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共分五部分,精选了杨振宁先生历年的有关文章、演讲等69篇,包括了他对科技、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精辟论述。
目录
目录
一 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论述
1 中国文化与科学——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中的论述(1999年12月3日)
2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为香港《大公报》“香江龙腾迎千禧”专栏写的专稿(1999年12月1日)
3 新中国科技:一部成功的发展史——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前夕接受新华社记者陆幼甫、丁宝忠专访的报道(1999年8月22日)
4 中国人获诺贝尔奖的日子不远了——在新加坡对崔琦获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发表的文章(1999年3月)
5 科技发展的历史与近几十年科技发展、经济发展的关系——为香港《今日东方》创刊号写的专稿(1997年)
6 从国耻讲起——在香港高等教育界庆回归晚宴上的讲话(1997年7月16日)
7 论科技精英“下海”——《科技日报》驻联合国记者刘亚东的采访报道(1995年9月28日)
8 答香港电台记者问(1995年1月28日)
9 我对中国21世纪的科技发展是绝对乐观的——在哈尔滨的讲演(1993年7月29日)
10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在香港大学的演讲(1993年4月27日)
11 发挥桥梁作用,促进中国发展——答香港《明报月刊》记者欧阳斌问(1987年5月)
12 发展经济与鼓励学术研究的关系——答《新加坡新闻》记者问(1987年1月)
13 关于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与发展高科技——应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邀请发表的讲话(1986年5月)
14 中国是一个有无比潜力的国家,21世纪可能是中国的世纪——在北京大学授予杨振宁名誉教授仪式上的讲话(1984年12月27日)
15 对于中国科技发展的几点想法——寄给中国有关部门的一封信(1982年3月5日)
16 我应为中国科技发展作贡献——《中美科技交流对中国科学家的意义》(1976年)一文的后记(1982年)
17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广州粒子物理理论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80年)
18 中美科技交流对中国科学家的意义——应邀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术交流委员会”出版物写的一篇文章(1976年)
19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物理的印象——接受美国《今日物理》杂志编辑卢伯金采访的谈话报道(1971年)
20 高能物理的研究目标——在APS华盛顿会议关于高能物理的圆桌讨论会上的讲话(1964年)
二 关于教育事业的论述
21 谈素质教育——在南京大学进行讲学和访问时的有关论述(2000年4月)
22 《中国文化与科学》演讲后的答问录——在南京江苏省会议中心回答听众提问的记录(2000年4月6日)
23 把高质量的学生变成高质量人才——《中国青年报》“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回顾与展望”专栏的报道(2000年1月)
24 关于大学教学和青少年教育——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期间与《光明日报》记者的谈话(1997年6月3日)
25 关于治学之道——在上海交通大学对大学生的演讲(1995年7月18日)
26 同母亲河的对话——游三峡时与四川联合大学副校长龙伟的谈话(1995年6月)
27 关于物理学研究现状的几个问题与物理教学——在与广西物理学界代表座谈会上的发言(1994年8月17日)
28 21世纪的中国靠你们来建设——在南开大学1988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1988年9月9日)
29 东方传统与科技教育——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潘国驹教授的谈话(1987年1月)
30 关于大学物理系的研究方向——与南开大学物理系部分教师座谈时的讲话(1986年6月7日)
31 重视大学科学传统——在南开大学授予杨振宁名誉教授仪式上的讲话(1986年6月6日)
32 让动手能力强的青少年脱颖而出——关于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的简介(1985年3月5日)
33 关于科技和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在香港《大公报》复刊庆祝会讨论“中国知识分子与国家前途”演讲会上的讲话(1983年3月12日)
34 谈人才培养——在美国石溪接见《光明日报》记者薛福康的谈话报道(1982年4月)
35 科技人才培养和学校、科研机构的管理——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演讲的报道(1980年3月)
36 对应用数学教学与研究的一些看法——在“应用数学:在研究和教育中需要什么?”讨论会上的发言(1961年11月4日)
三 关于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37 谈做人、做学问——在南京大学进行讲学和访问期间为大学生演讲的报道(2000年4月)
38 在清华(新竹)论学(1992年4月24日)
39 现代物理和热情的友谊——在香港《明报月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1991年)
40 关于神童——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与张奠宙教授的谈话(1991年5月22日)
41 宁拙毋巧——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与潘国驹教授谈中国文化(1988年1月)
42 统计力学和多体问题的研究体验——在南开大学授予苏联科学院院士法捷耶夫名誉教授仪式后的演讲(1987年10月18日)
43 研究工作与研究生的学习态度——在广州中山大学演讲的报道(1986年7月)
44 几位物理学家的故事——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的一次报告(1986年6月)
45 谈谈我的读书经验——在新加坡世界贸易中心礼堂演讲的报道(1986年1月19日)
46 创造与灵感——在香港中文大学与杜渐先生的谈话(1985年1月7日)
47 谈谈学习方法——在美国戴维斯应中国访问学者和留学生邀请发表的谈话(1984年1月21日)
48 读书教学四十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校庆20周年纪念讲座上的演讲(1983年3月2日)
49 关于怎样学科学的一些意见——对香港中学生的讲话(1983年2月19日)
50 科学人才的志趣、风格及其他——在美国石溪与复旦大学倪光炯教授的谈话(1982年10月13日和21日)
51 关于做学问方法的几点建议——在美国石溪对中国访问学者和研究生的谈话(1982年6月20日)
52 忆我在中国的大学生活——“超晶格统计理论中准化学方法的推广”(1945年)一文的后记(1982年)
53 爱因斯坦与三次物理思想革命——在美国举行爱因斯坦邮票发行仪式上的讲话(1966年3月14日)
四 关于中国现代科学史
54 纪念吴健雄——为“纪念吴健雄国际物理学大会”论文集写的题词(1997年4月)
55 华人科学家在世界上的学术地位——在美国石溪和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张奠宙教授的谈话(1995年7月)
56 谈中国现代科学史研究——在美国石溪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张奠宙教授的谈话(1990年10月)
57 邓稼先——为香港《21世纪》双月刊撰写的特稿(1993年)
58 赵忠尧与电子对产生和电子对湮灭——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李炳安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1989年)
59 王淦昌先生与中微子的发现——与李炳安教授合作在中国《物理》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1986年)
60 一个真的故事——写给中国《物理》杂志的一篇介绍谢玉铭先生的文章(1987年3月)
五 关于科学分支间的联系
61 科技和人文有密切的关系——在台北关于“人文与科技”的谈话(1996年6月)
62 对称与物理——应聘为广西大学名誉教授时所作的演讲(1994年8月17日)
63 关于理论物理发展的若干反思(1992年)
64 20世纪的物理学——为香港《21世纪》杂志创刊号写的特稿(1990年)
65 我和数学的缘分——与张奠宙教授的谈话(1991年)
66 对称性概念与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在“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日本讨论会”上的演讲(1988年11月)
67 关于科学与社会、科学与宗教等问题的看法——接受香港知名专栏作家张文达采访时的谈话(1987年1月)
68 美和理论物理学(1982年)
69 高能物理和科学选择的标准——在美国公开听证会关于辐射问题研究发展的分委员会上的演讲(1965年)
一 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论述
1 中国文化与科学——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中的论述(1999年12月3日)
2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为香港《大公报》“香江龙腾迎千禧”专栏写的专稿(1999年12月1日)
3 新中国科技:一部成功的发展史——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前夕接受新华社记者陆幼甫、丁宝忠专访的报道(1999年8月22日)
4 中国人获诺贝尔奖的日子不远了——在新加坡对崔琦获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发表的文章(1999年3月)
5 科技发展的历史与近几十年科技发展、经济发展的关系——为香港《今日东方》创刊号写的专稿(1997年)
6 从国耻讲起——在香港高等教育界庆回归晚宴上的讲话(1997年7月16日)
7 论科技精英“下海”——《科技日报》驻联合国记者刘亚东的采访报道(1995年9月28日)
8 答香港电台记者问(1995年1月28日)
9 我对中国21世纪的科技发展是绝对乐观的——在哈尔滨的讲演(1993年7月29日)
10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在香港大学的演讲(1993年4月27日)
11 发挥桥梁作用,促进中国发展——答香港《明报月刊》记者欧阳斌问(1987年5月)
12 发展经济与鼓励学术研究的关系——答《新加坡新闻》记者问(1987年1月)
13 关于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与发展高科技——应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邀请发表的讲话(1986年5月)
14 中国是一个有无比潜力的国家,21世纪可能是中国的世纪——在北京大学授予杨振宁名誉教授仪式上的讲话(1984年12月27日)
15 对于中国科技发展的几点想法——寄给中国有关部门的一封信(1982年3月5日)
16 我应为中国科技发展作贡献——《中美科技交流对中国科学家的意义》(1976年)一文的后记(1982年)
17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广州粒子物理理论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80年)
18 中美科技交流对中国科学家的意义——应邀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术交流委员会”出版物写的一篇文章(1976年)
19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物理的印象——接受美国《今日物理》杂志编辑卢伯金采访的谈话报道(1971年)
20 高能物理的研究目标——在APS华盛顿会议关于高能物理的圆桌讨论会上的讲话(1964年)
二 关于教育事业的论述
21 谈素质教育——在南京大学进行讲学和访问时的有关论述(2000年4月)
22 《中国文化与科学》演讲后的答问录——在南京江苏省会议中心回答听众提问的记录(2000年4月6日)
23 把高质量的学生变成高质量人才——《中国青年报》“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回顾与展望”专栏的报道(2000年1月)
24 关于大学教学和青少年教育——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期间与《光明日报》记者的谈话(1997年6月3日)
25 关于治学之道——在上海交通大学对大学生的演讲(1995年7月18日)
26 同母亲河的对话——游三峡时与四川联合大学副校长龙伟的谈话(1995年6月)
27 关于物理学研究现状的几个问题与物理教学——在与广西物理学界代表座谈会上的发言(1994年8月17日)
28 21世纪的中国靠你们来建设——在南开大学1988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1988年9月9日)
29 东方传统与科技教育——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潘国驹教授的谈话(1987年1月)
30 关于大学物理系的研究方向——与南开大学物理系部分教师座谈时的讲话(1986年6月7日)
31 重视大学科学传统——在南开大学授予杨振宁名誉教授仪式上的讲话(1986年6月6日)
32 让动手能力强的青少年脱颖而出——关于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的简介(1985年3月5日)
33 关于科技和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在香港《大公报》复刊庆祝会讨论“中国知识分子与国家前途”演讲会上的讲话(1983年3月12日)
34 谈人才培养——在美国石溪接见《光明日报》记者薛福康的谈话报道(1982年4月)
35 科技人才培养和学校、科研机构的管理——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演讲的报道(1980年3月)
36 对应用数学教学与研究的一些看法——在“应用数学:在研究和教育中需要什么?”讨论会上的发言(1961年11月4日)
三 关于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37 谈做人、做学问——在南京大学进行讲学和访问期间为大学生演讲的报道(2000年4月)
38 在清华(新竹)论学(1992年4月24日)
39 现代物理和热情的友谊——在香港《明报月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1991年)
40 关于神童——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与张奠宙教授的谈话(1991年5月22日)
41 宁拙毋巧——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与潘国驹教授谈中国文化(1988年1月)
42 统计力学和多体问题的研究体验——在南开大学授予苏联科学院院士法捷耶夫名誉教授仪式后的演讲(1987年10月18日)
43 研究工作与研究生的学习态度——在广州中山大学演讲的报道(1986年7月)
44 几位物理学家的故事——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的一次报告(1986年6月)
45 谈谈我的读书经验——在新加坡世界贸易中心礼堂演讲的报道(1986年1月19日)
46 创造与灵感——在香港中文大学与杜渐先生的谈话(1985年1月7日)
47 谈谈学习方法——在美国戴维斯应中国访问学者和留学生邀请发表的谈话(1984年1月21日)
48 读书教学四十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校庆20周年纪念讲座上的演讲(1983年3月2日)
49 关于怎样学科学的一些意见——对香港中学生的讲话(1983年2月19日)
50 科学人才的志趣、风格及其他——在美国石溪与复旦大学倪光炯教授的谈话(1982年10月13日和21日)
51 关于做学问方法的几点建议——在美国石溪对中国访问学者和研究生的谈话(1982年6月20日)
52 忆我在中国的大学生活——“超晶格统计理论中准化学方法的推广”(1945年)一文的后记(1982年)
53 爱因斯坦与三次物理思想革命——在美国举行爱因斯坦邮票发行仪式上的讲话(1966年3月14日)
四 关于中国现代科学史
54 纪念吴健雄——为“纪念吴健雄国际物理学大会”论文集写的题词(1997年4月)
55 华人科学家在世界上的学术地位——在美国石溪和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张奠宙教授的谈话(1995年7月)
56 谈中国现代科学史研究——在美国石溪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张奠宙教授的谈话(1990年10月)
57 邓稼先——为香港《21世纪》双月刊撰写的特稿(1993年)
58 赵忠尧与电子对产生和电子对湮灭——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李炳安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1989年)
59 王淦昌先生与中微子的发现——与李炳安教授合作在中国《物理》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1986年)
60 一个真的故事——写给中国《物理》杂志的一篇介绍谢玉铭先生的文章(1987年3月)
五 关于科学分支间的联系
61 科技和人文有密切的关系——在台北关于“人文与科技”的谈话(1996年6月)
62 对称与物理——应聘为广西大学名誉教授时所作的演讲(1994年8月17日)
63 关于理论物理发展的若干反思(1992年)
64 20世纪的物理学——为香港《21世纪》杂志创刊号写的特稿(1990年)
65 我和数学的缘分——与张奠宙教授的谈话(1991年)
66 对称性概念与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在“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日本讨论会”上的演讲(1988年11月)
67 关于科学与社会、科学与宗教等问题的看法——接受香港知名专栏作家张文达采访时的谈话(1987年1月)
68 美和理论物理学(1982年)
69 高能物理和科学选择的标准——在美国公开听证会关于辐射问题研究发展的分委员会上的演讲(1965年)
杨振宁科教文选:论现代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