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hodology of materialogy

副标题:无

作   者:肖纪美著

分类号:

ISBN:9787502415129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购买方法:点击“蓝色文字收藏品”或者“可以从“这些卖家”购买” .....................购买说明:此书为绝版图书,售价高于原价作者:肖纪美著  页数:382  出版社:北京市:冶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4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 目的
2 体系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材料论
1 概念
1.1 定义
1.2 划分
2 判据
2.1 资源判据
2.2 能源判据
2.3 环保判据
2.4 质量判据
2.5 经济判据
3 材料学科
3.1 溯源——历史分析
3.1.1 学科
3.1.2 学会
3.1.3 学术书刊
3.2 概念——逻辑分析
3.2.1 定义
3.2.2 划分
3.3 环境与结构—系统分析
3.3.1 环境
3.3.2 结构
4 科技问题
5 工作人员
6 工作
6.1 生产
6.1.1 经济体制
6.1.2 质量控制
6.2 科研
6.2.1 类型
6.2.2 选题
6.2.3 战略决策
6.3 教育
7 工业标准
8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逻辑分析
1 引论
1.1 逻辑的定义
1.2 思维形式
1.3 逻辑的分类
1.4 基本规律
1.4.1 形式逻辑
1.4.2 辩证逻辑
1.5 逻辑的作用
2 概念
2.1 概述
2.1.1 概念的形成和特征
2.1.2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1.3 概念之间的关系
2.2 定义
2.2.1 什么是定义
2.2.2 定义的方法
2.2.3 定义的规则
2.3 划分
2.3.1 什么是划分
2.3.2 划分的规则
2.4 辩证逻辑中的概念
3 判断
3.1 概述
3.2 判断的种类
3.3 辩证逻辑中的判断
4 推理
4.1 概述
4.2 演绎推理
4.3 归纳推理
4.3.1 资料的获得——观察与实验
4.3.2 资料的整理
(一)比较和分类
(二)分析与综合
(三)事实与解释
4.3.3 简单枚举法与完全归纳法
(一)简单枚举法
(二)完全归纳法
4.3.4 类比法
4.3.5 统计法
(一)数据处理
(二)统计力学
4.3.6 假说法
4.3.7 因果联系法
4.4 论证、反驳与发现
4.4.1 论证
4.4.2 反驳
4.4.3 发现
5 综论
5.1 总结
5.2 演绎和归纳
5.3 分析和综合
5.4 相关和过程
5.5 定义的稳定和变化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系统分析
1 概论
1.1 系统
1.1.1 定义
1.1.2 划分与分解
1.1.3 举例
1.2 系统工程
1.3 系统分析
1.4 技术
2 模型化技术
2.1 定义和分类
2.2 举例
2.2.1 方块图
2.2.2 过程模型
2.2.3 时间模型
2.2.4 结构模型解析法
2.2.5 组元三角形法
2.3 模拟
3 最优化技术
3.1 线性规划
3.2 其它最优化技术
3.2.1 动态规划
3.2.2 网络法
3.2.3 排队论
3.2.4 非线性规划
3.2.5 大系统最优化
3.2.6 最陡梯度法
3.2.7 博弈论
4 决策评价技术
4.1 决策论
4.1.1 基本概念
4.1.2 技术
(一)评分优化法
(二)比较矩阵法
(三)相关树法
(四)决策树法
4.2 可靠度
4.2.1 引言
4.2.2 可靠性的特征量
4.2.3 可靠度的计算
4.2.4 可靠度的分配
4.3 预测法
4.3.1 外推法
4.3.2 预言法
4.4 控制和反馈
4.4.1 黑箱法
4.4.2 反馈法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性能论
1 引言
2 逻辑分析
2.1 定义
2.1.1 行为
2.1.2 外界条件
2.1.3 参量及其他
2.2 划分
2.3 共性问题
2.3.1 现象与本质
2.3.2 区分与联系
2.3.3 复合与转换
2.3.4 主要与次要
2.3.5 发展与改造
3 系统分析
3.1 黑箱法
3.2 相关法
3.3 过程法
3.4 环境法
4 韧性与韧化
4.1 逻辑分析
4.1.1 定义
4.1.2 划分
4.2 系统分析
4.2.1 应力、应变和应变能
4.2.2 内因和外因
4.2.3 能量和过程
4.2.4 韧性和脆性
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构论
1 引言
2 概念
2.1 定义
2.1.1 组元
2.1.2 排列方式
2.1.3 运动方式
(一)原子(或分子)运动
(二)电子运动
2.1.4 相
(一)广义的相
(二)相与组元
2.2 共性问题
2.2.1 可分与穷尽
2.2.2 转变与守恒
2.2.3 树木与森林
2.2.4 表象与真情
3 结构的测定和控制
3.1 结构的测定
3.1.1 组元
3.1.2 排列方式
3.1.3 运动方式
3.2 结构的控制
4 稳定性
4.1 亚稳相
4.2 亚稳相的溶解度定律
4.2.1 证明
4.2.2 应用
5 结构设计
5.1 概念
5.2 方法
5.2.1 选择和改进
5.2.2 研究和创新
(一)归纳与演绎
(二)性能与结构
(三)工艺与环境
(四)交叉与类比
6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过程论
1 引言
2 过程的原理
2.1 方向
2.2 途径
2.3 结果
3 过程的划分
3.1 激活能
3.2 温度-时间复合参量
4 过程的组合
4.1 分类
4.2 复合
4.3 微区
5 过程的分析
5.1 现象的机理
5.1.1 分解过程
5.1.2 定性机理
5.1.3 定量机理
5.2 性能的过程
5.3 管理的过程
5.3.1 成本分析
5.3.2 人员使用
5.3.3 事物管理
6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八章 能量论
1 引言
2 能量分析方法
2.1 平衡结构
2.2 失稳条件
2.3 过程进度
2.4 过程速度
2.5 过程类型
2.6 过程选择
2.6.1 位错反应及上坡扩散
2.6.2 竞存的亚稳相
(一)亚稳相的类型
(二)亚稳相的成分
(三)亚稳相的形状和取向
(四)亚稳相的结构
(五)亚稳相的尺寸
2.7 性能的能量参量
2.7.1 能量参量
2.7.2 过程能量
3 合金能量学
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失效分析
1 概念
1.1 定义
1.2 划分
2 作用
3 技术
第十章 结论
1 回顾
2 体会
参考文献
附录
外国人名汉译表
定义索引(Dχ·χ)
引语索引(Cχ·χ)
思索索引(Tχ·χ)
1-1 “材料学的方法论”体系
2-1 对象与科学
2-2 材料的划分
2-3 金属结构材料的分类
2-4 材料的现代判据
2-5 材料大循环
2-6 材料学科的分合图
2-7 材料和材料学
2-8 宏观材料学系统图
2-9 微观材料学的四面体结构(a)及退化的四面体结
构(b)
2-10 微观材料学的扩展的线型结构
2-11 微观材料学的六面体结构
2-12 材料的性能、结构、过程、能量之间关系
2-13 材料工业的信息流动
2-14 三种类型科研与知识、产业之间的关系
2-15 科研经费的分配
3-1 铁的比容随温度的变化
3-2 原子间作用能与原子间距
3-3 概念之间的关系
3-4 全同关系
3-5 从属关系
3-6 交叉关系
3-7 矛盾关系
3-8 反对关系
3-9 形式逻辑中的概念
3-10体心立方晶体结构
3-11 判断的分类
3-12 演绎推理的分类
3-13 高斯正态曲线
3-14 逻辑分析的总结
3-15 演绎法和归纳法的比较
4-1 系统分析步骤
4-2 系统分析方法的特征
4-3 系统分析的各种技术
4-4 电路图
4-5 乙烯生产的化工流程图
4-6 汽轮机发电厂生产过程
4-7 单元过程的基本方块图
4-8 质量-阻尼-弹簧系统
4-9 有向连接图
4-10 多级递阶结构图
4-11 三元材料的化学成分
4-12 材料断裂研究的转移
4-13 坦克设计思想的改变
4-14材料失效现象(一)
4-15材料失效现象(二)
4-16 材料、能源和信息
4-17 材料生产、科研、教学关系
4-18 模拟化与模拟
4-19 最优解的图解法
4-20 最陡梯度法求化学反应的途径
4-21 登山途径
4-22 决策分析的步骤
4-23 阿波罗计划的相关树
4-24 决策树表示方法
4-25 决策树图
4-26 三种射击结果
4-27 失效三期
4-28 人的死亡率随年龄的变化
4-29 桥式网络结构系统
4-30 高温持久强度
4-31 现代科技情报指数(N)的变化
4-32 新产品销售量预测图
4-33 特尔斐法预测顺序
4-34 特尔斐法预测举例
4-35 黑箱法
4-36 反馈
4-37 老鹰抓兔子的生物控制过程
4-38 轧钢机自动调厚的控制过程
4-39 两种反馈
5-1 单轴拉伸曲线
5-2 磁滞回线
5-3 性能的划分
5-4 叠加模型示意图
5-5 材料与信号
5-6 材料失效的应力-强度模型
5-7 两种钢的应力-应变曲线
5-8 韧性的系统分析图
5-9 金属材料的KIC与σb之间的关系
5-10 试样厚度对于7075铝合金断裂韧性的影响
5-11 缺口半径对钢材断裂韧性的影响
5-12 化学介质对于4340钢断裂韧性的影响
5-13 中子辐照对A533-B钢KIC的影响
5-14 氢致材料的变化及氢致开裂机理
5-15 金属应力腐蚀及氢的输运所涉及到的共轭、并联及串联过程
5-16 性能分析方法
6-1 Fe-O二元相图
6-2 能态密度曲线
6-3 一维布里渊区
6-4 导带中电子浓度与温度的关系
6-5 目镜孔径角
6-6 衍射线条强度
6-7 液体凝固的过冷度
6-8 任意截面的球形粒子
6-9 状态稳定性的力学近似
6-10 位置与能量
6-11 相平衡时的自由焓
6-12 亚稳相溶解度定律的证明
6-13 Al-Cu合金的溶解度线
6-14 固粒大小对溶解度影响
6-15 二元共晶相图
6-16 三相点周围相界线的可能取向
6-17 合金成分对析出相数的影响
6-18 材料的失效分析及材料设计
6-19 选择和改进材料的设计
6-20 不同合金结构钢的冲击韧性随温度的变化
6-21 材料结构设计的三类方法
6-22 工艺与环境
6-23 系统、生物与材料的类比
7-1 白锡及灰锡的热容及灰锡→白锡的熵变
7-2 灰锡→白锡的能量变化
7-3 银的扩散系数
7-4 过程激活能示意图
7-5 过程的串联与并联
7-6 盐水滴试验(一)
7-7 盐水滴试验(二)
7-8 疲劳条件下da/dN与△K的关系
7-9 应力腐蚀条件下da/dt与K1的关系
7-10 30CrMnSiNi2钢在水中的K1scc与试样缺口半径(p)的关系
7-11 裂纹“消亡”在圆孔边缘
8-1 中心穿透裂纹板拉伸
8-2 液固结晶的能量变化
8-3 裂纹扩展的能量变化
8-4 碳钢的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l—f)随淬火介质温度(Tq)的变化
8-5 G随反应程度ε的变化
8-6 自由落体
8-7 原子跳跃
8-8 铁中的平均扩散系数
8-9 7079-T651铝合金在3MKI水溶液中da/dt与T的关系K1=14~17MN/m3/
8-10 1050℃扩散10天后碳的分布
8-11 脱落开始时的自由焓变化
8-12 冲击条件下载荷-位移曲线
8-13 16Mn钢P-D面积与冲击值
8-14 合金能量学体系
9-1 失效与生产及使用
9-2 失效分析的效益
9-3 疲劳断裂
9-4 蠕变断裂
9-5 应力腐蚀断裂
9-6 裂纹试样的断裂
9-7 化学、热学及力学因素对304不锈钢强度的影响
10-1 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
10-2 方法和观点
2-1 全世界重要金属的贮量及可供采用的时间
2-2 1972年美国再生金属的产量及重要性
2-3 海水中金属的资源情况
2-4 各种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能耗
2-5 生产金属的能耗
2-6 美国MIT矿冶及材料系名称的演变
2-7 微观材料学中的组元
2-8 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比较
3-1 数理逻辑与形式逻辑之间的主要区别
3-2 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的比较
3-3 性质判断中的项的周延性
3-4 演绎法和归纳法的比较
3-5 科学归纳法与简单枚举法
4-1 计划进度表—时间模型
4-2 动态模拟比较
4-3 未权重的比较矩阵
4-4 权重的比较矩阵
4-5 阿波罗计划技术难题评价
4-6 坏天气可能引起的总经济损失
4-7 子系统的平均寿命和可靠度
4-8 现代科技情报指数N的变化
5-1 各种结构材料的疲劳强度
5-2 性能(Pij)的划分
5-3 功能复合材料的相乘性
5-4 黑箱法分析性能
5-5 物质或材料的耗散结构实例
6-1 结合键与价电子所有制
6-2 经典系统的定容热容(cv)
6-3 一些晶体的禁区宽度(Eg),eV
6-4 铁、钴、镍的外层电子分布
6-5 各种结构和组元的尺寸和质量
6-6 亚原子(Subatomic)粒子特征
6-7 各种形状粒子的定量金相关系
6-8 X射线及中子散射本领
6-9 三种新合金与U500及U710的成分(重量%)及结构参数
7-1 各种断裂性能的始态和终态
8-1 合金的结构形成及转变过程的能量变化
8-2 合金的平衡结构问题
8-3 各类金属的力学性能的对比
8-4 一些硬磁合金的磁能
8-5 各种类型的功及各种系统的热力学第一定律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Methodology of materialogy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