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后的经济学:目标和手段

副标题:无

作   者:(美)特纳 著,曲昭光,李伟平 译

分类号:

ISBN:9787300192666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2008年至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似乎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危机,也是整个经济体系所依赖的政治信条和经济学理论的危机。然而,第二次经济大萧条还是得以避免,一些人所预言的转向罗斯福新政式的极端经济政策也并未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对这次危机的正确反应或许是:只需要审慎处理经济复苏过程中所面临的宏观经济挑战,并对金融监管进行改革以防止危机再次发生。在《危机后的经济学(目标和手段)》一书中,阿代尔·特纳(AdairTurner)对这种有点志得意满的观点和态度提出了强有力的反驳。《危机后的经济学(目标和手段)》写道,2008年至2009年的危机已经对一系列经济和政治假定以及经济学理论提出了诸多的挑战。  特纳认为,导致这次危机的理论和政策方面的错误,与人们对经济活动目标和手段普遍持有的一整套过于简单化的信念密不可分,而这些简单化的信念在过去几十年里主导了政策思维。这种居主导性的信念将经济增长作为目标,将市场机制作为实现目标的万能手段,而将不平等看作不可避免的和必要的代价。特纳对这些观点逐一进行分析,他认为富裕的发达国家不应该将更加快速的经济增长作为首要目标,不平等问题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在危机发生之前,人们将金融市场作为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手段,这种信念是极为偏颇的。他还认为,这些结论对于经济自由化,对于特定领域的公共政策(包括金融监管和气候变化),对于经济学科本身都具有显著的意义。

目录

前言
导论
第1章 经济增长、人类福祉和不平等
 1.1 经验证据:有争议的主张
 1.2 平均收入与幸福之间无关联性的解释
 1.3 分配性活动与创造性活动
 1.4 加剧不平等的意义
 1.5 不平等至关重要吗?
 1.6 重新考察基本思想框架
第2章 金融市场:效率、稳定性和收入分配
 2.1 有效与理性市场:新古典理论与凯恩斯/明斯基理论
 2.2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2.3 2007—2009年发达国家的金融崩溃
 2.4 金融强度和收入分配
 结论
第3章 经济自由、公共政策和经济学科
 3.1 经济增长作为经济自由副产品的重要性不断下降
 3.2 政策意义
 3.3 经济学科
索引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危机后的经济学:目标和手段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