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国伦理学说史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初列入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所的重点课题,该书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了积极反响。作者曾收到数十封海内外学者的来信,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张岱年先生在信中称该书为“传世之作”。国内一些著名学者在重要报刊上发表书评,华师范大学冯契教授在《人民日报》(1989年6月2日)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余敦康研究员在《哲学研究》(1986年第3期)上、复旦大学潘富恩教授在《书林》(1986年第3期)杂志上,分别发表了书评。他们肯定该书是建国后第一部有系统的且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中国伦理学说史著作。国内先后有十余家报刊对《中国伦理学说史》发表了书评或书讯。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中国伦理思想的发端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和伦理思想的产生
第二节 “孝”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德”的产生和发展
第四节 “礼”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概况和伦理思想
第一节 奴隶制的瓦解和孔、墨伦理思想的产生
第二节 封建制的确立和“百家争鸣”中伦理思想的发展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伦理思想的特点
第三章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学说
第一节 孔子的基本立场
第二节 “仁”学的创立及其基本内容
第三节 伦理学意义上的“礼治”和“德治”
第四节 “为仁由己”的道德修养方法
第四章 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的伦理思想
第一节 墨子和他的学派
第二节 “兼相爱”的道德理想
第二节 “交相利”的伦理准则
第四节 以“天志”、“非命”作为实践道德的手段
第五节 后期墨家的道德观念
第五章 思孟学派的道德思想
第一节 思孟学派及其基本立场
第二节 仁义和仁政
第三节 性善论和道德规范
第四节 “中庸之道”和修养标准
第六章 老庄的人性论和道德观
第一节 老庄及其学派
第二节 “见素抱朴”的人性论
第三节 “绝仁弃义”的道德观
第四节 “不谴是非”的处世哲学
第七章 管仲学派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
第一节 管子和《管子》书
第二节 道德论和人性论
第三节 道德规范
第八章 荀子的人性论和礼义观
第一节 荀子与荀学
第二节 “人之性恶”与“化性起伪”
第三节 “隆礼贵义”与“道德之极”
第四节 伦理范畴与道德教育
第九章 韩非的非道德主义伦理思想
第一节 韩非的生平和学说渊源
第二节 “人性利己”与“以法为教”
第三节 “仁义丧国”与“慈惠乱政”
第四节 “公”与“私”
……
第一章 中国伦理思想的发端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和伦理思想的产生
第二节 “孝”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德”的产生和发展
第四节 “礼”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概况和伦理思想
第一节 奴隶制的瓦解和孔、墨伦理思想的产生
第二节 封建制的确立和“百家争鸣”中伦理思想的发展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伦理思想的特点
第三章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学说
第一节 孔子的基本立场
第二节 “仁”学的创立及其基本内容
第三节 伦理学意义上的“礼治”和“德治”
第四节 “为仁由己”的道德修养方法
第四章 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的伦理思想
第一节 墨子和他的学派
第二节 “兼相爱”的道德理想
第二节 “交相利”的伦理准则
第四节 以“天志”、“非命”作为实践道德的手段
第五节 后期墨家的道德观念
第五章 思孟学派的道德思想
第一节 思孟学派及其基本立场
第二节 仁义和仁政
第三节 性善论和道德规范
第四节 “中庸之道”和修养标准
第六章 老庄的人性论和道德观
第一节 老庄及其学派
第二节 “见素抱朴”的人性论
第三节 “绝仁弃义”的道德观
第四节 “不谴是非”的处世哲学
第七章 管仲学派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
第一节 管子和《管子》书
第二节 道德论和人性论
第三节 道德规范
第八章 荀子的人性论和礼义观
第一节 荀子与荀学
第二节 “人之性恶”与“化性起伪”
第三节 “隆礼贵义”与“道德之极”
第四节 伦理范畴与道德教育
第九章 韩非的非道德主义伦理思想
第一节 韩非的生平和学说渊源
第二节 “人性利己”与“以法为教”
第三节 “仁义丧国”与“慈惠乱政”
第四节 “公”与“私”
……
中国伦理思想史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