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介绍了明清时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的赞美,以及与之相反的种种传闻,和由此引发的欧洲18世纪流行的“中国热”。中国的汉字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曾经影响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而中国的《易经》则引起莱布尼兹的浓厚兴趣。欧洲人关于汉字与中国文明的长久论争,最终导致了欧洲汉学的诞生。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西方汉学”:跨文化的对话
第二节 寻找东方:欧洲商业殖民势力的东来
第三节 郢燕书说:传教士与早期西方汉学
第二章 触摸丝绸故乡——中西贸易欣欣向荣与对中国的直观认识
第一节 罗柯柯风格
第二节 瓷器映出的中国
一、华瓷贸易
二、用瓷成风
三、仿制瓷器
四、变异的图像
第三节 飘逸的丝绸
一、在禁令中畅销
二、刺绣的魅力
第四节 布置中国式的家
一、厚重的家具
二、轻巧的壁纸
第五节 多姿多彩的中国生活
第六节 流动的中国园林
一、德国的中国风情
二、英华园林的兴衰
第三章 阅读理想王国——耶稣会士的创作热情与中国形象的巩固
第一节 16世纪游记中的中国
一、相关游记
二、游记刻画的中国形象及其传布
三、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
第二节 耶稣会士文本中的中国形象
一、早期耶稣会士的报告
二、17、18世纪的耶稣会士作品及其传播
三、耶稣会士塑造中国形象的过程
第三节 耶稣会士中国观影响下的欧洲思想界
一、法国启蒙思想家论中国的道德与制度
二、英国的自然神论者
三、德国的理性论哲学
第四节 耶稣会士的著作与欧洲文艺界的中国兴趣
第五节 耶稣会士的学术著作与欧洲学者的汉学兴趣
第四章 探求异域文明——法国耶稣会士的双重使命与汉学研究格局的草创
第一节 法国在华传教区诞生的背景
一、罗马教廷力图削弱保教权
二、法国政府支持限制保教权
三、耶稣会与中国传教区的管理
第二节 法国传教区成立与法国耶稣会士大批来华
一、国王数学家来华
二、法国在华传教区成立
三、法国耶稣会士概况
第三节 法国耶稣会士的汉学研究
一、景教碑研究
二、开封犹太人研究
三、《易经》研究与索隐派思想
四、中国编年史研究
第五章 超越通天塔——耶稣会士的传教策略与西方对中文的研究
第一节 16世纪西方对中文的认识
一、16世纪以前的基本情况
二、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文献中关于中文的记述
三、16世纪耶稣会士对中文的认识
四、传教士的中文著作与翻译
五、16世纪欧洲所见中文
六、16世纪欧洲学者对中文的认识
第二节 在华耶稣会士对中文的学习与研究
一、利玛窦的学习历程
二、传教士的学习感受
三、学习中文的方法和工具书的编写
四、汉字拉丁化注音与《西儒耳目资》
五、马若瑟的《汉语札记》
第三节 神学与汉字
一、索隐派的理论与渊源
二、索隐派对汉字的研究
三、对索隐派诠释方式的分析
第四节 耶稣会士传入欧洲的中文知识
一、17世纪在华耶稣会士关于中文的论述
二、基尔谢关于中文的论述
三、补充说明
第五节 探求一般语言与欧洲的早期中文研究
一、相关的语言学背景
二、16、17世纪语言比较研究中关于中文的论述
三、中文作为原初语言
四、汉字作为“真实字符”
五、莱布尼兹的“一般字符”与汉字
第六节 探求“中文之钥”
一、米勒的“中文之钥”
二、门泽尔的“中文之钥”
三、巴耶尔的继续探索
四、傅尔蒙的类似看法
第七节 19世纪学术背景下的中文观念
一、汉学正式形成时期的中文研究
二、洪堡的中文观
三、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中文观念
第八节 逻各斯中心主义与中文
一、普遍的贬低态度
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偏见
第六章 顺应时代需求——东正教传教士与俄国汉学
第一节 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由来
第二节 俄国汉学先行者罗索欣
一、勤奋的俄罗斯馆学员
二、俄国科学院汉满语学校
三、丰硕的翻译成果
四、杰出的合作者和后继者
第三节 俄国汉学奠基人比丘林
一、生平简介
二、杰出的科学成就
三、恰克图汉语学校
四、俄国汉学界的评价
第四节 享誉欧洲汉学界的卡法罗夫
一、中国宗教研究
二、编辑出版《俄国驻北京传教士团成员著作集》
三、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四、编写辞典
五、其他研究活动
第五节 一代汉学宗师瓦西里耶夫
一、卓越的科学成就
二、瓦西里耶夫汉学学派
第六节 俄国最早的汉满语教学基地
一、百年争论
二、来自传教士团的汉满语教授
参考书目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西方汉学”:跨文化的对话
第二节 寻找东方:欧洲商业殖民势力的东来
第三节 郢燕书说:传教士与早期西方汉学
第二章 触摸丝绸故乡——中西贸易欣欣向荣与对中国的直观认识
第一节 罗柯柯风格
第二节 瓷器映出的中国
一、华瓷贸易
二、用瓷成风
三、仿制瓷器
四、变异的图像
第三节 飘逸的丝绸
一、在禁令中畅销
二、刺绣的魅力
第四节 布置中国式的家
一、厚重的家具
二、轻巧的壁纸
第五节 多姿多彩的中国生活
第六节 流动的中国园林
一、德国的中国风情
二、英华园林的兴衰
第三章 阅读理想王国——耶稣会士的创作热情与中国形象的巩固
第一节 16世纪游记中的中国
一、相关游记
二、游记刻画的中国形象及其传布
三、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
第二节 耶稣会士文本中的中国形象
一、早期耶稣会士的报告
二、17、18世纪的耶稣会士作品及其传播
三、耶稣会士塑造中国形象的过程
第三节 耶稣会士中国观影响下的欧洲思想界
一、法国启蒙思想家论中国的道德与制度
二、英国的自然神论者
三、德国的理性论哲学
第四节 耶稣会士的著作与欧洲文艺界的中国兴趣
第五节 耶稣会士的学术著作与欧洲学者的汉学兴趣
第四章 探求异域文明——法国耶稣会士的双重使命与汉学研究格局的草创
第一节 法国在华传教区诞生的背景
一、罗马教廷力图削弱保教权
二、法国政府支持限制保教权
三、耶稣会与中国传教区的管理
第二节 法国传教区成立与法国耶稣会士大批来华
一、国王数学家来华
二、法国在华传教区成立
三、法国耶稣会士概况
第三节 法国耶稣会士的汉学研究
一、景教碑研究
二、开封犹太人研究
三、《易经》研究与索隐派思想
四、中国编年史研究
第五章 超越通天塔——耶稣会士的传教策略与西方对中文的研究
第一节 16世纪西方对中文的认识
一、16世纪以前的基本情况
二、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文献中关于中文的记述
三、16世纪耶稣会士对中文的认识
四、传教士的中文著作与翻译
五、16世纪欧洲所见中文
六、16世纪欧洲学者对中文的认识
第二节 在华耶稣会士对中文的学习与研究
一、利玛窦的学习历程
二、传教士的学习感受
三、学习中文的方法和工具书的编写
四、汉字拉丁化注音与《西儒耳目资》
五、马若瑟的《汉语札记》
第三节 神学与汉字
一、索隐派的理论与渊源
二、索隐派对汉字的研究
三、对索隐派诠释方式的分析
第四节 耶稣会士传入欧洲的中文知识
一、17世纪在华耶稣会士关于中文的论述
二、基尔谢关于中文的论述
三、补充说明
第五节 探求一般语言与欧洲的早期中文研究
一、相关的语言学背景
二、16、17世纪语言比较研究中关于中文的论述
三、中文作为原初语言
四、汉字作为“真实字符”
五、莱布尼兹的“一般字符”与汉字
第六节 探求“中文之钥”
一、米勒的“中文之钥”
二、门泽尔的“中文之钥”
三、巴耶尔的继续探索
四、傅尔蒙的类似看法
第七节 19世纪学术背景下的中文观念
一、汉学正式形成时期的中文研究
二、洪堡的中文观
三、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中文观念
第八节 逻各斯中心主义与中文
一、普遍的贬低态度
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偏见
第六章 顺应时代需求——东正教传教士与俄国汉学
第一节 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由来
第二节 俄国汉学先行者罗索欣
一、勤奋的俄罗斯馆学员
二、俄国科学院汉满语学校
三、丰硕的翻译成果
四、杰出的合作者和后继者
第三节 俄国汉学奠基人比丘林
一、生平简介
二、杰出的科学成就
三、恰克图汉语学校
四、俄国汉学界的评价
第四节 享誉欧洲汉学界的卡法罗夫
一、中国宗教研究
二、编辑出版《俄国驻北京传教士团成员著作集》
三、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四、编写辞典
五、其他研究活动
第五节 一代汉学宗师瓦西里耶夫
一、卓越的科学成就
二、瓦西里耶夫汉学学派
第六节 俄国最早的汉满语教学基地
一、百年争论
二、来自传教士团的汉满语教授
参考书目
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