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在人们的记忆中,冯至一直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这歌者的荣光,伴随着他几乎横跨20世纪的生命历程。而鲜有人关注的是,作为一个天才的沉思者,他又是极少数能从深刻的精神层面颖悟到现代性困境的中国知识人之一。但是,为什么一个以个人的坚定信念对抗集体主义神话的诗人,一个拒绝参加公众合唱的歌者,心悦诚服地试图成为“大海里的一滴水”?又为什么一个深刻探究自我完整性的思想者,会轻易地放弃初衷,甘愿成为“一块砖瓦”、“一片木屑”?
本书通过展现冯至与中德精神传统和思想人物的对话关系,来探究这位学者型诗人不断否定自我的精神历程。作者试图借反思冯至敏锐颖悟现代精神又无法规避其深刻问题的—生,揭示他对现代性危机的天才预见与其迷失自我的人生选择之间的巨大反差。全书从分析冯至的四则自传和五部传记入手,以较全面地鸟瞰诗人“在否定里生活”的生命故事。接着,集中考察德国浪漫传统对冯至生命早期自我发现的意义,并进而关注里尔克与冯至第—次重大精神转变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以《十四行集》和《伍子胥》为中心,讨论冯至另—次尝试由“个我”走向“大我”的心路历程。继而,以冯至的歌德研究和《杜甫传》为重要个案,探求冯至走向政治自我所面临的困境。
目录
第一章 一生在否定里生活———冯至精神历程的多重透视
一、现代精神的批评者与受伤者
二、四篇 《自传》:诗歌与散文体的回忆
三、五部传记与一个否定型的精神探索者
四、纵使 “否定的否定”里也有肯定
第二章 没有一个诗人不是孤独的———20世纪20年代冯至与浪漫传统的联系
一、昏黄的深巷,看见一个人儿如影
二、越荒凉寂寞,人们越构造幻想
三、吹箫人的故事与庞贝废墟
四、诺瓦利斯:自然和精神的对话
第三章 1931年的寂寞与忍耐———透过里尔克看冯至的自我探索
一、世界是深沉的,还有许多秘密
二、两个鬼:“世故”与 “自己”
三、1931年的 “寂寞同忍耐”
四、他们要开花,我们要成熟
第四章 用整个生命深深地领受奇迹——— 《十四行集》与 《伍子胥》合论
一、一个人面对着一个宇宙
二、宁静的启示里得到正当的生死
三、现代奥德赛的生命担当
第五章 断念者的心灵复调———冯至的晚年歌德情结
一、歌德:一个完整的人
二、这是永久的歌声:应该割舍
三、一首晚年的青春之歌
四、无法走出的困境
第六章 诗与政治:尝试性的对话———冯至 《杜甫传》的人民叙事及其效应
一、诗圣:精神成年的象征
二、个人浪漫主义还是人民喉舌?
三、一滴清水,怎样真正投到了大海?
四、人民是谁?诗人是谁?
参考书目
冯至生平与著译年表
一、现代精神的批评者与受伤者
二、四篇 《自传》:诗歌与散文体的回忆
三、五部传记与一个否定型的精神探索者
四、纵使 “否定的否定”里也有肯定
第二章 没有一个诗人不是孤独的———20世纪20年代冯至与浪漫传统的联系
一、昏黄的深巷,看见一个人儿如影
二、越荒凉寂寞,人们越构造幻想
三、吹箫人的故事与庞贝废墟
四、诺瓦利斯:自然和精神的对话
第三章 1931年的寂寞与忍耐———透过里尔克看冯至的自我探索
一、世界是深沉的,还有许多秘密
二、两个鬼:“世故”与 “自己”
三、1931年的 “寂寞同忍耐”
四、他们要开花,我们要成熟
第四章 用整个生命深深地领受奇迹——— 《十四行集》与 《伍子胥》合论
一、一个人面对着一个宇宙
二、宁静的启示里得到正当的生死
三、现代奥德赛的生命担当
第五章 断念者的心灵复调———冯至的晚年歌德情结
一、歌德:一个完整的人
二、这是永久的歌声:应该割舍
三、一首晚年的青春之歌
四、无法走出的困境
第六章 诗与政治:尝试性的对话———冯至 《杜甫传》的人民叙事及其效应
一、诗圣:精神成年的象征
二、个人浪漫主义还是人民喉舌?
三、一滴清水,怎样真正投到了大海?
四、人民是谁?诗人是谁?
参考书目
冯至生平与著译年表
冯至未完成的自我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loading icon](/img/book/loading_solarSystem.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