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包括:中国道德心理思想史略,西方道德心理思想史略,道德认知,道德模仿,道德情感,道德范例,道德培养等20章内容。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道德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基地”和道德调节
2.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认识论的交叉
二、道德心理学的研究价值
1.深化伦理学的探讨
2.坚固道德“个体城堡”
3.锐化道德社会功能
三、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实验积累法
2.问卷抽象法
3.范畴演绎法
●第二章 中国道德心理思想史略
一、究“心性”之根据
1.从说纷纭
2.兼容发展
3.批判总结
二、举“内省”之方法
1.“内省” “吾心”
2.“不假外求”
3.“终日自反”
三、注“情感”之热流
1.理中寓情
2.外物生情
3.以理节情
四、养“冥冥”之意志
1.“正身”明志
2.“节欲”励志
五、达“悦我”之境界
1.“大人”、“圣人”
2.“至人”、“真人”
3.“成人”、“完人”
●第三章 西方道德心理思想史略
一、三源的认识
1.宇宙论
2.神启论
3.人本论
二、情感的培养
1.羞耻感
2.荣誉感
3.义务感
4.幸福感
三、价值的评判
1.“道义论”者的“动机论”
2.“功利主义”的“效果论”
四、原则的选择
1.“个人主义”和“利已主义”的原则
2.“整体主义”和“利他主义”的原则
五、意志的锻炼
1.意志与信念
2.意志与节制
3.意志与能力
●第四章 道德认知
一、道德认知的涵义
1.在道德范例刺激下的道德新知
2.道德认知特征
二、道德认知功能
1.统摄整合功能
2.行为定向功能
3.道德自我形成
三、道德认知阶段
1.知觉-唤起-选择-内化
2.平衡-不平衡-平衡
3.道德认知阶段与认识辩证过程的关系
四、道德认知目标
1.目标-信念
2.从认知到信念的中介
3.道德教育的不同心理适应
●第五章 道德知觉
一、道德知觉概念
1.人际交往中的道德印象
2.即时性、刻板性、偏差性
二、道德知觉的社会功能
1.交往疏通功能
2.价值增殖功能
3.维系加深功能
三、道德自我印象整饰
1.仪表、举止、言词
2.印象整饰和虚假伪装的原则区别
●第六章 道德模仿
一、一种特殊的道德影响方式
1.模仿与道德模仿
2.道德模仿的特性
二、道德模仿的机制
1.主体性机制
2.客体性机制
3.环境机制
三、道德模仿的轨迹
1.效亲
2.尊师
3.看官
4.习典
●第七章 道德图式
一、道德意识单元的有机组合
1.道德图式概念
2.本源考察
3.特性分析
二、核式结构及其功能
1.结构:内核与外周
2.道德意识单元解析
3.功能:过滤、解释、定向
三、道德图式的演化
1.历时性发展
2.共时性转换
3.特例:图式的霉变
●第八章 道德情感
一、伴随道德认识的内心体验
1.道德需要满足与否的主体态度
2.与道德认识的交融互补
3.道德情感的主要内容
4.道德情感的生理机制
二、道德情感的体验形式及升华序列
1.道德情感的体验形式
2.道德情感的升华序列
三、道德情感的功能效应
1.催化效应
2.砝码效应
3.指示效应
●第九章 道德思维
一、对道德世界的特殊掌握
1.善的独立品质
2.道德思维的特性
二、道德思维的机制
1.道德思维的构成因素
2.解释-选择-创造
三、道德思维方式的变革
1.从以“仁”定人到以人定“仁”
2.从“推已及人”到彼此递归
3.从“不善则恶”到“善恶三状态”
●第十章 道德判断
一、道德判断的本质特征
1.道德感性上升为道德理性的一个认识环节
2.对道德现象有所断定的一种思维形式
3.道德初识通向道德形成的一座心理桥梁
二、道德判断的类型和功能
1.道德判断三类型
2.道德判断五功能
三、错误道德判断的类别剖析
1.现实生活中错误道德判断例举及其危害
2.错误道德判断的类别及原因分析
3.建立塔式评价标准是防止错误道德判断的重要途径
●第十一章 道德推理
一、道德推理的定义及特征
1.实现从“实然”衍生“应然”的善恶确证过程
2.道德推理的基本特征及功能
二、道德推理的思维规律
1.价值排中律
2.义务反舛律
3.范例同一律
三、常见的几种失足道德推理形式
1.宽大推理
2.投射推理
3.移嫁推理
●第十二章 道德意志
一、道德意志的发生
1.情感怀信念的融通
2.排难与抗惑的互补
3.抉择与行动的协同
二、道德意志的磨炼
1.分析意志差异
2.强化道德意识
3.意志磨炼的情境设置
三、道德意志的控制
1.道德意志的自由度
2.自制力
3.意志自由与身心障碍
●第十三章 道德信念
一、道德信念的涵义与分类
1.道德信念的涵义
2.道德信念的分类
3.道德信念的道德信仰
二、道德信念的作用
1.选择道德信息
2.控制道德行为
3.养成道德习惯
三、“我信”与“他育”的辩证
1.道德教化的加强
2.道德信息的刺激
3.“信不信由我”
●第十四章 道德范例
一、道德范例的规定
1.触发人们仰慕的风范
2.唤起人们崇敬的形象
3.肯定意义的真实典型
二、道德范例的认知方法
1.比差型的观察法
2.规范型的概括法
3.情境型的复制法
三、运用范例进行道德教育的心理因素
1.启动、控制、调整、矫正
2.需要、注意、动机
●第十五章 道德追求
一、道德追求是道德理想的专一进取
1.“道德的最高者”
2.目的变成归属的现实过程
二、道德境界在道德追求中达到和突破
1.道德层次说
2.划分不同道德境界的标准
3.向道德理想的定势性靠拢
三、道德追求的心理分析
1.意志决定、采取决定、意志努力
2.目的性、随意性、行动性
3.道德追求的心理训练
●第十六章 道德反省
一、道德反省的涵义与特征
1.对道德过失的追悔和觉醒
2.自我性、检讨性、反思性
二、道德反省的结构与功能
1.辨是非、知羞愧、担责任
2.道德反省的功能
3.道德反省的心理过程分析
三、道德反省的具体形式
1.慎独
2.自省自讼
3.吾日三省
4.省察克治
●第十七章 道德矫治
一、心理失衡的概述
1.心理过程中常见的不平衡现象
2.适应力的惰性和审视力的偏颇
3.需求膨胀与挫折
4.气质、兴奋和抑制转换的分析
二、一根可怕的链条
1.失衡、变态、病态的区别
2.失衡、变态、病态的联系
三、道德的特殊功能
1.道德矫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价值调节及指示
3.道德矫治与心理治疗
4.矫治的途径和方法
●第十八章 道德培养
一、道德培养的涵义
1.消化自汲,自我铸定
2.点滴积累,正面成型
2.循序升高,日逐加深
二、道德培养的双重职能
1.总结——自我律令
2.奠基——实现品质
三、道德培养的心理循序
1.概念形成——发现品质
2.概念同化——培养品质
四、道德培养的根本途径及手段
1.取之不尽的源泉
2.学习
3.戒鉴
4.树标
5.日记
6.践履
●第十九章 道德习惯
一、道德习惯的含义和功能
1.道德习惯的含义
2.道德习惯的功能
二、道德习惯培育的心理机制
1.以信念培育为主的认知机制
2.以责任感培育为主的情感机制
3.以培育自制力为主的意志机制
三、道德习惯培育的社会条件
1.行为规范的设置
2.道德教育的先导
3.道德环境的优化
●第二十章 道德人格
一、道德人格的内涵
1.人格与道德人格
2.资格、规格、品格的内在统一
二、道德人格的功能
1.道德人格功能的表现
2.道德人格功能的域限
三、道德人格的塑造与提升
1.当代中国的道德人格危机
2.经济、政治、文化的系统影响
3.自觉、自成、自由的自我提升
●后记
一、道德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基地”和道德调节
2.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认识论的交叉
二、道德心理学的研究价值
1.深化伦理学的探讨
2.坚固道德“个体城堡”
3.锐化道德社会功能
三、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实验积累法
2.问卷抽象法
3.范畴演绎法
●第二章 中国道德心理思想史略
一、究“心性”之根据
1.从说纷纭
2.兼容发展
3.批判总结
二、举“内省”之方法
1.“内省” “吾心”
2.“不假外求”
3.“终日自反”
三、注“情感”之热流
1.理中寓情
2.外物生情
3.以理节情
四、养“冥冥”之意志
1.“正身”明志
2.“节欲”励志
五、达“悦我”之境界
1.“大人”、“圣人”
2.“至人”、“真人”
3.“成人”、“完人”
●第三章 西方道德心理思想史略
一、三源的认识
1.宇宙论
2.神启论
3.人本论
二、情感的培养
1.羞耻感
2.荣誉感
3.义务感
4.幸福感
三、价值的评判
1.“道义论”者的“动机论”
2.“功利主义”的“效果论”
四、原则的选择
1.“个人主义”和“利已主义”的原则
2.“整体主义”和“利他主义”的原则
五、意志的锻炼
1.意志与信念
2.意志与节制
3.意志与能力
●第四章 道德认知
一、道德认知的涵义
1.在道德范例刺激下的道德新知
2.道德认知特征
二、道德认知功能
1.统摄整合功能
2.行为定向功能
3.道德自我形成
三、道德认知阶段
1.知觉-唤起-选择-内化
2.平衡-不平衡-平衡
3.道德认知阶段与认识辩证过程的关系
四、道德认知目标
1.目标-信念
2.从认知到信念的中介
3.道德教育的不同心理适应
●第五章 道德知觉
一、道德知觉概念
1.人际交往中的道德印象
2.即时性、刻板性、偏差性
二、道德知觉的社会功能
1.交往疏通功能
2.价值增殖功能
3.维系加深功能
三、道德自我印象整饰
1.仪表、举止、言词
2.印象整饰和虚假伪装的原则区别
●第六章 道德模仿
一、一种特殊的道德影响方式
1.模仿与道德模仿
2.道德模仿的特性
二、道德模仿的机制
1.主体性机制
2.客体性机制
3.环境机制
三、道德模仿的轨迹
1.效亲
2.尊师
3.看官
4.习典
●第七章 道德图式
一、道德意识单元的有机组合
1.道德图式概念
2.本源考察
3.特性分析
二、核式结构及其功能
1.结构:内核与外周
2.道德意识单元解析
3.功能:过滤、解释、定向
三、道德图式的演化
1.历时性发展
2.共时性转换
3.特例:图式的霉变
●第八章 道德情感
一、伴随道德认识的内心体验
1.道德需要满足与否的主体态度
2.与道德认识的交融互补
3.道德情感的主要内容
4.道德情感的生理机制
二、道德情感的体验形式及升华序列
1.道德情感的体验形式
2.道德情感的升华序列
三、道德情感的功能效应
1.催化效应
2.砝码效应
3.指示效应
●第九章 道德思维
一、对道德世界的特殊掌握
1.善的独立品质
2.道德思维的特性
二、道德思维的机制
1.道德思维的构成因素
2.解释-选择-创造
三、道德思维方式的变革
1.从以“仁”定人到以人定“仁”
2.从“推已及人”到彼此递归
3.从“不善则恶”到“善恶三状态”
●第十章 道德判断
一、道德判断的本质特征
1.道德感性上升为道德理性的一个认识环节
2.对道德现象有所断定的一种思维形式
3.道德初识通向道德形成的一座心理桥梁
二、道德判断的类型和功能
1.道德判断三类型
2.道德判断五功能
三、错误道德判断的类别剖析
1.现实生活中错误道德判断例举及其危害
2.错误道德判断的类别及原因分析
3.建立塔式评价标准是防止错误道德判断的重要途径
●第十一章 道德推理
一、道德推理的定义及特征
1.实现从“实然”衍生“应然”的善恶确证过程
2.道德推理的基本特征及功能
二、道德推理的思维规律
1.价值排中律
2.义务反舛律
3.范例同一律
三、常见的几种失足道德推理形式
1.宽大推理
2.投射推理
3.移嫁推理
●第十二章 道德意志
一、道德意志的发生
1.情感怀信念的融通
2.排难与抗惑的互补
3.抉择与行动的协同
二、道德意志的磨炼
1.分析意志差异
2.强化道德意识
3.意志磨炼的情境设置
三、道德意志的控制
1.道德意志的自由度
2.自制力
3.意志自由与身心障碍
●第十三章 道德信念
一、道德信念的涵义与分类
1.道德信念的涵义
2.道德信念的分类
3.道德信念的道德信仰
二、道德信念的作用
1.选择道德信息
2.控制道德行为
3.养成道德习惯
三、“我信”与“他育”的辩证
1.道德教化的加强
2.道德信息的刺激
3.“信不信由我”
●第十四章 道德范例
一、道德范例的规定
1.触发人们仰慕的风范
2.唤起人们崇敬的形象
3.肯定意义的真实典型
二、道德范例的认知方法
1.比差型的观察法
2.规范型的概括法
3.情境型的复制法
三、运用范例进行道德教育的心理因素
1.启动、控制、调整、矫正
2.需要、注意、动机
●第十五章 道德追求
一、道德追求是道德理想的专一进取
1.“道德的最高者”
2.目的变成归属的现实过程
二、道德境界在道德追求中达到和突破
1.道德层次说
2.划分不同道德境界的标准
3.向道德理想的定势性靠拢
三、道德追求的心理分析
1.意志决定、采取决定、意志努力
2.目的性、随意性、行动性
3.道德追求的心理训练
●第十六章 道德反省
一、道德反省的涵义与特征
1.对道德过失的追悔和觉醒
2.自我性、检讨性、反思性
二、道德反省的结构与功能
1.辨是非、知羞愧、担责任
2.道德反省的功能
3.道德反省的心理过程分析
三、道德反省的具体形式
1.慎独
2.自省自讼
3.吾日三省
4.省察克治
●第十七章 道德矫治
一、心理失衡的概述
1.心理过程中常见的不平衡现象
2.适应力的惰性和审视力的偏颇
3.需求膨胀与挫折
4.气质、兴奋和抑制转换的分析
二、一根可怕的链条
1.失衡、变态、病态的区别
2.失衡、变态、病态的联系
三、道德的特殊功能
1.道德矫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价值调节及指示
3.道德矫治与心理治疗
4.矫治的途径和方法
●第十八章 道德培养
一、道德培养的涵义
1.消化自汲,自我铸定
2.点滴积累,正面成型
2.循序升高,日逐加深
二、道德培养的双重职能
1.总结——自我律令
2.奠基——实现品质
三、道德培养的心理循序
1.概念形成——发现品质
2.概念同化——培养品质
四、道德培养的根本途径及手段
1.取之不尽的源泉
2.学习
3.戒鉴
4.树标
5.日记
6.践履
●第十九章 道德习惯
一、道德习惯的含义和功能
1.道德习惯的含义
2.道德习惯的功能
二、道德习惯培育的心理机制
1.以信念培育为主的认知机制
2.以责任感培育为主的情感机制
3.以培育自制力为主的意志机制
三、道德习惯培育的社会条件
1.行为规范的设置
2.道德教育的先导
3.道德环境的优化
●第二十章 道德人格
一、道德人格的内涵
1.人格与道德人格
2.资格、规格、品格的内在统一
二、道德人格的功能
1.道德人格功能的表现
2.道德人格功能的域限
三、道德人格的塑造与提升
1.当代中国的道德人格危机
2.经济、政治、文化的系统影响
3.自觉、自成、自由的自我提升
●后记
道德心理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