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选集.第十卷,圆觉经略说 定慧初修 楞伽大义今释

副标题:无

作   者:南怀瑾著述

分类号:

ISBN:978730909447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南怀瑾选集(典藏版)(第10卷)》内容简介:南怀瑾选集典藏版十二卷,是国学泰斗南怀瑾先生(1918-2012)目前为止在中国大陆出版的最权威最全备的作品集。作品集涉及范围,以时空论,乃古今中外。以现代学科分类论,乃文史哲。以传统学术分类论,乃儒释道,实则千门万户,未有不涉及者。南怀瑾选集典藏版十二卷不但是南怀瑾先生在纸面所显现出的渊博如海之学问,有心的每一位读者,更能从中体悟到南先生作为一位大修行人由博返约之深邃面貌。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千门万户,郁郁璨璨,而儒道释实为其纲要。南先生会通三教,群机都摄,尤擅讲论佛法,拈花一脉,绍流如绪,浩浩乎卮言日出,妙义宛然,等身著作,千言万语,一一从智慧海中称性流出,而皆为众人讲说,读其书,想其人,山高水长,人所唱叹。 癸巳之春,中国大陆有南先生其人其书已二十余载,经台湾老古文化独家授权,《南怀瑾选集》在原来基础上体量扩容为12卷。复旦大学出版社精心审读校对,善为装帧,名之为《南怀瑾选集》典藏版以行世。 《南怀瑾选集》典藏版各卷收录作品皆为当代学术精华,二十余年来无数读者从中受益。具体书目为:第一卷:《论语别裁》。第二卷:《老子他说》、《孟子旁通》。第三卷:《庄子諵譁》。第四卷:《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第五卷:《禅宗与道家》、《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第六卷:《禅海蠡测》、《禅话》、《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中国道教发展史略》。第七卷:《历史的经验》、《亦新亦旧的一代》、《中国文化泛言》。第八卷:《如何修证佛法》、《药师经的济世观》、《学佛者的基本信念》。第九卷:《金刚经说什么》、《楞严大义今释》。第十卷:《圆觉经略说》、《定慧初修》、《楞伽大义今释》。第十一卷:《原本大学微言》。第十二卷:《南怀瑾讲演录》、《南怀瑾与彼得?圣吉》、《答问青壮年参禅者》、《人生的起点和终站》。 《南怀瑾选集(典藏版)(第10卷)》:《圆觉经略说》《定慧初修》《楞伽大义今释》,《圆觉经》是唐代华严宗奉习的一部重要经典。它全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由唐代佛陀多罗译出。经中以佛应文殊师利等十二位菩萨之请,论述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的理论,以及“修止”、“修观”、“修禅”的修行方法。唐代华严宗五祖宗密说,他“禅遇南宗,教逢《圆觉》”,就是因读《圆觉经》而悟教理的。之后,他撰写了《圆觉经大疏》、《圆觉经大疏钞》、《圆觉经道场修证仪》等著作,以弘扬《圆觉经》,《圆觉经》因此而驰名佛教界。《圆觉经略说》为南怀瑾先生有关《圆觉经》的讲记,最初在佛教杂志上连载,以后汇集成书。南先生在书中对《圆觉经》的原文进行了逐句、逐段的讲解,变艰涩为流畅,化深奥为通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戒”(戒律)、“定”(禅定)、“慧”(智慧),是佛教全部学说的三大组成部分。戒,是用来防非止恶的;定,是用来息虑静缘的;慧,是用来断除烦恼的。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佛教人士修学的基本内容。《定慧初修》收录了南怀瑾先生所作的一组佛学讲演录。其中,前三篇是有关修习“戒、定、慧”三学的论述的摘要(首篇《修止观与参话头》为南怀瑾的老师袁焕仙先生所作),后六篇是作者对《观无量寿佛经》(净土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以及禅观、般若正观、观音法门、净土法门等所作的通俗的讲解。 《楞伽经》是唯识宗的根本典据“六经十一论”之一,也是早期禅宗依奉的重要经典(早期禅宗代表人物因此而得名“楞伽师”),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它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由刘宋求那跋陀罗于元嘉二十年(443年)译出。经中通过佛在南海之滨的楞伽山,答大慧菩萨一百零八问的方式,论述了“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四种禅”等义,而以“如来藏识”(即“阿赖耶识”)为归结点。《楞伽大义今释》为南怀瑾先生撰著的《楞伽经》全本的大义今释。内容包括:原文、今译和串讲(用括号、另段的方式标出)。全书深入浅出,文句流畅,是一部将学术性和通俗性融为一体的别具特色的《楞伽经》读本。

目录

《圆觉经略说》
缘起
三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7
大经之真伪 8
佛陀多罗传 9
佛经翻译在中国 11
憨山大师注解《圆觉经》 12
《圆觉经》的十二位菩萨 17
第一章 文殊师利菩萨 20
什么是成佛的本起因地
如何发起清净心
发了清净心有什么好处
如何不堕入邪见
什么是无明
什么是空
无明妄想如何断
第二章 普贤菩萨 45
初见本性如何起修
如何以幻还修于幻
一切皆幻谁来修行
如何使妄想心得到解脱
第三章 普眼菩萨 61
如何正思惟修
如何住持
修行的程序如何
如何才能开悟
第四章 金刚藏菩萨 85
众生本来是佛,为何生起无明
无明众生本有,何故复说本来成佛
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吗
第五章 弥勒菩萨 107
轮回的根本是什么
如何了脱生死,跳出轮回
成佛有哪二障
修佛菩提有几等差别
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
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 138
一切众生和诸菩萨如来所悟得的道有无差别
成佛是什么境界
什么是般若
什么是涅?
什么是成佛最好最快的方法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萨 167
成佛渐修的法门如何
修行人一共有几种
如何修止
如何修观
如何定慧等持
如何修禅那
第八章 辨音菩萨 181
成佛之道有几种修行方法
修止、修观、修禅那如何搭配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
第九章 净诸业障菩萨 205
本性清净因何染污
什么是我相
什么是人相
什么是众生相
什么是寿者相
如何做到法解脱
第十章 普觉菩萨 227
谁是善知识
学佛应依何等法
行何等行
除去何病
如何发心
第十一章 圆觉菩萨 243
如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
三种净观以何为首
可以随便闭关吗
为何要忏悔罪业
第十二章 贤善首菩萨 265
此经叫什么名字
如何奉持
修习此经有何功德
谁来护持此经

《定慧初修》
修止观与参话头 277
戒学 277
定学 278
慧学 284
修定与参禅 290
初修禅定入门方法 293
定慧影像 296
参禅指月 299
禅净双修调和论 305
观无量寿佛经大意 309
净土三经的高下 309
禅、唯识、净土 311
观想和念佛 312
大道废有仁义 314
禅观略讲 329
静坐姿势——七支坐法 329
静坐的基本认识 331
修证与方法 332
六妙法门 336
六妙法门止观的认识与实践 340
念身法门的基本认识 344
般若正观略讲 353
从普贤行入三摩地 353
尽无尽法门汝等当学 354
《心经》为般若法门精髓 355
如何了苦?首重观想 356
照见五蕴皆空 357
小乘佛法如何禅修 358
般若就是无上咒 359
色与空的问题 360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361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363
教你一个咒子 364
空里谈空都是空话 364
五蕴一空依性起修 365
无量法门誓愿学 366
观与照是同是别 367
事理一定圆融 368
学佛从有寻有伺开始 369
境风吹识浪自有定盘心 371
轻轻从心头起观 372
讲个禅宗故事 373
苦由我来 374
四大并没有障碍你 376
多消一分业 377
不沾念 378
生死本空 379
见性解脱能所双泯 381
自度自度快快自度 382
观音法门略讲 383
念佛如何得一心不乱 400
净土法门 400
几人得到了一心不乱 401
与《药师经》合并参究 403
全心全意的想念 404
举一则笑话 406
临终时的念佛 407
自欺、欺人、被人欺 408
心头只挂着这一念 409
穷极呼天痛极呼父母 411
“顽空定”的念佛法 412
但持正念莫问黑烟 413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415
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 417

《楞伽大义今释》
凡例 449
楞伽经大乘性宗顿教四十一法门 450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451
卷一 455
问题的开始 457
大慧大士所提出问题里的问题 465
什么是识 481
识的现象 481
现识与分别事识的互相因果关系 483
如何恢复真识 483
其他学派与宗教理论的批判 485
一般哲学宗教思想的偏差 487
离心意识、证取心物同体的如来实相 489
心理状态为形成五法的根源 491
心意识生起作用的境界现象 492
离心意识的修行重实证 495
如何才能觉悟自心 501
成佛次第之道 502
心物有无二见之辨 504
虚空与形色的分析 506
顿渐法门的指示 509
法报化佛的三身内义 509
两种声闻的境界 511
常不思议与第一义的境界 512
生死与涅?唯一心量 514
五乘种性的分类 516
无佛种性的一阐提之说 518
五法三自性 520
人无我和法无我 521
诽谤正法的原因 524
空、无生、不二、离自性相等的涵义 527
卷二 530
如来藏有定相和实体吗 531
大乘道的修行方法 534
意生身的境界 535
心理状态的分析 539
言语理论的真实性 543
关于哲学和逻辑学的几个问题:同异、真假、虚实、有无、存在和不存在的辨正 547
禅的类别 553
什么是涅?的真义 556
如来神力和正修菩萨道的关系 558
缘起性空的理论实际 561
理论言语是根据什么 562
一切言语理论的原始 562
万有现象就是唯心现量的境界 566
三乘种性的基本原因 567
种性的定义 567
幻有的现象和定义 569
自性无生的真谛 570
自性的定义 570
如幻的涵义 570
名辞章句的文字理则 572
佛为什么只说出世法 573
宇宙万法无主宰非自然的道理 574
四种罗汉的果位境界 577
两种智觉的境界 583
菩萨境界 583
形而上的心物同体观 584
色尘物理形成世界的真谛 584
身心的五阴原理 585
外道学派四种涅的辨别 586
八识的互相关系和心王的能所因缘 587
一般思想心理的原则分类及其真义 590
如何是佛法的真义和一乘道的道理 596
真正的佛法不是偏重在出世的 597
卷三 599
意生身的分类和原理 600
五种无间重罪的反辞巧譬 602
如何是佛境界的知觉 605
佛为什么说生前的因果事迹 606
佛证得什么道和说的什么法 607
有和无两种错误见地的分析 609
宗通和说通 613
心理意识妄想的原因和唯心的辨别 616
言语和语意 620
识与智的差别 622
世间缘起的空见 624
束缚与解脱都自一心 627
自性空有之辨 630
佛法宗纲的说明 632
什么是智慧的实相 635
宗通和说通的意义 637
世间言论文词的辨证 641
内学和外道的辨别 642
如何是究竟涅和各种外道不同的见解 647
卷四 651
证得如来和身心内外的关系 653
真理的究竟归属是什么 661
言语文字和真理 662
佛法和外道的基本异同 664
一切法无自性但觉自心现量 665
关于诸法无常的分辨 672
三界唯心心外无法 675
大小乘入灭尽定的差别境界 677
大乘菩萨道十地境界的真义 679
如来是否常住 681
佛法是否常存 682
唯识的精义 684
四禅的灭尽定 685
详说“五法”等名相的内义 689
三世诸佛的有无 693
佛与恒河沙的譬喻 694
生死的边际何在 695
刹那空和八识的现象 697
六度的差别目的 699
关于佛的存在和佛法与唯识的几个怀疑问题 702
素食的理由 708
八识规矩颂 712
八识规矩颂贯珠解 714
八识规矩颂法相表 722
八识规矩颂总表
附:楞伽大义今释问题系统表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南怀瑾选集.第十卷,圆觉经略说 定慧初修 楞伽大义今释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