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Taiwanese nativist literature debate in the 1930s
副标题:无
分类号:
ISBN:9789575228514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文學的流離與回歸:三○年代鄉土文學論戰
他們都說:要填補三○年代台灣文學史的空白,本書非讀不可!
向陽、江寶釵、何寄澎、吳佩珍、李瑞騰、林明德、郝譽翔、陳芳明、陳建忠、彭小妍、彭瑞金、焦桐、劉紀蕙、蔡振念、鄭明娳(推薦人按姓氏筆劃排列)
一九三○年代處於日本統治下的台灣發生了「鄉土文學論戰」。回顧台灣文學研究史,當初視此論戰為二○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的一部分,強調台語保存運動的訴求。即使戰後國民政府接管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的定位隨之改變,然而在討論「鄉土/本土」、「台灣意識/中國意識」等議題時,日治時期的鄉土文學論戰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出發點。
被納入日本帝國殖民地之後已過三十五年後的台灣,台灣人民逐漸遺忘其母語──台語。在此種時代背景之下,發生「鄉土文學論戰」的意義何在?本論文由「鄉土文學論戰」開始,探討一九三○年代當時的台灣社會狀況以及台灣知識分子的思惟。
名人推薦:
本書提供台灣文學史論域更多對話的空間與啟發,讓讀者與研究者得以通過她的研究成果,仔細參詳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發展的全貌。——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向陽
欲了解「鄉土」二字在語言使用、新文學創作的交界與游移,追跡「台灣意識」的起源與歧義,填補三○年代台灣文學史的空白,本書不可不讀。——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江寶釵
《文學的流離與回歸——三○年代鄉土文學論戰》對論戰內容與流派的具體分析以及在文學史中的定位提供清晰的視點,拓展了對三○年代鄉土文學論戰閱讀的深度與廣度。——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吳佩珍
1920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展開以來,內部一直面臨兩個難題:首先當然是新與舊的鬥爭,其次是語文合一的實踐。後者涉及台灣文學的屬性與定位問題,包括台灣話文、鄉土文學、大眾化等主張的提出與爭論,是1930年代台灣文學最核心的議題。橫路啟子教授彌綸群言,從根源處探索這場運動的來龍去脈,且將其置諸台灣在日治下的處境,碰觸知識分子心靈,正本清源,籠圈條貫,是一部挖深織廣的集大成之作。——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李瑞騰
歷史暗夜裡的鄉土,因為有這本書的出現,一道曙光也跟著投射進來。——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陳芳明
鄉土文學與台灣話文論戰,是台灣作家思索「大眾」與「認同」的大戲碼。橫路啟子博士以平實之論證,翔實勾繪經緯,廓清歷史迷霧,允為此間佳作。——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陳建忠
本書分析各家有關一九三○年代鄉土文學論戰的研究,設法釐清當時所謂「鄉土」的意義。當時有關台灣話文和北京話文的辯證,是否意謂「台灣意識」的發端?作者指出,後來的意識形態,往往左右了對過去文學文化現象的詮釋。她把論戰置於當時的政治、文化時空中,企圖還原論戰的原貌。在眾多相關議題的研究中,少見如此有意識地拒絕偏執的立場。——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彭小妍
一九三○年代的鄉土文學論爭,在史料充分出土之前,許多論述,終究隔層紗,橫路啟子的大作,於面紗揭開之後,更提供了脫出意識形態糾葛的旁觀者見解,彌足珍貴。——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系主任 彭瑞金
本書充分掌握三十年代鄉土文學論戰的第一手資料,呈現論戰中的不同觀點,並以文學場域的概念來分析各人觀點的社會、思想背景,深入而充實。——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蔡振念
< TOP>
目录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鄉土文學論戰的過程與問題意識
第三章 1930年代初葉的台灣
第四章 言文「不」一致的根源
第五章 「大眾」的誕生
第六章 鄉土文學論戰中的鄉土
< TOP>
第二章 鄉土文學論戰的過程與問題意識
第三章 1930年代初葉的台灣
第四章 言文「不」一致的根源
第五章 「大眾」的誕生
第六章 鄉土文學論戰中的鄉土
< TOP>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Taiwanese nativist literature debate in the 1930s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