的强烈展示——“中坜事件”
第六章 福建客家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服饰与饮食
一 服饰
二 饮食
第二节 典型民居
一 客家土楼
二 府第式宅院
第三节 多神崇拜
一 定光佛信仰
二 猎神信仰
三 妈祖信仰
四 蛇崇拜
五 石崇拜与树崇拜
第四节 奇特民俗
一 买水浴尸
二 检骨葬
三 尊崇婆太
四 女劳男逸与妇女不缠足
五 尚鬼信巫
第五节 山歌与船灯戏
一 山歌
二 船灯戏
第六节 宗族形态
第七节 劲健质朴的民性
第八节 耕读传家
第九节 几种比较重要的思想观念
一 门第观念
二 中原正统观念
三 封建礼教观念
第七章 客家文化在台湾的传承与变迁
第一节 客家文化的传承
一 衣、食、住
二 宗教信仰
三 客家文艺
四 客家人的性格、气质
第二节 客家文化的变迁
一 语言
二 建筑
三 山歌
四 信仰
五 岁时习俗
第三节 台湾客家文学
一 台湾旧文学时期的客家文学
二 日据时期的台湾客家文学
三 光复后的台湾客家文学
四 新世代台湾客家文学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