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资深院士王之卓》内容简介:王之卓院士一生中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不论是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武汉测绘学院副院长、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国际摄影测量学会名誉会员,也不论是担任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政协副主席和全国人大代表,他都是一丝不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自己长期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形成的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无私的工作态度带到领导岗位和社会活动中,为我国高等教育及测绘事业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际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将先辈们形成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是我们学科面向未来的重要使命,是我们学科获得良好发展的重要条件。《资深院士王之卓》一书的编撰,收录了王之卓院士的一些重要史料和过去鲜为人知的重要文论,也收录了缅怀先生的一些纪念文章,还收录了“王之卓创新人才奖”培养青年人才的一些成果,从中我们可以领略王之卓院士的崇高风范、科学精神和学术思想,了解王之卓院士对我们这个学科深刻的影响力,这是前辈留给我们的重要精神遗产,是我们学科拥有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学科向前迈进的不竭精神动力!
在纪念王之卓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时候,出版《资深院士王之卓》一书,将使我们重温和回忆王老先生对我们的谆谆教导,以勉励我们测绘学科的所有师生、我们全校的师生,以及我们同行业的人。
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王之卓先生的思想和精神,为推进武汉大学和我国测绘学科又好又快地发展而不懈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就是对王之卓先生百年华诞的最好礼物!
目录
第一编 王之卓文选(1928-2002)
WHAT SHOULD A YOUNG MAN STRIVE FOR DURING HIS LIFE?
一个青年人在他的一生中应当为了什么而努力?(1928年4月)
自柏林上书母校交通大学校长黎照寰(1935年10月12日)
参加世界摄影测量第五届大会记(1938年10月)
航空摄影测量的应用问题(1940年)
书评:《摄影测量学》(1940年)
摄影测量之发展过程及趋势(1941年1月1日)
书评:《摄影测量学及其普遍之应用》(1941年4月1 日)
《山地铁路建筑与航空测量》读后(1941年7月1日)
促进我国测量事业之管见(1941年10月1日)
书评:《航空摄影测量之计算方法》(1941年10月1日)
十年来之航空摄影测量(1943年3月1日)
同济测量系的使命(1943年3月1日)
“测量学大学丛书”《测量平差法》著者序(1943年4月)
三十年来中国之测量工程(节选)(1945年3月1日)
美国测量制图事业考察观感(1947年4月8日)
“测量学大学丛书”《航空摄影测量学》序(1947年7月)
本校造船工程系的使命(1947年8月10 日)
交大轮机系的使命(1948年4月1日)
机械工程师的培植(1948年4月8日)
交大《工管通讯》创刊序言(1948年12月20日)
《棒垒球指南》王序(1949年3月)
今年的校庆(1949年4月8日)
《交通大学1949届毕业纪念刊》序言(1949年7月)
“测量学大学丛书”《大地测量学》序(1950年10月)
“测量学大学丛书”《实用天文学》序(1953年4月)
航空测量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1955年3月)
努力向科学进军(1956年9月17日)
航空测量在加速着祖国的经济建设事业(1956年lo月28日)
关于成立制图系致夏坚白院长的信(1957年6月15日)
世界各国摄影测量的发展概况(1957年7月23日)
十年来的中国科学·测量与制图学·航空测量学(1949--1959)(1959年10月)
航空摄影测量科学技术的现代发展(节选)(1965年)
明白人的明白话(1966年12月)
关于发展我国1:10000测图技术的一些意见(1974年6月29日)
航测科技发展情况介绍(1977年lO月26日)
全数字化自动测图系统的研究方案(讨论稿)(1978年12月7日)
中国的航测(1979年6月7日)
《摄影测量原理》简介(1979年10月)
关于向国外著名学府推荐中国访问学者的函(1978年9月一l994年2月)
中国测绘考察团访问英国、法国、西德三国考察报告(1979年12月7日)
参加国际摄影测量学会第十四届大会的报告(1980年9月29日)
对李德仁硕士论文《自检校光束法区域网平差》的评语(1981年11月9日)
赴美参观测绘机构的报告(1981年12月)
对杨凯遥感新技术项目研究的若干建议(1982年8月-l983年12月)
摄影测量学科的发展现状(1983年1月)
东南亚地区摄影测量及遥感教育会议情况(1983年9月)
摄影测量学的今天和明天(1984年2月)
东南亚地区建立高等测绘教育机构的可能性及其教学内容(1984年6月20日)
出席国际摄影测量及遥感学会第十五届大会的情况简报(1984年9月)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近期的发展(1984年10月)
中国遥感事业的进展(1984年11月15日)
我七十五岁不放松(1984年12月15日下午)
致李德仁的祝贺信(1985年1月5日)
出席第五届亚洲遥感会议的情况(1985年1月)
《中国地貌图集》序言(1985年10月)
《摄影测量原理续编》简介(1986年6月)
参加匈牙利测量及制图学会全国代表大会被授予该会荣誉
会员证书(1986年7月7日)
我国航测技术三十年发展回顾(1986年)
摄影测量及遥感技术的现状与发展(1986年9月13日)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1986年10月)
从航空测量到遥感技术(1987年)
瞻望测绘学科的发展前景(1987年5月)
在第一届北京国际地理信息系统研讨会上的讲话(1987年5月)
《全国测绘行业科技发展战略论文选稿》序(1987年11月)
全国陆地、海洋卫星定位网科研报告及工作协调会
开幕词(1988年5月28日)
近期我国摄影测量科技研究的进展(节录)(1988年8月30日)
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第十六届大会综述
科技发展简史(手稿)(1989年)
测绘学简介(讨论稿)(1990年)
我的部分传记或报导(手稿)(1990年)
“第二届北京国际地理信息系统研讨会”开幕词(1990年)
《影像信息科学的研究》应列入“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
项目之一(手稿)(1990年)
英文版《摄影测量原理(带遥感)》全书总结(1990年5月)
如何推进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发展(1990年11月15日)
在金通尹教授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1991年3月19日)
关于举行海峡两岸测绘学术交流会的倡议(1991年5月10日)
摄影测量与遥感正在剧变发展(1991年5月21日)
关于摄影测量、遥感及空间信息系统的学科分类问题(1991年)
我和摄影测量与遥感(1992年)
王之卓——我的简介(手稿)(1992年)
在“第一届海峡两岸测绘学术交流会”上的讲话(手稿)(1992年7月6日)
测绘科技的新发展(1992年7月8日)
从一个测绘工作者看GIS学科的兴起(1992年8月15日)
致《自然科学家自叙辞典》编委会的信(1993年10月25日)
“第三届北京国际地理信息系统研讨会”开幕词(1993年)
关于挚友夏坚白的谈话(1993年11月8日)
王之卓遗言(1994年元月)
基于图像的信息科学[对地观测](手稿)(1994年)
在“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第六委员会学术研讨会”
开幕式上的讲话(1994.年10月11日)
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第六委员会学术讨论会专家小组座谈会上的发言(1994年10月13日)
遥感与地球的全球性观测(1994.年11月24_26日)
建设我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的建议(1995年)
Rs、GIS、GPS集成的源起及其学科性质(1995年)
在交通大学校友总会武汉分会成立大会上的致词(1996年3月16日)
测绘与地理信息工程(1996年)
交通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大会的书面发言(1996年4月8日)
与老友共忆往事(1996年9月)
《王任享研究员学术论文选集》序言(1996年11月)
丁丑清明扫墓有感(1997年4月5日)
在湖北省政协座谈会上的讲话(1998年3月16日)
从测绘学到Geomatics(1998年)
由摄影测量发展到遥感学科(1998年8月28日)
当代测绘学科的发展(1998年9月7日)
与《南方测绘》记者杨震澎等的对话(1998年9月12日)
地理信息系统是空间信息系统的一种(1998年10月30日)
在王之卓教授执教60周年暨90诞辰庆典会上的答辞(1998年12月16日)
信息时代的地球科学(1999年7月26日)
新中国建国50周年的测绘学科(1999年9月)
为陈军《Voronoi动态空间数据模型》一书所作的序(2001年9月5日)
2l世纪将是高新技术的世纪——信息世纪(手稿)(2001—2002年)
第二编 缅怀王之卓
学术泰斗学界楷模
理解和学习王之卓先生的精神
深切怀念,万千追思
恩师王之卓与我的测绘人生
录旧作诗一首纪念王之卓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忆王之卓院士
缅怀恩师王之卓
与友共享恩师训
王之卓先生对我们的言传身教
王之卓先生指引我们前进
谆谆教诲拳拳关爱
恩师王之卓启迪我探索极地和大河源头
缅怀恩师王之卓院士
一幅珍贵的照片
纪念王之卓教授百年寿辰
大师的力量
矢志不渝开拓进取
我最敬重的先生——王之卓院士
深切缅怀王之卓老师
我心目中的王之卓先生
在王之卓先生开创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七律纪念王之卓院士诞辰百年感怀
忆念王之卓院士
先生助我向前走
仁者无敌,为而不争
纪念王之卓先生诞辰100周年有感
深切怀念王之卓教授
好的学风校风从王之卓先生那里来
永远怀念王之卓院士
平易近人学术无私风范长存
王老·我·高校校史研究
第三编 王之卓研究
国家测绘局致函祝贺《摄影测量原理》荣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特等奖
《王之卓教授金博士纪念册》序言
王之卓传
王之卓与东南大学附中
王之卓与交通大学
“王之卓公式”与我
王之卓与中国的卫星大地测量
关于专著“Principles of Photogrammetry(with Remote Sensing)”的评价
王之卓先生对世行贷款使用的贡献
王之卓与中国测绘报
王之卓与图书馆
王之卓先生的人格魅力
一次难忘的经历
第四编 王之卓重要论著篇目一览
一、主要图书目录
二、主要文章目录
第五编 王之卓创新人才奖学金
一、王之卓创新人才奖学金简介
二、相关文件
三、历届王之卓创新人才奖获奖名单
四、部分获奖者感言
王之卓大事记
跋
WHAT SHOULD A YOUNG MAN STRIVE FOR DURING HIS LIFE?
一个青年人在他的一生中应当为了什么而努力?(1928年4月)
自柏林上书母校交通大学校长黎照寰(1935年10月12日)
参加世界摄影测量第五届大会记(1938年10月)
航空摄影测量的应用问题(1940年)
书评:《摄影测量学》(1940年)
摄影测量之发展过程及趋势(1941年1月1日)
书评:《摄影测量学及其普遍之应用》(1941年4月1 日)
《山地铁路建筑与航空测量》读后(1941年7月1日)
促进我国测量事业之管见(1941年10月1日)
书评:《航空摄影测量之计算方法》(1941年10月1日)
十年来之航空摄影测量(1943年3月1日)
同济测量系的使命(1943年3月1日)
“测量学大学丛书”《测量平差法》著者序(1943年4月)
三十年来中国之测量工程(节选)(1945年3月1日)
美国测量制图事业考察观感(1947年4月8日)
“测量学大学丛书”《航空摄影测量学》序(1947年7月)
本校造船工程系的使命(1947年8月10 日)
交大轮机系的使命(1948年4月1日)
机械工程师的培植(1948年4月8日)
交大《工管通讯》创刊序言(1948年12月20日)
《棒垒球指南》王序(1949年3月)
今年的校庆(1949年4月8日)
《交通大学1949届毕业纪念刊》序言(1949年7月)
“测量学大学丛书”《大地测量学》序(1950年10月)
“测量学大学丛书”《实用天文学》序(1953年4月)
航空测量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1955年3月)
努力向科学进军(1956年9月17日)
航空测量在加速着祖国的经济建设事业(1956年lo月28日)
关于成立制图系致夏坚白院长的信(1957年6月15日)
世界各国摄影测量的发展概况(1957年7月23日)
十年来的中国科学·测量与制图学·航空测量学(1949--1959)(1959年10月)
航空摄影测量科学技术的现代发展(节选)(1965年)
明白人的明白话(1966年12月)
关于发展我国1:10000测图技术的一些意见(1974年6月29日)
航测科技发展情况介绍(1977年lO月26日)
全数字化自动测图系统的研究方案(讨论稿)(1978年12月7日)
中国的航测(1979年6月7日)
《摄影测量原理》简介(1979年10月)
关于向国外著名学府推荐中国访问学者的函(1978年9月一l994年2月)
中国测绘考察团访问英国、法国、西德三国考察报告(1979年12月7日)
参加国际摄影测量学会第十四届大会的报告(1980年9月29日)
对李德仁硕士论文《自检校光束法区域网平差》的评语(1981年11月9日)
赴美参观测绘机构的报告(1981年12月)
对杨凯遥感新技术项目研究的若干建议(1982年8月-l983年12月)
摄影测量学科的发展现状(1983年1月)
东南亚地区摄影测量及遥感教育会议情况(1983年9月)
摄影测量学的今天和明天(1984年2月)
东南亚地区建立高等测绘教育机构的可能性及其教学内容(1984年6月20日)
出席国际摄影测量及遥感学会第十五届大会的情况简报(1984年9月)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近期的发展(1984年10月)
中国遥感事业的进展(1984年11月15日)
我七十五岁不放松(1984年12月15日下午)
致李德仁的祝贺信(1985年1月5日)
出席第五届亚洲遥感会议的情况(1985年1月)
《中国地貌图集》序言(1985年10月)
《摄影测量原理续编》简介(1986年6月)
参加匈牙利测量及制图学会全国代表大会被授予该会荣誉
会员证书(1986年7月7日)
我国航测技术三十年发展回顾(1986年)
摄影测量及遥感技术的现状与发展(1986年9月13日)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1986年10月)
从航空测量到遥感技术(1987年)
瞻望测绘学科的发展前景(1987年5月)
在第一届北京国际地理信息系统研讨会上的讲话(1987年5月)
《全国测绘行业科技发展战略论文选稿》序(1987年11月)
全国陆地、海洋卫星定位网科研报告及工作协调会
开幕词(1988年5月28日)
近期我国摄影测量科技研究的进展(节录)(1988年8月30日)
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第十六届大会综述
科技发展简史(手稿)(1989年)
测绘学简介(讨论稿)(1990年)
我的部分传记或报导(手稿)(1990年)
“第二届北京国际地理信息系统研讨会”开幕词(1990年)
《影像信息科学的研究》应列入“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
项目之一(手稿)(1990年)
英文版《摄影测量原理(带遥感)》全书总结(1990年5月)
如何推进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发展(1990年11月15日)
在金通尹教授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1991年3月19日)
关于举行海峡两岸测绘学术交流会的倡议(1991年5月10日)
摄影测量与遥感正在剧变发展(1991年5月21日)
关于摄影测量、遥感及空间信息系统的学科分类问题(1991年)
我和摄影测量与遥感(1992年)
王之卓——我的简介(手稿)(1992年)
在“第一届海峡两岸测绘学术交流会”上的讲话(手稿)(1992年7月6日)
测绘科技的新发展(1992年7月8日)
从一个测绘工作者看GIS学科的兴起(1992年8月15日)
致《自然科学家自叙辞典》编委会的信(1993年10月25日)
“第三届北京国际地理信息系统研讨会”开幕词(1993年)
关于挚友夏坚白的谈话(1993年11月8日)
王之卓遗言(1994年元月)
基于图像的信息科学[对地观测](手稿)(1994年)
在“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第六委员会学术研讨会”
开幕式上的讲话(1994.年10月11日)
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第六委员会学术讨论会专家小组座谈会上的发言(1994年10月13日)
遥感与地球的全球性观测(1994.年11月24_26日)
建设我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的建议(1995年)
Rs、GIS、GPS集成的源起及其学科性质(1995年)
在交通大学校友总会武汉分会成立大会上的致词(1996年3月16日)
测绘与地理信息工程(1996年)
交通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大会的书面发言(1996年4月8日)
与老友共忆往事(1996年9月)
《王任享研究员学术论文选集》序言(1996年11月)
丁丑清明扫墓有感(1997年4月5日)
在湖北省政协座谈会上的讲话(1998年3月16日)
从测绘学到Geomatics(1998年)
由摄影测量发展到遥感学科(1998年8月28日)
当代测绘学科的发展(1998年9月7日)
与《南方测绘》记者杨震澎等的对话(1998年9月12日)
地理信息系统是空间信息系统的一种(1998年10月30日)
在王之卓教授执教60周年暨90诞辰庆典会上的答辞(1998年12月16日)
信息时代的地球科学(1999年7月26日)
新中国建国50周年的测绘学科(1999年9月)
为陈军《Voronoi动态空间数据模型》一书所作的序(2001年9月5日)
2l世纪将是高新技术的世纪——信息世纪(手稿)(2001—2002年)
第二编 缅怀王之卓
学术泰斗学界楷模
理解和学习王之卓先生的精神
深切怀念,万千追思
恩师王之卓与我的测绘人生
录旧作诗一首纪念王之卓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忆王之卓院士
缅怀恩师王之卓
与友共享恩师训
王之卓先生对我们的言传身教
王之卓先生指引我们前进
谆谆教诲拳拳关爱
恩师王之卓启迪我探索极地和大河源头
缅怀恩师王之卓院士
一幅珍贵的照片
纪念王之卓教授百年寿辰
大师的力量
矢志不渝开拓进取
我最敬重的先生——王之卓院士
深切缅怀王之卓老师
我心目中的王之卓先生
在王之卓先生开创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七律纪念王之卓院士诞辰百年感怀
忆念王之卓院士
先生助我向前走
仁者无敌,为而不争
纪念王之卓先生诞辰100周年有感
深切怀念王之卓教授
好的学风校风从王之卓先生那里来
永远怀念王之卓院士
平易近人学术无私风范长存
王老·我·高校校史研究
第三编 王之卓研究
国家测绘局致函祝贺《摄影测量原理》荣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特等奖
《王之卓教授金博士纪念册》序言
王之卓传
王之卓与东南大学附中
王之卓与交通大学
“王之卓公式”与我
王之卓与中国的卫星大地测量
关于专著“Principles of Photogrammetry(with Remote Sensing)”的评价
王之卓先生对世行贷款使用的贡献
王之卓与中国测绘报
王之卓与图书馆
王之卓先生的人格魅力
一次难忘的经历
第四编 王之卓重要论著篇目一览
一、主要图书目录
二、主要文章目录
第五编 王之卓创新人才奖学金
一、王之卓创新人才奖学金简介
二、相关文件
三、历届王之卓创新人才奖获奖名单
四、部分获奖者感言
王之卓大事记
跋
资深院士王之卓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