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自我的再建构研究

副标题:无

作   者:廖建国 著

分类号:

ISBN:9787516156216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人”既是自然存在物,也是社会建构的产物,自我始终处于一种未完成状态。网络改变了网民栖居的符号环境,制约着网民“构筑世界”和“想象自我”的可能.现代人符号环境的变化终将导致自我认知的变化,基于这些认识,本书有以下内容: 一是对传播技术-b自我认同逻辑联系的历时考察; 二是对网络生存中自我建构的一般性考察,讨论时间、空间、思维方式、实在与虚拟对网民自我认知的影响; 三是分析网络技术特性如信息海量、互动、匿名、虚拟等特征对个体身份认知的影响;四是考察各类网络应用平台对自我认同的影响; 最后探讨的是网络的功能性满足与自我扩张。

目录

导论
  一 作为永恒之谜的“自我”的结构假设
  二什么是“自我认同” 
  三 “自我认同”与互联网的关系
第一章传播技术与自我认同逻辑联系的历史追踪
 第一节 口语传播阶段:遮蔽自我的“天人合一” 
  一 平民被隔离于组织化的信息传播系统之外
  二 崇“德行”的外在型崇拜认同
  三 “见闻止于四邻”的信息视界让自我消失在懵懂之中
 第二节文字印刷媒介阶段:“我思故我在”的启蒙显现
  一 现代报业让组织化的信息传播活动成为公共事业
  二 德先生与赛先生启蒙下的自我发现
  三 文字印刷媒介延伸了自我的视听神经
 第三节广电媒介阶段:模写电子偶像的自我
  一 广播电视让权威的声音对准了每一个社会个体
  二 群体化传播制造的由政治权威向电子偶像的认同转移
  三 声情并茂的光电技术与让明星成为自我参照的新神像
第二章对网络生存中自我建构的一般性考察
 第一节网络交往距离缩小与拉大的悖论
  一 在网络中声息相通、天涯即比邻
  二 从实在中悄然隐退、比邻即天涯
 第二节思维方式的转变与稳定自我的解体
  一 网络塑造系统、交错的整体思维方式
  二 网络强化了思维的后现代特征
  三 网络思维方式下的自我丧失了稳定性
 第三节新的时间观与自我结构的发展
  一 循环时间观:在向后看中寻找自我
  二 有节奏的直线时间观:自我在不可逆中丧失意义
  三 无节奏的网络时间观:主我张扬后的孤独自我
 第四节网络、身体与世界关系的解读
  一.从江家菜地到QQ农场说起——身体体验转换成符号体验
  二 从未来之城生活说起——弱化现实生活感受的符号为所欲为
  三 从周正龙的虎照事件说起——现实成为需要符号证明的假设
  四 从踏风车的小白鼠实验说起——直接植入神经的身体体验
 第五节“媒介依存症”的恶化
  一 休闲网络化与充欲主义
  二搜索式学习催生疏离感
  三 网络接受的异化与原子化
  四 理解的“鲍德里亚式”愚蠢
第三章网络技术特性与自我建构
 第一节海量即时:速度化生存的焦虑与遗忘
  一 网络中的速度化生存
  二慢、无聊与反思
  三 快、遗忘与焦虑
  四 搜索引擎深化了记忆碎片化危机
 第二节互动:“间离效果”助长自我意识
  一传统媒体的弱互动与“标准人” 
  二 网络媒体的强互动与“自主人” 
  三 由亚里士多德式戏剧的沉浸转向叙事剧性的反思
 第三节匿名:新的自我与虚拟狂欢
  一 网络自我构成要素的重组
  二 匿名后的身份透明与流动 
 ……
第四章网络技术平台对自我认同的影响
第五章网络的功能性满足与自我扩张
结语 网络环境中自我生成及状态的基本结论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互联网对自我的再建构研究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