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al methodology

副标题:无

作   者:王利明著

分类号:

ISBN:9787300151380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法学方法论是归纳法律适用方法一般规律的学问。在古希腊语境下,方法有“通向正确的道路”之义,其哲学意义在于,方法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目的和手段是不可分割的,司法的目的是要实现法律的正义,而离开了方法,司法的目的就难以实现。法学方法论就是要在全面考察裁判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法官已经采用的方法和可能采用的方法加以抽象总结和系统化,提炼出一套具有规律性且能为广大裁判者所掌握和运用的操作技艺,进而促进方法指引下裁判结论的可预期性。

目录


第一编 导论 21页21
  第一章 法学方法论概述…………………………………………………… 23页23
  第一节 法学方法论的概念和特征…………………………………… 23页23
  一、法学方法论的概念…………………………………………… 23页23
  二、法学方法论的特征…………………………………………… 26页26
  三、法学方法论的功能………………………………………… 35页35
  四、法学方法与法律方法……………………………………… 41页41
  第二节 法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 43页43
  一、法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 43页43
  二、法学方法论中所研究的方法的特点……………………… 46页46
  第三节 法学方法论与法学的关系………………………………… 49页49
  一、法学方法论是法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9页49
  二、法学方法论与法理学的关系……………………………… 51页51
  三、法学方法论与部门法学之间的关系……………………… 53页53
  第四节 法学方法论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 57页57
  一、法学方法论与立法学……………………………………… 57页57
  二、法学方法论与证据法学…………………………………… 58页58
  三、法学方法论与法教义学…………………………………… 58页58
  四、法学方法论与民法方法论………………………………… 60页60
  第五节 法学方法论的历史发展…………………………………… 61页61
  第六节 法学方法论的体系………………………………………… 70页70
  一、法学方法论的体系构建…………………………………… 70页70
  二、法学方法论的体系构成…………………………………… 73页73
第二编 司法三段论 78页78
  第二章 司法三段论的一般原理………………………………………… 78页78
  第一节 司法三段论概述…………………………………………… 79页79
  一、司法三段论的概念和特征………………………………… 79页79
  二、司法三段论与逻辑推理…………………………………… 85页85
  三、司法三段论与法律推理…………………………………… 86页86
  第二节 司法三段论的功能………………………………………… 89页89
  一、司法三段论的适用范围…………………………………… 89页89
  二、司法三段论的功能………………………………………… 90页90
  第三节 司法三段论的发展………………………………………… 96页96
  第四节 司法三段论运用的基本要求……………………………… 103页103
  一、司法三段论运用的基本要求……………………………… 103页103
  二、司法三段论推理的反复运用……………………………… 111页111
  第五节 司法三段论与其他方法的综合运用……………………… 112页112
  一、司法三段论的局限性……………………………………… 112页112
  二、司法三段论与法律解释的综合运用……………………… 114页114
  三、司法三段论与价值判断的综合运用……………………… 117页117
  四、司法三段论与法律论证的综合运用……………………… 121页121
  第三章 大前提———法律规范…………………………………………… 124页124
  第一节 司法三段论中的大前提…………………………………… 125页125
  一、大前提的特征……………………………………………… 125页125
  二、大前提与法律渊源的比较………………………………… 131页131
  第二节 找法的基本路径…………………………………………… 132页132
  一、两大法系方法论的共同特点……………………………… 132页132
  二、找法的基本路径…………………………………………… 135页135
  第三节 法无规定时的找法方法…………………………………… 151页151
  一、在法无规定情况下的找法与漏洞填补…………………… 151页151
  二、在法无规定情况下的找法的步骤………………………… 153页153
  第四节 大前提的规范效力等级…………………………………… 159页159
  一、规范效力等级的概念及其在方法论上的意义…………… 159页159
  二、确立大前提的规范效力等级应遵循的原则……………… 161页161
  第四章 小前提———法律事实…………………………………………… 168页168
  第一节 概述………………………………………………………… 169页169
  一、小前提的概念和特征……………………………………… 169页169
  二、作为小前提的法律事实与依据证据规则证明的事实的区别………… 173页173
  三、确定小前提的双重目的…………………………………… 177页177
  第二节 确定小前提的步骤………………………………………… 178页178
  一、法律事实的识别———将生活事实上升为法律事实……… 179页179
  二、法律行为的识别…………………………………………… 182页182
  三、法律关系的识别…………………………………………… 186页186
  四、要件事实的识别…………………………………………… 191页191
  五、要件事实的整理…………………………………………… 192页192
  第三节 要件事实的整理…………………………………………… 193页193
  一、要件事实的整理的特征…………………………………… 193页193
  二、要件事实的整理过程……………………………………… 197页197
  第四节 事实要件与规范要件的互动……………………………… 203页203
  一、事实要件与规范要件的互动……………………………… 203页203
  二、事实要件和规范要件的反复验证和比对………………… 206页206
  第五章 连接———法律规范与法律事实的结合………………………… 208页208
  第一节 连接是司法三段论的直接目的…………………………… 209页209
  一、连接的概念和特征………………………………………… 209页209
  二、连接在司法三段论中的功能……………………………… 217页217
  第二节 连接的目的………………………………………………… 221页221
  一、连接旨在寻找最密切联系的规则………………………… 221页221
  二、最密切联系规则的判断方法……………………………… 225页225
  第三节 连接的步骤………………………………………………… 231页231
  一、最密切联系规则的确定是逻辑推理和价值判断综合运用的结果………… 231页231
  二、连接的具体步骤…………………………………………… 235页235
  第四节 连接过程中的目光往返流转……………………………… 239页239
  一、目光往返流转的概念……………………………………… 239页239
  二、目光往返流转的必要性…………………………………… 241页241
  三、目光往返流转的方式……………………………………… 244页244
  第六章 连接的典型方法………………………………………………… 250页250
  第一节 法律关系分析方法………………………………………… 251页251
  一、法律关系分析方法的概念………………………………… 251页251
  二、法律关系分析法的特点和功能…………………………… 252页252
  三、法律关系分析法的运用…………………………………… 255页255
  第二节 请求权基础分析法………………………………………… 263页263
  一、请求权基础分析法的概念………………………………… 263页263
  二、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的适用步骤………………………… 265页265
  三、请求权基础分析法与法律关系分析法的比较…………… 275页275
  第三节 案例指导方法……………………………………………… 276页276
  一、指导性案例在方法论中的意义…………………………… 277页277
  二、指导性案例的效力………………………………………… 286页286
  三、类似案件的判断方法……………………………………… 289页289
  第七章 自由裁量及其限制……………………………………………… 295页295
  第一节 司法自由裁量权的概念和特征…………………………… 296页296
  一、司法自由裁量权的概念…………………………………… 296页296
  二、司法自由裁量权理论的发展……………………………… 300页300
  三、司法自由裁量权与法学方法论…………………………… 304页304
  第二节 司法自由裁量权行使的原则……………………………… 309页309
  一、司法自由裁量权行使原则概述…………………………… 309页309
  二、司法自由裁量权行使的具体原则………………………… 312页312
  第三节 行使司法自由裁量权的依据……………………………… 315页315
  一、依据法律规定进行司法自由裁量………………………… 315页315
  二、在存在法律漏洞情况下的自由裁量……………………… 321页321
  第四节 自由裁量权行使的规范…………………………………… 323页323
  一、规范自由裁量权行使的必要性…………………………… 323页323
  二、遵循法律关于自由裁量权的限制规定…………………… 326页326
  三、规范自由裁量权行使的方法……………………………… 329页329
第三编 法律解释学 334页334
  第八章 狭义法律解释方法……………………………………………… 335页335
  第一节 狭义法律解释方法概述…………………………………… 337页337
  一、狭义的法律解释方法的概念和特征……………………… 338页338
  二、狭义法律解释方法的适用顺序…………………………… 340页340
  第二节 文义解释…………………………………………………… 345页345
  一、文义解释的概念…………………………………………… 345页345
  二、文义解释的依据…………………………………………… 348页348
  三、文义解释的主要规则……………………………………… 351页351
  第三节 体系解释…………………………………………………… 354页354
  一、体系解释的概念和特征…………………………………… 354页354
  二、体系解释的步骤…………………………………………… 358页358
  三、体系解释的规则…………………………………………… 363页363
  第四节 当然解释…………………………………………………… 367页367
  一、当然解释的概念…………………………………………… 367页367
  二、当然解释的方法…………………………………………… 370页370
  三、当然解释的性质…………………………………………… 372页372
  四、当然解释的规则…………………………………………… 372页372
  第五节 反面解释…………………………………………………… 373页373
  一、反面解释的概念…………………………………………… 373页373
  二、反面解释的适用条件……………………………………… 376页376
  三、反面解释的适用步骤……………………………………… 378页378
  四、反面解释适用的规则……………………………………… 380页380
  第六节 目的解释…………………………………………………… 381页381
  一、目的解释的概念和特征…………………………………… 381页381
  二、目的解释方法的运用……………………………………… 384页384
  三、目的解释应当遵守的原则………………………………… 389页389
  第七节 限缩解释和扩张解释……………………………………… 391页391
  一、限缩解释…………………………………………………… 391页391
  二、扩张解释…………………………………………………… 394页394
  三、限缩解释和扩张解释的规则……………………………… 396页396
  第八节 历史解释…………………………………………………… 398页398
  一、历史解释的概念和特征…………………………………… 398页398
  二、历史解释需要考虑的因素………………………………… 401页401
  三、历史解释方法应当遵循的规则…………………………… 403页403
  第九节 社会学解释………………………………………………… 404页404
  一、社会学解释的概念和特征………………………………… 404页404
  二、社会学解释方法的适用步骤……………………………… 408页408
  三、社会学解释的规则………………………………………… 415页415
  第十节 合宪性解释………………………………………………… 418页418
  一、合宪性解释的概念和特征………………………………… 418页418
  二、合宪性解释的适用步骤…………………………………… 422页422
  三、合宪性解释的规则………………………………………… 425页425
  第九章 不确定概念和一般条款的具体化……………………………… 427页427
  第一节 不确定概念的具体化……………………………………… 428页428
  一、不确定概念的定义和特点………………………………… 428页428
  二、不确定概念的具体化……………………………………… 430页430
  第二节 一般条款的具体化………………………………………… 433页433
  一、一般条款的概念和特征…………………………………… 433页433
  二、一般条款的具体化………………………………………… 434页434
  第三节 不确定概念和一般条款的类型化………………………… 436页436
  第十章 法律漏洞的填补………………………………………………… 440页440
  第一节 法律漏洞填补概述………………………………………… 442页442
  一、法律漏洞的概念及其认定………………………………… 442页442
  二、法律漏洞填补的概念和特征……………………………… 451页451
  三、法律漏洞填补的具体规则………………………………… 453页453
  第二节 类推适用…………………………………………………… 455页455
  一、类推适用的概念和特征…………………………………… 455页455
  二、类推的分类………………………………………………… 459页459
  三、类推适用的步骤…………………………………………… 460页460
  四、类推适用的规则…………………………………………… 464页464
  第三节 目的性扩张和目的性限缩………………………………… 465页465
  一、目的性限缩和目的性扩张的概念和特征………………… 465页465
  二、目的性限缩和目的性扩张的类型………………………… 467页467
  三、目的性限缩和目的性扩张的区别………………………… 468页468
  四、目的性扩张和目的性限缩的适用步骤…………………… 469页469
  五、目的性扩张和目的性限缩的适用规则…………………… 472页472
  第四节 基于习惯法的漏洞填补…………………………………… 472页472
  一、基于习惯法的漏洞填补的概念…………………………… 472页472
  二、填补法律漏洞的规则是习惯法而非习惯………………… 477页477
  三、习惯法填补法律漏洞的程序……………………………… 478页478
  四、依习惯解释的规则………………………………………… 482页482
  第五节 基于比较法的漏洞填补…………………………………… 483页483
  一、比较法方法的概念和特点………………………………… 483页483
  二、比较法解释方法的运用…………………………………… 486页486
  三、依据比较法填补漏洞的规则……………………………… 488页488
  第六节 基于法律原则的漏洞填补………………………………… 490页490
  一、基于法律原则的漏洞填补概述…………………………… 490页490
  二、依据基本原则填补法律漏洞的步骤……………………… 494页494
  三、依据基本原则填补法律漏洞的规则……………………… 499页499
第四编 价值判断与利益衡量 502页502
  第十一章 价值判断……………………………………………………… 503页503
  第一节 价值判断的概念和作用…………………………………… 504页504
  一、价值判断的概念和特征…………………………………… 504页504
  二、价值判断的功能…………………………………………… 510页510
  第二节 价值判断的理论发展……………………………………… 513页513
  第三节 价值判断的具体运用……………………………………… 519页519
  一、价值判断的具体运用……………………………………… 519页519
  二、对价值判断的规范………………………………………… 526页526
  第四节 价值体系及其冲突………………………………………… 527页527
  一、价值体系的特点…………………………………………… 527页527
  二、价值体系构成……………………………………………… 529页529
  三、价值冲突及其协调………………………………………… 534页534
  第五节 价值位阶与判断…………………………………………… 536页536
  一、价值位阶的概念和功能…………………………………… 536页536
  二、民法中的价值位阶………………………………………… 537页537
  三、价值位阶的判断…………………………………………… 543页543
  第六节 价值判断的适用步骤……………………………………… 544页544
  第七节 对价值判断的规范………………………………………… 551页551
  一、对价值判断进行规范的必要性…………………………… 551页551
  二、规范价值判断的规则……………………………………… 552页552
  第十二章 利益衡量……………………………………………………… 562页562
  第一节 利益衡量概述……………………………………………… 563页563
  一、利益衡量的概念和特征…………………………………… 563页563
  二、价值判断与利益衡量的关系……………………………… 568页568
  三、利益衡量的功能及其局限性……………………………… 570页570
  第二节 利益衡量的方法…………………………………………… 575页575
  一、利益衡量的方法…………………………………………… 575页575
  二、利益的位阶………………………………………………… 579页579
  第三节 利益衡量的原则…………………………………………… 587页587
  一、利益衡量的原则…………………………………………… 587页587
  二、利益衡量所应考虑的因素………………………………… 592页592
  第四节 利益衡量的具体运用……………………………………… 595页595
  一、法有规定的情况下的利益衡量…………………………… 595页595
  二、利益衡量在漏洞填补中的作用…………………………… 599页599
第五编 法律论证与法律思维 601页601
  第十三章 法律论证……………………………………………………… 601页601
  第一节 法律论证的概念及功能…………………………………… 602页602
  一、法律论证的概念和特征…………………………………… 602页602
  二、法律论证与相关概念……………………………………… 609页609
  第二节 法律论证的理论发展……………………………………… 614页614
  一、法律论证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614页614
  二、法律论证理论兴起与发展的原因………………………… 619页619
  第三节 法律论证的功能…………………………………………… 621页621
  一、法律论证在裁判中的作用………………………………… 621页621
  二、法律论证在方法论中的作用……………………………… 623页623
  第四节 法律论证方法……………………………………………… 628页628
  一、法律论证方法概述………………………………………… 628页628
  二、法律论证的基本方法……………………………………… 631页631
  第五节 论证负担规则……………………………………………… 640页640
  一、论证负担规则的概念与特征……………………………… 640页640
  二、论证负担的具体规则……………………………………… 642页642
  第六节 论证程度区分……………………………………………… 644页644
  一、论证程度上的区分………………………………………… 644页644
  二、论证程度理论的具体运用………………………………… 645页645
  第七节 法律论证与证成…………………………………………… 649页649
  一、法律论证与证成的关系…………………………………… 649页649
  二、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652页652
  三、证成的判断………………………………………………… 655页655
  四、论证义务的排除…………………………………………… 656页656
  第十四章 法律思维……………………………………………………… 659页659
  第一节 法律思维概述……………………………………………… 660页660
  一、法律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660页660
  二、法律思维与简单的经验思维……………………………… 666页666
  第二节 法律思维的类型…………………………………………… 668页668
  一、概念思维…………………………………………………… 668页668
  二、类型化思维………………………………………………… 672页672
  三、规范思维…………………………………………………… 675页675
  四、体系化思维………………………………………………… 677页677
  五、逻辑思维…………………………………………………… 681页681
  六、价值取向思维……………………………………………… 683页683
  第三节 法律思维在裁判活动中的运用…………………………… 686页686
  一、法律思维在适用法律过程中的作用……………………… 686页686
  二、法律思维在裁判活动中的运用方式……………………… 688页688
参考书目…………………………………………………………………… 692页692
后记………………………………………………………………………… 704页704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Legal methodology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