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是作者用记者和学者的双重眼光记录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集思
想性、史料性、学术性和生动性一体,是对抗震救灾精神的进一步拓展。
本书把生命至上、民生第一贯穿始终,把乐观自信、豁达包容作为主线
,让我们在灾难中看到了崛起的希望,在废墟上看到了不屈的脊梁和不垮的
意志,充分体现了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从“坚强的都江堰”、“青川依然挺立”,到“新年来自燕子村的喜讯
”;从“老谢,您在哪里”、“我的北川兄弟”,到“四川人敢与地震‘雄
起’”等,我们都可以读到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
作者在灾区见到的真人真事,经常撞击着他的心灵和情弦,逼迫他记载
下来存入史册。我们在书中可以读到哪天发生了多大余震,哪天出现了什么
事情,哪天做出了什么决定,哪些人干了什么工作等,资料翔实真实,很有
参考和保留价值。从“北川,今天是你五岁生日”、“成都,请说出您的力
量”,到“从灾区走向奥运开幕式”、“百日攻坚,四川在废墟站起”;从
“汶川特大地震的救灾难点”、“攻克唐家山堰塞湖的启示”,到“建设新
汶川需要新理念”、“在重建家园中推进 ‘高地’建设”;从“震灾考量
民族素质”,到“成渝经济区建设的‘椭圆理论’”等,有很强的理论性、
针对性和指导性,读来深受启发。
本书中的60多篇文章,没有矫情,没有作派,也没有华丽词藻,文字清
新流畅,朴实自然。书中所附灾区的大量照片,给人以视角和心灵上的强烈
冲击。四川省政协主席陶武先的题词“灾区一页,爱心千般”和四川省作协
主席阿来的序,为此书增色不少。我们在书里看到,地震灾区那些平凡的小
人物在关键时刻都变得非常伟大,那些平时不起眼的小事情在特殊时期反而
成为重大事件。作者特别关注最底层受灾群众,渴望走进他们精神的最深处
。从“绵竹灾区的那些人和事”、“‘敬礼娃娃’背后的故事”,“住过渡
房的父老乡亲”到“‘余震中心’的感悟多”、“建住房,发棉衣,确保灾
区群众过冬”、“四川灾后恢复重建,民生放首位”等,我们都能看到生动
、深刻、精彩的人性描述。尤其是从“出自帐篷的震情词”和一些幸存者的
口述中,我们更加体味到了生命的价值和友情的珍贵。
目录
上篇 生命的敬礼
导读:历史的记忆/00l
我的北川兄弟/002
坚强的都江堰/004
青川依然挺立/006
四川人敢与地震“雄起”/008
老谢,您在哪里?/010
绵竹灾区的那些人和事/011
“亡命”记者杨卫华/014
“敬礼娃娃”背后的故事/017
马公乡的窝钳沟太惨了/020
地震幸存者说“太幸运了!”/021
“白求恩”重现灾区/023
感谢最可爱的人,解放军/025
“余震中心”的感晤多/027
身居危楼算“震速”/029
去震中汶川度假如何?/030
目睹对口援建者的风采/033
北川,今天是你5岁生日/035
北京,始终聚焦灾区/037
送战友,泪雨交加/039
一定要把北川建设好!/041
成都,请说出您的力量/045
中篇 人民的力量
导读:震不垮的广元人/051
在河心岛的日子/052
省领导的亲切关怀/054
出自帐篷的震情词/060
工作组组长的广元行/064
悠悠帐篷情/069
夜宿青川/071
雄关作证/073
余震“集中区”的神奇/076
地震震出“青川大佛”/079
那些住过渡房的父老乡亲/081
探望受伤的鼓城山/083
我向青联委员报告/086
从灾区走向奥运会开幕式/087
救灾与奥运同时推进/090
论四川移民文化/091
中秋节的祝福/095
《前方后方》的故事/097
增爱,来自东方的温暖/099
百日攻坚,四川在废墟站起——汶川大地震100天纪念/103
新年来自燕子村的喜讯/109
跨越灾难,走向未来——写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之际/111
下篇 行进的思考
导读:巨灾启示未来/117
震灾考量民族素质/118
总书记和总理的深情握手/119
汶川特大地震的救灾难点/12l
攻克唐家山堰塞湖的启示/132
灾后重建应发挥市场作用/141
建设新汶川,需要新理念/142
用好“政策”这个最大资源/147
“要让挂职干部有职有权有活干”——对话四川省委政研室副主任李后强/150
四川灾后恢复重建,民生放首位——央视新闻频道直播专访实录/152
建住房,发棉衣,确保灾区群众过冬——央视经济频道《坚定信心促发展》专访实录/15s
重建机遇:灾后成都发展新格局/158
彭州市灾后科学重建做法/165
大地震可能带来总部经济大发展/175
四川生态建设的“抛物线模型”/18l
川粤港澳合作的“金钥匙”模式/189
在重建家园中推进“高地”建设/199
成渝经济区建设的“椭圆理论”/202
抗击危机的“机动帆船”理论/207
把握金融危机“六大定律”/213
用发展的眼光透视抗震救灾工作——四川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驻广元工作组总结(摘录)/216
后记/226
导读:历史的记忆/00l
我的北川兄弟/002
坚强的都江堰/004
青川依然挺立/006
四川人敢与地震“雄起”/008
老谢,您在哪里?/010
绵竹灾区的那些人和事/011
“亡命”记者杨卫华/014
“敬礼娃娃”背后的故事/017
马公乡的窝钳沟太惨了/020
地震幸存者说“太幸运了!”/021
“白求恩”重现灾区/023
感谢最可爱的人,解放军/025
“余震中心”的感晤多/027
身居危楼算“震速”/029
去震中汶川度假如何?/030
目睹对口援建者的风采/033
北川,今天是你5岁生日/035
北京,始终聚焦灾区/037
送战友,泪雨交加/039
一定要把北川建设好!/041
成都,请说出您的力量/045
中篇 人民的力量
导读:震不垮的广元人/051
在河心岛的日子/052
省领导的亲切关怀/054
出自帐篷的震情词/060
工作组组长的广元行/064
悠悠帐篷情/069
夜宿青川/071
雄关作证/073
余震“集中区”的神奇/076
地震震出“青川大佛”/079
那些住过渡房的父老乡亲/081
探望受伤的鼓城山/083
我向青联委员报告/086
从灾区走向奥运会开幕式/087
救灾与奥运同时推进/090
论四川移民文化/091
中秋节的祝福/095
《前方后方》的故事/097
增爱,来自东方的温暖/099
百日攻坚,四川在废墟站起——汶川大地震100天纪念/103
新年来自燕子村的喜讯/109
跨越灾难,走向未来——写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之际/111
下篇 行进的思考
导读:巨灾启示未来/117
震灾考量民族素质/118
总书记和总理的深情握手/119
汶川特大地震的救灾难点/12l
攻克唐家山堰塞湖的启示/132
灾后重建应发挥市场作用/141
建设新汶川,需要新理念/142
用好“政策”这个最大资源/147
“要让挂职干部有职有权有活干”——对话四川省委政研室副主任李后强/150
四川灾后恢复重建,民生放首位——央视新闻频道直播专访实录/152
建住房,发棉衣,确保灾区群众过冬——央视经济频道《坚定信心促发展》专访实录/15s
重建机遇:灾后成都发展新格局/158
彭州市灾后科学重建做法/165
大地震可能带来总部经济大发展/175
四川生态建设的“抛物线模型”/18l
川粤港澳合作的“金钥匙”模式/189
在重建家园中推进“高地”建设/199
成渝经济区建设的“椭圆理论”/202
抗击危机的“机动帆船”理论/207
把握金融危机“六大定律”/213
用发展的眼光透视抗震救灾工作——四川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驻广元工作组总结(摘录)/216
后记/226
四川灾区的那些人和事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