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即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持此对中国哲学进行论衡,牟宗三详细分剖了“元、亨、利、贞”的过程,最终彰显了乾元原则,肯定了最高最后的“目的因”。
目录
出版前言
序……………………………………………………卢雪昆
第一讲 亚里士多德“潜能”与“实现”原理及“四因说”
第二讲 “目的因”与“动力因”
第三讲 儒家如何贯通“四因说”
第四讲 儒家:“动力因”、“目的因”的表示及两种层次之说明之问题
第五讲 思想的层次分际及道德的形上学等相关问题
第六讲 道家:消极形态的“动力因”
第七讲 道家:境界形态的形上学
第八讲 道家:“目的因”及从“不生之生”说明存在;通过多与玄览(观照)而得自在
第九讲 道家:说明“存在”的方式
第十讲佛教:概说
第十一讲 佛教式存有论及儒、道、西方说明存在的方式
第十二讲 佛教“非实有”形态及西方实有形态对世界的说明
第十三讲 真俗二谛及两层意义的实相
第十四讲 佛教缘起法及其与西方哲学相关的问题
第十五讲 “八不缘起”及与西方哲学相关的问题
第十六讲 佛教“八识”及与康德哲学相关的问题
第十七讲 佛教“智”与“识”及康德“智的直觉”
第十八讲 佛教“不相应行法”及与西方范畴之相通
第十九讲 佛教:妄心派与真心派
第二十讲 圆教:佛教式存有论之建成
附录
重铸实践的智慧学:生命之无穷的奋斗――读牟宗三先生《四因说演讲录》………罗义俊
序……………………………………………………卢雪昆
第一讲 亚里士多德“潜能”与“实现”原理及“四因说”
第二讲 “目的因”与“动力因”
第三讲 儒家如何贯通“四因说”
第四讲 儒家:“动力因”、“目的因”的表示及两种层次之说明之问题
第五讲 思想的层次分际及道德的形上学等相关问题
第六讲 道家:消极形态的“动力因”
第七讲 道家:境界形态的形上学
第八讲 道家:“目的因”及从“不生之生”说明存在;通过多与玄览(观照)而得自在
第九讲 道家:说明“存在”的方式
第十讲佛教:概说
第十一讲 佛教式存有论及儒、道、西方说明存在的方式
第十二讲 佛教“非实有”形态及西方实有形态对世界的说明
第十三讲 真俗二谛及两层意义的实相
第十四讲 佛教缘起法及其与西方哲学相关的问题
第十五讲 “八不缘起”及与西方哲学相关的问题
第十六讲 佛教“八识”及与康德哲学相关的问题
第十七讲 佛教“智”与“识”及康德“智的直觉”
第十八讲 佛教“不相应行法”及与西方范畴之相通
第十九讲 佛教:妄心派与真心派
第二十讲 圆教:佛教式存有论之建成
附录
重铸实践的智慧学:生命之无穷的奋斗――读牟宗三先生《四因说演讲录》………罗义俊
四因说演讲录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