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原细菌学[电子资源.图书]

副标题:无

作   者:王金生主编

分类号:

ISBN:9787109063440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植物病原细菌学》共分十二章,第一章绪论介绍植物病原细菌学的基本内容、简史、学科现状和展望;第二章介绍植物病原细菌分类原理、分类系统的发展和泞变以及重要属的特征;第三章介绍细菌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关和纱,并着重联系植物病原细菌的特点,分析它们与致病性有关的特征;第四章介绍植物病原细菌的生态学,从土传、叶围生态和种传以及昆虫、线虫的关系分别阐述它们的存活机制以及与病害流行的关系;第五、六章则分别从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遗传学方面介绍植物病原细菌的致病机理;第七章介绍植物病原细菌噬菌体和细菌素,阐明它们在植物病原细菌和植物细菌病害研究中的意义;第八章主要从识别、信号传导两个方面介绍寄主植物和病原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九章简要介绍代表性植物细蓖病害的研究进展;第十章介绍植物对细菌病害的抗病性,主要针对植物细菌病害,阐述其抗病类型、抗病基因和防卫反应基因三方面的问题;第十一章主要介绍植物抗细菌病害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第十二章介绍植物细菌病害防治方面的一些问题。 《植物病原细菌学》是高等农业院校植物病理学、微生物学、生物技术专业师生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必备的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植物病原细菌学的任务
一、植物病原细菌
二、植物病原细菌学
三、研究任务
第二节 植物病原细菌学的发展简史
一、中国的植物病原细菌学研究
二、国外的植物病原细菌学研究
第三节 植物病原细菌学对植物病理学发展的影响
一、病原物致病机制
二、致病相关基因
三、植物抗病性及其分子机制
第四节 植物病原细菌学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一、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
二、植物病原细菌的生态学
三、植物细菌病害的生理生化学
四、寄主——病原细菌相互作用
五、寄主和病原物共同进化
第二章 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与鉴定
第一节 细菌在生物界中的位置
一、细菌在生物一级分类中的位置
二、关于原核生物系统发育关系的讨论
第二节 细菌分类系统及演化
一、细菌的分类系统
二、伯杰氏分在系统的演变
三、细菌主要类群的划分和植物病原细菌
第三节 植物病原细菌的鉴定和分类方法
一、植物病原细菌的鉴定
二、鉴定与分类方法
第四节 黄单胞杆菌属(Xanthomonas)的分类与鉴定
一、属的分类演变及主要特征
二、种的分类
三、属和种的重新组合
第五节 假单胞属(Pseudomonas)的分类与鉴定
一、属的分类演变及主要特征
二、属下单元和种的分类
三、属和种的成员重新组合以及新属的建立
第六节 欧氏杆菌属(Erwinia)的分类与鉴定
一、属的分类演变及主要特征
二、属下单元和种的分类
三、从欧氏杆菌属演变的新分类单元
第七节 土杆菌属(Agrobacterium)的分类与鉴定
一、属的分类演变及主要特征
二、种及种下单元的分类
三、土壤杆菌属生物变种(或生物型)与种关系
第八节 植物病原棒形细菌
一、属的分类演变及主要特征
二、种的演化
三、关于植物病原棒形细菌的分类研究
第九节 其它革兰氏阳性致病细菌
一、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二、芽孢杆菌属(Bacillus)
第十节 植原体类细菌和类细菌的分类鉴定
一、植原体细菌的分类演变
二、植原体类细菌的基本特征
三、植原体细菌属的特征
四、类细菌(Bacteria-like organism,BLO)
第十一节 常见植物病原细菌与偶遇性植物病原细菌
第三章 植物病原细菌的细胞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植物病原细菌的胞外多糖
一、细菌胞外多糖的结构特征
二、胞外多糖在决定植物病原细菌致病性中的作用
三、胞外多糖在寄主一病原菌识别中的作用
第二节 植物病原细菌的脂多糖
一、细菌脂多糖的结构特征
二、细菌脂多糖的功能
第三节 植物病原细菌的细胞壁
一、细菌肽聚糖的结构与组成
二、细菌细胞壁的功能
第四节 植物病原细菌的细胞膜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组成
二、细胞膜的功能
第五节 植物病原细菌胞外附属物
一、细菌的鞭毛
二、细菌的纤毛(fimbriae)和性纤毛(sex-pilus)
第四章 植物病原细菌的生态学
第一节 土壤和根围病原细菌的生态学
一、植物病原细菌在非根围土壤中的存活
二、根围植物病原细菌的生态学
第二节 植物地上部表面和叶围病原细菌的生态学
一、植物叶围细菌群体的性质
二、叶围病原细菌的存活与分布
三、叶围细菌的群体动力学
四、叶围细菌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五、叶围病原细菌与其他微生物的互作
第三节 种传细菌生态学
一、病原细菌在种子上的存活部位
二、病原细菌进入种子的途径
三、植物病原细菌在种子上的存活及其影响因素
四、种传病原细菌的传播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节 介体与植物病原细菌的生态学关系
一、介体在病害传播中的作用
二、病害介体传播的特异性
第五章 植物病原细菌致病性生理生化基础
第一节 胞壁降解酶的种类及作用机制
一、植物细胞壁的组成和结构
二、果胶酶
三、纤维素酶
四、蛋白酶
五、胞壁降解酶的分泌
第二节 毒素的种类及作用机制
一、毒素的概述
二、假单胞杆菌毒素
三、黄单胞杆菌毒素
四、棒杆菌素毒素
五、根瘤菌毒素
第三节 激素的种类及作用机制
一、生长素
二、细胞分裂素
三、乙烯
四、脱落酸(ABA)
第四节 多糖的种类及在致病中的作用
一、胞外多糖
二、其他多糖
第六章 植物病原细菌的致病性分子遗传
第一节 基本概念和研究策略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策略
三、基本研究路线和方法
第二节 植物病原细菌与致病过程有关的基因
一、与病原细菌侵染有关的基因
二、决定显症的基因
三、决定寄主范围的基因
第三节 决定致病性或毒性的基因
一、胞壁降解酶基因
二、毒素基因
三、胞外多糖基因
四、激素基因
五、hrp基因
六、dsp基因
七、外泌基因
八、致病性调控基因
九、编码未知产物的基因
十、几种重要植物病原细菌的致病性分子遗传研究
第四节 质料及其在致病中的作用
一、质粒的特征和分离
二、质粒在决定致病性和毒性中的作用
三、由质粒编码的其它性状
第五节 植物病原细菌致病基因的调控机制
一、双组分调控系统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二、植物病原细菌中的基因调控
第七章 植物病原细菌的噬菌体及细菌素
第一节 噬菌体及其在植物病原细菌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噬菌体的一般形状
二、噬菌体的研究方法
三、噬菌全的应用
第二节 植物病原细菌的细菌素
一、细菌素的定义及概念发展
二、植物病原细菌产生的细菌素类型及理化特征
三、植物病原细菌细菌素的作用及其机制
四、植物病原细菌细菌素的应用
第八章 寄主植物与病原细菌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寄主一病原物识别的类型及机制
一、识别类型
二、识别机制
第二节 激发子与受体
一、激发子
二、抑制子
三、受体
第三节 信号传导过程及主要类型
一、信号接受与信息传导的生物学意义
二、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起作用的物质及有关反应
三、信号接受和信号传导的基本过程
四、信号传导的几种模式
五、不同类型寄主一病原细菌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信号传导
第九章 代表性植物细菌病害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土壤杆菌冠瘿病
一、症状
二、病原
三、致病性
四、Ti质粒的结构和功能
五、毒性基因的调节
六、T-DNA的产生和转移
第二节 马铃薯环腐病
一、病原
二、症状
三、侵染循环
四、检测
五、防治
第三节 欧氏杆菌软腐病
一、欧氏杆菌软腐病的一般发生规律
二、几种重要植物细菌性软腐病
第四节 农作物青枯病
一、分类上的变化
二、寄主范围
三、传播类型和侵染来源
四、影响发病的一些环境因子
第五节 水稻白叶枯病
一、症状类型
二、病原
三、发病规律
第十章 植物对细菌病害的抗病性
第一节 植物对病害的抗病类型
一、垂直抗性与水平抗性
二、生育期与抗性的关系
三、抗病性与侵染过程的关系
四、主动抗性与被动抗性
第二节 植物对细菌侵染的防卫
一、预存性抗性
二、诱导抗性
三、过敏反应
四、系统获得抗性
第三节 植物抗细菌病害的抗病基因及其功能
一、基本概念
二、植物抗细菌病害的抗病基因
第四节 植物防卫反应基因及其调控
一、防卫蛋白及基因类型
二、防卫反应基因的表达和调控特征
三、防卫反应基因的表达调控特点
第十一章 植物细菌病害的防治
第一节 化学防治
一、杀细菌剂
二、抗菌素
三、化学防治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生物防治
一、生防治剂的应用
二、颉颃微生物的筛选和活性测定
三、生防菌的作用机制
四、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生防菌的遗传改良
第三节 抗病品种的培育与利用
一、抗性种质的搜寻
二、抗性育种
三、抗病品种的监测和评估
四、抗病菌品种的合理利用
第四节 农业防治
一、无病植物材料和种子的利用
二、新型的繁殖方式
三、作物生长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
四、农具和农产品处理
第五节 结论和展望
第十二章 植物抗细菌病害基因工程
第一节 植物抗细菌病害基因工程原理与策略
一、植物抗细菌病害基因工程原理
二、向植物细胞转移基因
三、植物抗细菌病害基因工程策略
四、植物抗细菌病害基因工程成就
五、植物抗细菌病害基因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植物病原细菌学的任务
一、植物病原细菌
二、植物病原细菌学
三、研究任务
第二节 植物病原细菌学的发展简史
一、中国的植物病原细菌学研究
二、国外的植物病原细菌学研究
第三节 植物病原细菌学对植物病理学发展的影响
一、病原物致病机制
二、致病相关基因
三、植物抗病性及其分子机制
第四节 植物病原细菌学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一、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
二、植物病原细菌的生态学
三、植物细菌病害的生理生化学
四、寄主——病原细菌相互作用
五、寄主和病原物共同进化
第二章 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与鉴定
第一节 细菌在生物界中的位置
一、细菌在生物一级分类中的位置
二、关于原核生物系统发育关系的讨论
第二节 细菌分类系统及演化
一、细菌的分类系统
二、伯杰氏分在系统的演变
三、细菌主要类群的划分和植物病原细菌
第三节 植物病原细菌的鉴定和分类方法
一、植物病原细菌的鉴定
二、鉴定与分类方法
第四节 黄单胞杆菌属(Xanthomonas)的分类与鉴定
一、属的分类演变及主要特征
二、种的分类
三、属和种的重新组合
第五节 假单胞属(Pseudomonas)的分类与鉴定
二、属下单元和种的分类
三、属和种的成员重新组合以及新属的建立
第六节 欧氏杆菌属(Erwinia)的分类与鉴定
三、从欧氏杆菌属演变的新分类单元
第七节 土杆菌属(Agrobacterium)的分类与鉴定
二、种及种下单元的分类
三、土壤杆菌属生物变种(或生物型)与种关系
第八节 植物病原棒形细菌
二、种的演化
三、关于植物病原棒形细菌的分类研究
第九节 其它革兰氏阳性致病细菌
一、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二、芽孢杆菌属(Bacillus)
第十节 植原体类细菌和类细菌的分类鉴定
一、植原体细菌的分类演变
二、植原体类细菌的基本特征
三、植原体细菌属的特征
四、类细菌(Bacteria-like organism,BLO)
第十一节 常见植物病原细菌与偶遇性植物病原细菌
第三章 植物病原细菌的细胞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植物病原细菌的胞外多糖
一、细菌胞外多糖的结构特征
二、胞外多糖在决定植物病原细菌致病性中的作用
三、胞外多糖在寄主一病原菌识别中的作用
第二节 植物病原细菌的脂多糖
一、细菌脂多糖的结构特征
二、细菌脂多糖的功能
第三节 植物病原细菌的细胞壁
一、细菌肽聚糖的结构与组成
二、细菌细胞壁的功能
第四节 植物病原细菌的细胞膜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组成
二、细胞膜的功能
第五节 植物病原细菌胞外附属物
一、细菌的鞭毛
二、细菌的纤毛(fimbriae)和性纤毛(sex-pilus)
第四章 植物病原细菌的生态学
第一节 土壤和根围病原细菌的生态学
一、植物病原细菌在非根围土壤中的存活
二、根围植物病原细菌的生态学
第二节 植物地上部表面和叶围病原细菌的生态学
一、植物叶围细菌群体的性质
二、叶围病原细菌的存活与分布
三、叶围细菌的群体动力学
四、叶围细菌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五、叶围病原细菌与其他微生物的互作
第三节 种传细菌生态学
一、病原细菌在种子上的存活部位
二、病原细菌进入种子的途径
三、植物病原细菌在种子上的存活及其影响因素
四、种传病原细菌的传播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节 介体与植物病原细菌的生态学关系
一、介体在病害传播中的作用
二、病害介体传播的特异性
第五章 植物病原细菌致病性生理生化基础
第一节 胞壁降解酶的种类及作用机制
一、植物细胞壁的组成和结构
二、果胶酶
三、纤维素酶
四、蛋白酶
五、胞壁降解酶的分泌
第二节 毒素的种类及作用机制
一、毒素的概述
二、假单胞杆菌毒素
三、黄单胞杆菌毒素
四、棒杆菌素毒素
五、根瘤菌毒素
第三节 激素的种类及作用机制
一、生长素
二、细胞分裂素
三、乙烯
四、脱落酸(ABA)
第四节 多糖的种类及在致病中的作用
一、胞外多糖
二、其他多糖
第六章 植物病原细菌的致病性分子遗传
第一节 基本概念和研究策略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策略
三、基本研究路线和方法
第二节 植物病原细菌与致病过程有关的基因
一、与病原细菌侵染有关的基因
二、决定显症的基因
三、决定寄主范围的基因
第三节 决定致病性或毒性的基因
一、胞壁降解酶基因
二、毒素基因
三、胞外多糖基因
四、激素基因
五、hrp基因
六、dsp基因
七、外泌基因
八、致病性调控基因
九、编码未知产物的基因
十、几种重要植物病原细菌的致病性分子遗传研究
第四节 质料及其在致病中的作用
一、质粒的特征和分离
二、质粒在决定致病性和毒性中的作用
三、由质粒编码的其它性状
第五节 植物病原细菌致病基因的调控机制
一、双组分调控系统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二、植物病原细菌中的基因调控
第七章 植物病原细菌的噬菌体及细菌素
第一节 噬菌体及其在植物病原细菌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噬菌体的一般形状
二、噬菌体的研究方法
三、噬菌全的应用
第二节 植物病原细菌的细菌素
一、细菌素的定义及概念发展
二、植物病原细菌产生的细菌素类型及理化特征
三、植物病原细菌细菌素的作用及其机制
四、植物病原细菌细菌素的应用
第八章 寄主植物与病原细菌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寄主一病原物识别的类型及机制
一、识别类型
二、识别机制
第二节 激发子与受体
一、激发子
二、抑制子
三、受体
第三节 信号传导过程及主要类型
一、信号接受与信息传导的生物学意义
二、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起作用的物质及有关反应
三、信号接受和信号传导的基本过程
四、信号传导的几种模式
五、不同类型寄主一病原细菌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信号传导
第九章 代表性植物细菌病害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土壤杆菌冠瘿病
一、症状
二、病原
三、致病性
四、Ti质粒的结构和功能
五、毒性基因的调节
六、T-DNA的产生和转移
第二节 马铃薯环腐病
一、病原
二、症状
三、侵染循环
四、检测
五、防治
第三节 欧氏杆菌软腐病
一、欧氏杆菌软腐病的一般发生规律
二、几种重要植物细菌性软腐病
第四节 农作物青枯病
一、分类上的变化
二、寄主范围
三、传播类型和侵染来源
四、影响发病的一些环境因子
第五节 水稻白叶枯病
一、症状类型
三、发病规律
第十章 植物对细菌病害的抗病性
第一节 植物对病害的抗病类型
一、垂直抗性与水平抗性
二、生育期与抗性的关系
三、抗病性与侵染过程的关系
四、主动抗性与被动抗性
第二节 植物对细菌侵染的防卫
一、预存性抗性
二、诱导抗性
三、过敏反应
四、系统获得抗性
第三节 植物抗细菌病害的抗病基因及其功能
二、植物抗细菌病害的抗病基因
第四节 植物防卫反应基因及其调控
一、防卫蛋白及基因类型
二、防卫反应基因的表达和调控特征
三、防卫反应基因的表达调控特点
第十一章 植物细菌病害的防治
第一节 化学防治
一、杀细菌剂
二、抗菌素
三、化学防治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生物防治
一、生防治剂的应用
二、颉颃微生物的筛选和活性测定
三、生防菌的作用机制
四、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生防菌的遗传改良
第三节 抗病品种的培育与利用
一、抗性种质的搜寻
二、抗性育种
三、抗病品种的监测和评估
四、抗病菌品种的合理利用
第四节 农业防治
一、无病植物材料和种子的利用
二、新型的繁殖方式
三、作物生长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
四、农具和农产品处理
第五节 结论和展望
第十二章 植物抗细菌病害基因工程
第一节 植物抗细菌病害基因工程原理与策略
一、植物抗细菌病害基因工程原理
二、向植物细胞转移基因
三、植物抗细菌病害基因工程策略
四、植物抗细菌病害基因工程成就
五、植物抗细菌病害基因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二、国外的植物病原细菌学研究
三、研究任务
二、关于原核生物系统发育关系的讨论
一、植物病原细菌
五、寄主和病原物共同进化
三、土壤杆菌属生物变种(或生物型)与种关系
二、细菌的纤毛(fimbriae)和性纤毛(sex-pilus)
一、生长素
第二节 植物病原细菌的细菌素
三、植物抗病性及其分子机制
第四节 黄单胞杆菌属(Xanthomonas)的分类与鉴定
三、属和种的重新组合
第九节 其它革兰氏阳性致病细菌
一、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一、细菌胞外多糖的结构特征
四、棒杆菌素毒素
第四节 多糖的种类及在致病中的作用
二、致病相关基因
第四节 植物病原细菌学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一、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
第二章 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与鉴定
一、细菌在生物一级分类中的位置
二、种及种下单元的分类
二、植物病原细菌学
第二节 植物病原细菌学的发展简史
第五节 植物病原细菌胞外附属物
四、种传病原细菌的传播及其影响因素
一、介体在病害传播中的作用
一、病原物致病机制
第二节 细菌分类系统及演化
一、细菌的分类系统
第三节 植物病原细菌的鉴定和分类方法
第十节 植原体类细菌和类细菌的分类鉴定
二、胞外多糖在决定植物病原细菌致病性中的作用
三、黄单胞杆菌毒素
第一章 绪论
第三节 植物病原细菌学对植物病理学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细菌在生物界中的位置
二、伯杰氏分在系统的演变
二、种的分类
第八节 植物病原棒形细菌
第一节 植物病原细菌学的任务
一、中国的植物病原细菌学研究
第五节 假单胞属(Pseudomonas)的分类与鉴定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组成
一、植物叶围细菌群体的性质
五、防治
一、属的分类演变及主要特征
二、植原体类细菌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植物病原细菌的细胞结构与功能
一、细菌肽聚糖的结构与组成
一、细菌的鞭毛
第五章 植物病原细菌致病性生理生化基础
三、细菌主要类群的划分和植物病原细菌
二、属下单元和种的分类
二、芽孢杆菌属(Bacillus)
一、植物病原细菌在非根围土壤中的存活
三、乙烯
一、信号接受与信息传导的生物学意义
一、植物病原细菌的鉴定
三、属和种的成员重新组合以及新属的建立
第六节 欧氏杆菌属(Erwinia)的分类与鉴定
二、种的演化
第一节 植物病原细菌的胞外多糖
三、胞外多糖在寄主一病原菌识别中的作用
二、植物病原细菌的生态学
三、植物细菌病害的生理生化学
四、寄主——病原细菌相互作用
第七节 土杆菌属(Agrobacterium)的分类与鉴定
第一节 土壤和根围病原细菌的生态学
三、叶围细菌的群体动力学
第六章 植物病原细菌的致病性分子遗传
二、鉴定与分类方法
二、叶围病原细菌的存活与分布
一、病原细菌在种子上的存活部位
第四节 介体与植物病原细菌的生态学关系
一、植物细胞壁的组成和结构
二、果胶酶
三、纤维素酶
三、从欧氏杆菌属演变的新分类单元
三、关于植物病原棒形细菌的分类研究
四、类细菌(Bacteria-like organism,BLO)
第三节 植物病原细菌的细胞壁
第四节 植物病原细菌的细胞膜
二、细胞膜的功能
四、叶围细菌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一、植原体细菌的分类演变
第二节 植物病原细菌的脂多糖
一、细菌脂多糖的结构特征
二、细菌细胞壁的功能
第二节 植物地上部表面和叶围病原细菌的生态学
二、毒素基因
第四节 质料及其在致病中的作用
三、植原体细菌属的特征
第三节 激素的种类及作用机制
二、决定显症的基因
第一节 噬菌体及其在植物病原细菌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抑制子
一、杀细菌剂
三、生防菌的作用机制
第十一节 常见植物病原细菌与偶遇性植物病原细菌
二、细菌脂多糖的功能
三、植物病原细菌在种子上的存活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 胞壁降解酶的种类及作用机制
五、hrp基因
三、致病性
第四章 植物病原细菌的生态学
二、根围植物病原细菌的生态学
第三节 决定致病性或毒性的基因
十、几种重要植物病原细菌的致病性分子遗传研究
第一节 寄主一病原物识别的类型及机制
六、T-DNA的产生和转移
第三节 植物抗细菌病害的抗病基因及其功能
五、叶围病原细菌与其他微生物的互作
第三节 种传细菌生态学
二、病害介体传播的特异性
五、根瘤菌毒素
二、质粒在决定致病性和毒性中的作用
二、噬菌体的研究方法
二、植物病原细菌产生的细菌素类型及理化特征
二、病原细菌进入种子的途径
一、毒素的概述
四、脱落酸(ABA)
一、胞外多糖
二、其他多糖
四、植物病原细菌细菌素的应用
三、信号接受和信号传导的基本过程
四、蛋白酶
第二节 毒素的种类及作用机制
二、基本策略
七、外泌基因
第五节 植物病原细菌致病基因的调控机制
二、植物病原细菌中的基因调控
二、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起作用的物质及有关反应
五、胞壁降解酶的分泌
三、由质粒编码的其它性状
二、识别机制
四、Ti质粒的结构和功能
二、寄主范围
第十章 植物对细菌病害的抗病性
第一节 植物对病害的抗病类型
二、假单胞杆菌毒素
二、细胞分裂素
一、基本概念
第二节 植物病原细菌与致病过程有关的基因
四、激素基因
一、质粒的特征和分离
第三节 信号传导过程及主要类型
第一节 基本概念和研究策略
一、胞壁降解酶基因
三、胞外多糖基因
九、编码未知产物的基因
第七章 植物病原细菌的噬菌体及细菌素
第九章 代表性植物细菌病害的研究进展
二、几种重要植物细菌性软腐病
三、基本研究路线和方法
三、决定寄主范围的基因
一、双组分调控系统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第八章 寄主植物与病原细菌的相互作用
三、受体
第一节 土壤杆菌冠瘿病
二、病原
一、与病原细菌侵染有关的基因
一、噬菌体的一般形状
三、噬菌全的应用
四、信号传导的几种模式
一、症状
一、垂直抗性与水平抗性
四、主动抗性与被动抗性
六、dsp基因
八、致病性调控基因
三、植物病原细菌细菌素的作用及其机制
一、识别类型
第二节 激发子与受体
三、侵染循环
二、颉颃微生物的筛选和活性测定
一、细菌素的定义及概念发展
一、激发子
二、症状
四、检测
一、欧氏杆菌软腐病的一般发生规律
三、发病规律
三、过敏反应
五、不同类型寄主一病原细菌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信号传导
五、毒性基因的调节
一、抗性种质的搜寻
第四节 农业防治
五、植物抗细菌病害基因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第二节 马铃薯环腐病
一、分类上的变化
第五节 水稻白叶枯病
一、症状类型
三、抗病性与侵染过程的关系
二、抗性育种
四、农具和农产品处理
一、病原
第三节 欧氏杆菌软腐病
二、诱导抗性
二、防卫反应基因的表达和调控特征
第四节 农作物青枯病
一、预存性抗性
二、植物抗细菌病害的抗病基因
第四节 植物防卫反应基因及其调控
第十一章 植物细菌病害的防治
第三节 抗病品种的培育与利用
三、作物生长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
三、传播类型和侵染来源
二、生育期与抗性的关系
第二节 植物对细菌侵染的防卫
四、影响发病的一些环境因子
四、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生防菌的遗传改良
四、系统获得抗性
第一节 化学防治
三、化学防治存在的问题
一、防卫蛋白及基因类型
第一节 植物抗细菌病害基因工程原理与策略
一、植物抗细菌病害基因工程原理
三、防卫反应基因的表达调控特点
二、抗菌素
第二节 生物防治
一、生防治剂的应用
第五节 结论和展望
三、抗病品种的监测和评估
四、抗病菌品种的合理利用
第十二章 植物抗细菌病害基因工程
一、无病植物材料和种子的利用
二、新型的繁殖方式
二、向植物细胞转移基因
三、植物抗细菌病害基因工程策略
四、植物抗细菌病害基因工程成就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植物病原细菌学[电子资源.图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