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istory of Chinese-foreign literary theories:A comparative study

副标题:无

作   者:曹顺庆著

分类号:

ISBN:9787532824540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目录


引言
第一编 中外文论的纵向发展与横向比较
第一章 中外文论纵向发展的基本脉络
第一节 萌芽与发端
一、人类文明的曙光
二、世界文论的三大源头
三、中西文论的奠基时期
第二节 神学的婢女与经学的附庸
一、汉帝国与罗马帝国--政治的成功与思想文化专制的加强
二、两汉文论与古罗马文论--经学与神学统治下的文学理论
三、基督教与儒教--宗教天国与伦理教化的分道杨镳
四、《舞论》--印度文论的奠基之著
第三节 战乱中的兴盛与消沉
一、民族大迁徙与 五胡乱华 --刀光剑影的战乱时代
二、西方文学的凋零衰颓与中、印文学的繁荣兴旺
三、中国文学理论的高峰
第四节 亚洲的黄金时代
一、印度文学理论的辉煌
二、阿拉伯与波斯文学理论的崛起与繁荣
三、中国文学理论的持续发展
四、日本文论的兴起与朝鲜文论的肇端
第五节 思想反叛浪潮的起落
一、文艺复兴与西方文学与文论的重新崛起
二、中国思想反叛浪潮的涌起与文论的嬗变
三、印度虔诚派运动对文学与文论的影响
四、日本、阿拉伯、朝鲜文论的进展与越南文论的发轫
第六节 现代曙光与末世夕照
一、西方文论的高峰与现代曙光
二、中国文学理论的总结与改道
三、日本、朝鲜文论的发展与印度古典诗学的终结
第二章 中外文论横向比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中外文论的可比性问题
一、中外文论的可比性
二、东西方文论的共同点
第二节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探讨
一、什么是比较文学
二、比较文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第三节 跨文化研究:中外文学与文论比较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体系
一、跨文化研究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二、阐发研究
三、异同比较研究
四、文化寻根研究
五、对话研究
六、整合与建构研究
第四节 比较文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一、海外及港台比较文论研究
二、中国大陆比较文论研究
三、比较文论发展的展望
第五节 中外比较文论史研究的基本目标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
一、文化撞击与文化病态
二、文化失范与文论失语
三、重建中国文论话语
第三章 上古中外文化与文论的横向比较
第一节 热爱智慧--中外哲学与文论
一、哲学--文学理论的根基
二、古希腊哲学的 爱智慧 及其文论的科学理性色彩
三、中国哲学的 政治教化 特点与印度哲学的 求解脱 特点及其文论特色
第二节 迷狂与觉悟--宗教与中外文论
一、古希腊宗教、神话与文化
二、中国道教、禅宗与文论的虚静妙悟
三、印度宗教与文论的 味 与 韵
第三节 节欲与顺性--伦理与中外文论
一、伦理规范与欲望节制
二、中国节欲观与礼节乐和论
三、古希腊适当享乐观与文艺快感论
四、印度的 断欲 与 纵欲 对文学与文论的影响
第二编 中外文论的滥觞与奠基
引言
一、中外上古文论史的分期及其特征
二、中西文论的共同起点与分道扬镳
第一章 毕达哥拉斯、老子与赫拉克利特--和谐、道与逻各斯
第一节 毕达哥拉斯与 和谐
一、生平与思想
二、毕达哥拉斯的和谐论
第二节 中西早期和谐论比较
一、晏婴、老子、赫拉克利特、孔子等人的和谐论
二、中西和谐论的简略比较
第三节 老子与 道
一、生平与思想
二、老子的 道 及其对后世文论思想的启发
第四节 赫拉克利特与 逻各斯
一、生平与思想
二、赫拉克利特的 逻各斯 及其文论思想
第五节 道 与 逻各斯 之比较
一、 道 与 逻各斯 的相似之处
二、 有 与 无
三、可言与不可言
第二章 孔子 儒家 解经 话语模式及其 依经立义 意义建构方式的奠定
第一节 生平与思想
第二节 基本文论观点
一、仁与诗、礼、乐
二、兴、观、群、怨说
三、文与质
第三节 经典解读模式的建立与圣人地位的确立
第四节 《易》的解读与 依经立义 的意义生成方式
第五节 《春秋》笔法 与 微言大义
第六节 从 抒情言志 到 比兴互陈
第三章 德谟克利特与墨子--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的转向
第一节 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向社会哲学转变的先驱
一、生平与思想
二、文论观点
第二节 智者派
第三节 墨子-- 脱屣利禄 的哲人
一、生平思想
二、文论观点
第四章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善的追求与彼岸世界意义的建构
第一节 苏格拉底
一、生平与思想
二、文论观点
第二节 柏拉图的生平与思想
第三节 柏拉图基本文论观点
一、对文艺的谴责
二、理念论与美本身
三、迷狂说与柏拉图文论的内在矛盾
第四节 柏拉图的话语解读模式及其彼岸世界意义的建构
一、对文本的消解性解读
二、对现实世界的消解
三、柏拉图乌托邦的建立
第五章 孟子、荀子、韩非子--性善与性恶之争
第一节 孟子
一、生平与思想
二、充实之谓美
三、知言养气说
四、与民同乐
五、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
第二节 荀子
一、生平与思想
二、化性论
三、礼乐论
四、原道、征圣、宗经说的初创
第三节 韩非子
一、生平与思想
二、文论观点
第六章 亚里士多德--科学理性解读模式和逻辑分析话语的奠定
第一节 生平与思想
第二节 科学理性解读模式与逻辑分析方法的确立
一、求知--解读中的发现与探寻
二、观察--主客相分的旁观性解读方式
三、追问--因果论理性思维的确立
四、推论--形式逻辑分析方法的创建
第三节 艺术起源论与艺术本质论
一、艺术的起源
二、艺术的真实性
三、艺术的创造性
四、艺术的和谐性
第四节 悲剧论
一、悲剧的定义
二、悲剧的情节
三、性格刻画
四、悲剧人物
五、悲剧结局与时间的限定
六、悲剧与喜剧、史诗的比较
第五节 艺术效果论
一、悲剧效果与艺术效果
二、化丑为美
三、恶之花
第七章 庄子--消解性话语解读模式及其 无中生有 意义建构方式的确立
第一节 生平与思想
第二节 消解性话语解读方式及其 无中生有 的意义建构方式
一、对文本的消解性解读
二、对人类自我的消解
三、对社会文明的消解
四、对宇宙万物的消解
第三节 庄子基本文论观点及其艺术精神
一、非乐
二、自然
三、目击道存
第四节 中西生命悲剧意识比较
一、中西悲剧观之争
二、生命悲剧的解脱之道
三、中国悲剧精神的基本特征
附:参考书目
后记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The history of Chinese-foreign literary theories:A comparative study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