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有以下特点:系统性强。本著作从分析现行粮食安全概念忽视成本的缺陷出发,揭示了反映现代粮食安全本质要求并实用的粮食安全新定义。然而从粮食安全的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得出了中国粮食安全与成本优化的基本主张:以合理成本谋求粮食安全。紧接着从 WTO 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角度对所持观点进行进一步的印证,并为“大粮食与小口粮”战略的提出奠定了重要的背景基础。在对中国粮食安全新战略进行创造性阐述的基础上,还对与此密切相关的消费战略、市场战略、储备战略与调控战略进行细化,对影响这一战略实施的南水北调、产业结构调整、粮食安全政策等因素作了专门分析。
创新点多。突出表现为:( 1 )粮食安全概念的创新。( 2 )粮食安全成本的正式提出、系统阐述与定量评价。( 3 )粮食安全战略创新:“大粮食 小口粮”的提出与系统表述;( 4 )“适度、素食、绿色与多样”的粮食消费战略;( 5 )基于成本效率提高的粮食安全储备数量确定与吞吐时机、方式的选择。( 6 )缺水严重的北方地区对中国粮食安全的贡献分析;( 7 )南水北调对中国粮食安全产量与产能的定性、定量影响,以及政策建议;( 8 )粮食安全与产业结构 更多>>
目录
目录
第1章 中国粮食安全与成本优化研究导论
1.1 国内外粮食安全研究综述
1.1.1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的国际进展
1.1.2 粮食安全研究的国内进展
1.2 课题研究的思想、观点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主要思想
1.2.2 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
1.2.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课题最终成果简介
1.4 研究导引与述评
第2章 中国粮食安全与成本优化的理论分析
2.1 中国粮食安全的高成绩与高成本
2.2 现行粮食安全概念的缺陷与矫正
2.2.1 主要粮食安全概念介绍
2.2.2 现行粮食安全概念的缺陷
2.2.3 创新粮食安全概念
2.2.4 粮食安全收益与成本
2.3 以合理成本保障粮食安全
2.3.1 中国粮食安全的成本反思
2.3.2 中国粮食安全的成本对策
第3章 中国粮食安全成本的实证研究
3.1 粮食安全成本的评价指标体系
3.1.1 粮食安全成本的内容及构成
3.1.2 粮食安全成本指标体系
3.2 中国粮食安全成本的实证分析
3.2.1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
3.2.2 国家财政用于粮食生产的支出
3.2.3 国有粮食企业的各项补贴
3.3 粮食安全成本的趋势分析
3.4 中国粮食安全成本评价的几点结论
第4章 WTO下中国粮食安全的转型研究
4.1 WTO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4.1.1 影响粮食安全的《农业协议》
4.1.2 WTO对粮食流通与生产的影响
4.1.3 WTO对我国主要粮食品种的影响
4.1.4 WTO对中国粮食安全的正负影响
4.2 中国粮食安全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4.2.1 耕地与粮食播面因素
4.2.2 粮食单产的增长要求与不利影响
4.2.3 科技因素的两面性
4.2.4 世界粮食市场供求状况
4.2.5 中国进口粮食的经济支付能力
4.3 WTO下中国粮食安全的关税配额及其管理
4.3.1 关税配额在WTO农业协议中的作用
4.3.2 中国入世后的粮食关税配额评价
4.3.3 中国粮食关税配额管理
4.4 WTO下的粮食安全转型的几点认识
4.4.1 依据比较优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4.4.2 利用WTO规则对粮食生产和流通进行适当支持
第5章 大粮食与小口粮:中国粮食安全与成本优化的基本战略
5.1 大粮食安全战略
5.1.1 中国粮食安全的大粮食战略及其意义
5.1.2 大粮食战略的内容
5.2 中国粮食安全的小口粮战略
5.2.1 口粮特殊与一国生产
5.2.2 非口粮非特殊与二路竞给
5.3 粮食安全的风险防范
5.3.1 储备粮余缺吞吐
5.3.2 着眼于供求本身的调控
5.3.3 粮食产能储备与转化
第6章 基于粮食安全与成本优化的消费战略
6.1 中国粮食消费的增长与忧虑
6.2 基于粮食安全的大粮食消费战略
6.3 实施中国粮食安全消费战略的对策建议
第7章 中国粮食安全储备的确定与管理
7.1 中国粮食安全储备及其确定
7.1.1 我国粮食储备体系及其发展
7.1.2 粮食专项储备的成本效率模型
7.1.3 粮食专项储备规模的确定
7.2 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及其完善
7.2.1 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及其建立的必要性
7.2.2 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的内容
7.2.3 中储粮管理及其完善
7.3 省级粮食储备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7.3.1 建立和完善省级粮食储备体系的必要性
7.3.2 建立、健全省级专项粮食储备体系的新思路
7.3.3 省级储备粮管理体制创新的现实途径
第8章 中国粮食安全调控与微观基础强化
8.1 粮食安全调控与微观基础强化的理论分析
8.1.1 粮食安全调控的目标及其约束条件
8.1.2 粮食安全调控及其管理体系
8.1.3 优化粮食安全调控的重要前提:微观基础强化
8.2 粮食安全调控与微观基础强化的实证分析
8.2.1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与粮食安全调控
8.2.2 高度集权的计划调控
8.2.3 粮食调控的转型时期
8.2.4 粮食调控与微观基础强化的磨合期
8.3 基于粮食安全调控的微观基础强化探析
8.3.1 粮食企业改革
8.3.2 粮食企业经营创新
8.3.3 以顾客满意为取向的粮食企业文化建设
8.3.4 现行粮食企业集团组建模式与缺陷矫正
第9章 北方地区缺水与粮食安全的互动研究
9.1 北方地区粮食增长及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9.1.1 北方地区是我国粮食的重要产地
9.1.2 北方地区是中国粮食增长的重要产区
9.1.3 北方地区是中国粮食生产具有重要优势的地区
9.1.4 北方地区粮食生产与全国粮食生产具有很强的正相关
9.1.5 北方地区在未来中国粮食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
9.2 北方地区水缺乏
9.2.1 水资源供需矛盾达到白热化
9.2.2 水质危机所导致的水资源危机大于水量的危机
9.2.3 水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9.2.4 地下水的超采现象严重
9.3 北方地区缺水对中国粮食安全的不利影响
9.4 基于无南水北调的一些水措施
9.5 单纯节水的局限性与南水北调的必要性
第10章 南水北调工程对粮食安全的贡献研究
10.1 南水北调工程对粮食产能的贡献
10.1.1 粮食产能及其增强的必要性
10.1.2 南水北调受水区粮食增产潜力分析
10.1.3 南水北调东线对粮食产能的贡献测算
10.1.4 南水北调中线对粮食产能的贡献测算
10.1.5 南水北调西线对粮食产能的贡献测算
10.1.6 南水北调对粮食产能贡献的综合测算及其评述
10.1.7 南水北调对粮食产能贡献的评述
10.1.8 提高南水北调粮食产能贡献的一些政策建议
10.2 南水北调工程(东、中线)对稳定粮食产量的贡献
10.2.1 南水北调与粮食产量的关系类型与选择
10.2.2 稳定粮食产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0.2.3 南水北调对粮食产量稳定的测算
10.2.4 南水北调对粮食产量稳定的操作思路与政策建议
10.3 南水北调工程对中国可持续粮食安全的贡献
10.4 南水北调影响粮食安全研究的主要结论
10.5 基于粮食安全的南水北调建议
第11章 粮食安全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协调研究
11.1 中国粮食安全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可能冲突
11.1.1 中国粮食安全与产业结构调整都很重要的非择性
11.1.2 中国粮食安全与产业结构调整所需资源的稀缺性与冲突性
11.1.3 中国粮食安全与产业结构调整协调的艰巨性
11.2 中国粮食安全与产业结构调整协调的理论分析
11.2.1 农业比重与农业现代化的负相关变动
11.2.2 比较经济优势规律与农业保护
11.2.3 大粮食的消费性与增值性
11.2.4 产业结构调整与粮食能保护的兼容性
11.3 中国粮食安全与产业结构调整协调的对策
11.3.1 建立粮食安全与产业结构调整协调的评价指标体系
11.3.2 严格耕地保护
第12章 中国粮食安全与成本优化政策
12.1 基于粮食安全的生产与流通政策
12.1.1 粮食生产政策
12.1.2 粮食进出口政策
12.2 中国粮食安全的市场政策
12.3 中国粮食安全的期货战略与政策选择
12.3.1 粮食流通风险与期货防范
12.3.2 稳定粮价与期货市场
12.3.3 WTO下中国粮食安全的期货对策
12.4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与政策选择
12.4.1 粮食流通体制的基本演变:从统购统销到双轨制
12.4.2 1998年以来的粮改及其简要评述
12.4.3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后记
Q6)x
第1章 中国粮食安全与成本优化研究导论
1.1 国内外粮食安全研究综述
1.1.1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的国际进展
1.1.2 粮食安全研究的国内进展
1.2 课题研究的思想、观点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主要思想
1.2.2 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
1.2.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课题最终成果简介
1.4 研究导引与述评
第2章 中国粮食安全与成本优化的理论分析
2.1 中国粮食安全的高成绩与高成本
2.2 现行粮食安全概念的缺陷与矫正
2.2.1 主要粮食安全概念介绍
2.2.2 现行粮食安全概念的缺陷
2.2.3 创新粮食安全概念
2.2.4 粮食安全收益与成本
2.3 以合理成本保障粮食安全
2.3.1 中国粮食安全的成本反思
2.3.2 中国粮食安全的成本对策
第3章 中国粮食安全成本的实证研究
3.1 粮食安全成本的评价指标体系
3.1.1 粮食安全成本的内容及构成
3.1.2 粮食安全成本指标体系
3.2 中国粮食安全成本的实证分析
3.2.1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
3.2.2 国家财政用于粮食生产的支出
3.2.3 国有粮食企业的各项补贴
3.3 粮食安全成本的趋势分析
3.4 中国粮食安全成本评价的几点结论
第4章 WTO下中国粮食安全的转型研究
4.1 WTO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4.1.1 影响粮食安全的《农业协议》
4.1.2 WTO对粮食流通与生产的影响
4.1.3 WTO对我国主要粮食品种的影响
4.1.4 WTO对中国粮食安全的正负影响
4.2 中国粮食安全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4.2.1 耕地与粮食播面因素
4.2.2 粮食单产的增长要求与不利影响
4.2.3 科技因素的两面性
4.2.4 世界粮食市场供求状况
4.2.5 中国进口粮食的经济支付能力
4.3 WTO下中国粮食安全的关税配额及其管理
4.3.1 关税配额在WTO农业协议中的作用
4.3.2 中国入世后的粮食关税配额评价
4.3.3 中国粮食关税配额管理
4.4 WTO下的粮食安全转型的几点认识
4.4.1 依据比较优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4.4.2 利用WTO规则对粮食生产和流通进行适当支持
第5章 大粮食与小口粮:中国粮食安全与成本优化的基本战略
5.1 大粮食安全战略
5.1.1 中国粮食安全的大粮食战略及其意义
5.1.2 大粮食战略的内容
5.2 中国粮食安全的小口粮战略
5.2.1 口粮特殊与一国生产
5.2.2 非口粮非特殊与二路竞给
5.3 粮食安全的风险防范
5.3.1 储备粮余缺吞吐
5.3.2 着眼于供求本身的调控
5.3.3 粮食产能储备与转化
第6章 基于粮食安全与成本优化的消费战略
6.1 中国粮食消费的增长与忧虑
6.2 基于粮食安全的大粮食消费战略
6.3 实施中国粮食安全消费战略的对策建议
第7章 中国粮食安全储备的确定与管理
7.1 中国粮食安全储备及其确定
7.1.1 我国粮食储备体系及其发展
7.1.2 粮食专项储备的成本效率模型
7.1.3 粮食专项储备规模的确定
7.2 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及其完善
7.2.1 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及其建立的必要性
7.2.2 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的内容
7.2.3 中储粮管理及其完善
7.3 省级粮食储备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7.3.1 建立和完善省级粮食储备体系的必要性
7.3.2 建立、健全省级专项粮食储备体系的新思路
7.3.3 省级储备粮管理体制创新的现实途径
第8章 中国粮食安全调控与微观基础强化
8.1 粮食安全调控与微观基础强化的理论分析
8.1.1 粮食安全调控的目标及其约束条件
8.1.2 粮食安全调控及其管理体系
8.1.3 优化粮食安全调控的重要前提:微观基础强化
8.2 粮食安全调控与微观基础强化的实证分析
8.2.1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与粮食安全调控
8.2.2 高度集权的计划调控
8.2.3 粮食调控的转型时期
8.2.4 粮食调控与微观基础强化的磨合期
8.3 基于粮食安全调控的微观基础强化探析
8.3.1 粮食企业改革
8.3.2 粮食企业经营创新
8.3.3 以顾客满意为取向的粮食企业文化建设
8.3.4 现行粮食企业集团组建模式与缺陷矫正
第9章 北方地区缺水与粮食安全的互动研究
9.1 北方地区粮食增长及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9.1.1 北方地区是我国粮食的重要产地
9.1.2 北方地区是中国粮食增长的重要产区
9.1.3 北方地区是中国粮食生产具有重要优势的地区
9.1.4 北方地区粮食生产与全国粮食生产具有很强的正相关
9.1.5 北方地区在未来中国粮食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
9.2 北方地区水缺乏
9.2.1 水资源供需矛盾达到白热化
9.2.2 水质危机所导致的水资源危机大于水量的危机
9.2.3 水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9.2.4 地下水的超采现象严重
9.3 北方地区缺水对中国粮食安全的不利影响
9.4 基于无南水北调的一些水措施
9.5 单纯节水的局限性与南水北调的必要性
第10章 南水北调工程对粮食安全的贡献研究
10.1 南水北调工程对粮食产能的贡献
10.1.1 粮食产能及其增强的必要性
10.1.2 南水北调受水区粮食增产潜力分析
10.1.3 南水北调东线对粮食产能的贡献测算
10.1.4 南水北调中线对粮食产能的贡献测算
10.1.5 南水北调西线对粮食产能的贡献测算
10.1.6 南水北调对粮食产能贡献的综合测算及其评述
10.1.7 南水北调对粮食产能贡献的评述
10.1.8 提高南水北调粮食产能贡献的一些政策建议
10.2 南水北调工程(东、中线)对稳定粮食产量的贡献
10.2.1 南水北调与粮食产量的关系类型与选择
10.2.2 稳定粮食产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0.2.3 南水北调对粮食产量稳定的测算
10.2.4 南水北调对粮食产量稳定的操作思路与政策建议
10.3 南水北调工程对中国可持续粮食安全的贡献
10.4 南水北调影响粮食安全研究的主要结论
10.5 基于粮食安全的南水北调建议
第11章 粮食安全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协调研究
11.1 中国粮食安全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可能冲突
11.1.1 中国粮食安全与产业结构调整都很重要的非择性
11.1.2 中国粮食安全与产业结构调整所需资源的稀缺性与冲突性
11.1.3 中国粮食安全与产业结构调整协调的艰巨性
11.2 中国粮食安全与产业结构调整协调的理论分析
11.2.1 农业比重与农业现代化的负相关变动
11.2.2 比较经济优势规律与农业保护
11.2.3 大粮食的消费性与增值性
11.2.4 产业结构调整与粮食能保护的兼容性
11.3 中国粮食安全与产业结构调整协调的对策
11.3.1 建立粮食安全与产业结构调整协调的评价指标体系
11.3.2 严格耕地保护
第12章 中国粮食安全与成本优化政策
12.1 基于粮食安全的生产与流通政策
12.1.1 粮食生产政策
12.1.2 粮食进出口政策
12.2 中国粮食安全的市场政策
12.3 中国粮食安全的期货战略与政策选择
12.3.1 粮食流通风险与期货防范
12.3.2 稳定粮价与期货市场
12.3.3 WTO下中国粮食安全的期货对策
12.4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与政策选择
12.4.1 粮食流通体制的基本演变:从统购统销到双轨制
12.4.2 1998年以来的粮改及其简要评述
12.4.3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后记
Q6)x
中国粮食安全与成本优化研究[电子资源.图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